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东北地名流变与构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而这个专有的名词就是地名。我们因为这个地名认识这个地方,从而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民俗、习惯等。地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一个位置也可能拥有很多个名字。东北拥有肥沃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而这些悠久的历史赋予东北地名深厚的语言学内涵。通过研究东北的地名,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关键词:语言学 地名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085-02
  东北的土地面积超过14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着肥沃的土壤、广阔的土地和很多优质的矿产资源,非常适合人类生存。汉族和满族、朝鲜族、赫哲族、俄罗斯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之上。早在几千年前,这里就有了红山文化。
  一、历史上辽宁地名的变迁
  辽宁作为东北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片土地上,辽宁经历朝代的变迁,名字也随之变迁。
  自从夏朝开始,辽宁所在的这个地方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它被称作幽州。在商周时期,这个地方曾经自立为一国,史称孤竹国。而后随着商朝的没落,周王朝的势力逐渐强大,这个地方被划分到了燕地。春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就位于辽宁现在的位置。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辽宁所在的地方被划分成辽东郡和辽西郡两大郡。而随着汉武帝登基,他将天下分成了十三个州,辽宁所在的这个位置就是曾经的幽州。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推行了郡县制,辽宁被划分为辽东郡、玄菟郡、辽西郡。在唐代,辽河以东的地方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所占领。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在辽宁地区设置了辽阳行省。到了明朝,又称辽宁为辽东都司。在民国初期,辽宁被称为奉天省。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将奉天省改为辽宁省。仔细研究辽宁地区地名的变化,会发现随着朝代、历史、文化及生活的民族的不同,各个时期地域的名字也是不同的,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语言学规律隐藏在其中。
  二、受少数民族影响的东北地名
  东北地区拥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在东北地名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其明显受到了外来词语的影响。
  1.蒙古族
  蒙古族的民族性格就像他们生活的草原一样辽阔豁达,潇洒开朗。从很多东北地名可以看到蒙古族词语的影子。
  辽宁省葫芦岛受到蒙语的影响格外显著。比如这里有个素珠营子乡,它的名字就来自于蒙语。原来这个地方是素珠族首领居住的村庄,叫作“素珠乃拉”,后来经过音译和意译,就称为素珠营子乡,而这个称呼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葫芦岛市源自蒙语的地名还有很多,比如说巴什罕乡、黑山科乡、小德营子乡等。
  2.满族
  满族的发源地就在东北地区。从东北地区的很多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显有满语的痕迹。在丹东市有一个名为步达远镇的地方。“步达远”这个词就来自于满语,它本来的意思是“吃饭歇息”的地方,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客栈”“酒店”是一个意思。由于满汉文化的融合,这个地方就被称作步达远镇而不是客栈镇。
  很多东北方言同样也是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在錦州有一个半拉门镇,很多人都听不懂“半拉”是什么意思。“半拉”实际就是一半儿的意思。很多带有满语文化背景的词汇在人们长时间的口口相传中,自然而然地与汉语融合,形成了东北方言的一部分。
  三、地名构成分析
  1.专用名+通用名
  地名一般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专用名+通用名。通用名非常好理解,比如我们所说的省、市、县、区、镇,无论在什么地理位置,我们都要在专有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通用名来定义它的行政等级划分。而专用名则各不相同,其可以根据其地区的实际地理位置和特别的标志来进行命名。东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以这个方式来命名的。比如说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呼兰区、依兰县、平阳镇、海林市、佳木斯市、白音诺勒乡、敖林西伯乡、萝北县等;吉林省的吉林市、欢喜乡、前进乡、舒兰市、呼兰镇、辉南县、达里巴乡、秀水镇、野马乡、延吉市、图们市、黑石乡等;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葫芦岛市、和平区,法库县、昌图县、乌兰白镇、波罗赤镇、叶柏寿街道、巴什罕乡、南杂木镇等地名都是以这个方式命名。
  2.专用名+通用名+通用名
  还有一些的地名是由专用名+通用名+通用名的方式构成的。比如在黑龙江省的绥芬河市、老黑山镇、克尔台乡、乌伊岭区、霍龙门乡、小佳河镇等;辽宁省的普兰店市、半拉门镇、章古台镇、王府镇、台吉营乡、忙牛营子乡、小德营子乡、旺清门镇等;吉林省的木石河镇、哈达湾街道、夹皮沟镇、大屯镇、三岔河镇、乌兰塔拉乡、乌兰花镇等地名,都是以这个方式命名。
  这些地方大多依山傍水或者曾经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地区在重新命名的时候,会在专用名后面直接加一个通用名将专有名词固化。比如说东北地名中常见的“营”“营子”,最早其实是军事驻地的简称,证明这个地方曾经是军事驻扎的地方,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口口相传,这个名字就被体现在了地名当中。
  3.专用名+专用名+通用名
  还有一些地方采用了专用名+专用名+通用名的形式。比如:黑龙江的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八岔赫哲族乡、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吉林省的叶赫满族镇、那木斯蒙古族乡、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地区的克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乌兰和硕蒙古族乡。克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命名中,“克拉沁”这个词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保卫看守,而蒙古族则代表了自己的本民族的名称,这两个专用名和通用名放在一起,就体现出了这个地方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居住在这里的人也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样的命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东北文化的多元性
  在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很多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前,汉族、满族、蒙古族等这些民族就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生活习惯并不相同,汉族过的是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满族主要以渔猎为生,蒙古族则过着游牧生活。不同的生活习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民族性格和风俗。
  在满语中,“大罗勒密”的意思是打鱼的地方,现在那个地方叫作大罗密镇。在赫哲族语中,“敖其”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捕鱼工具,现在在黑龙江就有一个地方叫作敖其镇。辽宁省有一个法库县,在满语中“法库”的原意就是捕鱼的矮围墙。这些地名体现了古人的渔猎文化。而体现农耕文化的地名则更是数不胜数了,比如木奇镇、黑山科乡等,他们都是与农耕文化相关而产生的地名。
  五、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的迁徙和融合,东北地名也不断发生变化。地名的命名也不再拘泥于民族或者是文化的界限,各种文化和语言相互融合。虽然很多东北地名都是约定俗成的,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地名,其存在的语言学规律让我们惊喜不已。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3.
  [2]郭锦桴.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張雪东.辽宁地名与民间传说[J].中国地名,1997(5).
  [5]赵旭光.东北话中的满语[J].满族文学,2015(4).
  [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许秋华.从子弟书看早期东北方言满语词[J].满族研究,2012(2).
  [8]石立坚.专名与通名[J].语文建设,1987(3).
  [9]黄锡惠.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J].满语研究,2000(2).
  [10]黄锡惠.文献中以自然地理实体地理通名为专名之满语水体考释[J].满语研究,1989(2).
  [11]胡清平.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J].中国翻译,2001(6).
  [12]韩天宇.浅谈辽宁地名的构成[J].语文学刊,2012(20).
  [13]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31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