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对“把关人”理论的重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前短视频迅猛发展的媒介文化景观下,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对于影视剧质量把关的缺位,从不同层面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了重构。基于此问题,本文选取了“小片片说大片”为主要研究个案,通过分析其近三年的短视频作品,发现其为影视剧作品的把关赋予了个性化、互动参与性等新特征,使“把关”过程成为一种新的观影体验,符合受众碎片化的媒介接触习惯,扩展了“把关人”理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外延。
   关键词:影视作品解说;短视频;“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5-0065-03
  一、引 言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持续性的热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目前已有研究者将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称为“速食电影”[1]。当前学界对“速食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侵权与否的探讨,尤其是对电影解说短视频博主“谷阿莫”被告侵权案的关注[2]。另一个视角是基于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的探讨,比如认为谷阿莫为代表的“速食电影”体现了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受众和传播时空的多重碎片化[3]。也有研究者将碎片化理解为多元化,从而通过对这些短视频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受众类型等,以期得出小众媒体的生存之道以及传播机制[4]。
   这些研究固然有各自的道理,也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第一,仅着眼于碎片化、快餐化阅读这一个点上,无异于是用普遍适用于互联网传播的抽象概念来讨论具体问题,恐怕很难再有更多的学术生产性;第二,如果放眼于整个互联网产品,那么比较来说,“速食电影”恰恰是最不碎片化的,其所意图传达的信息也相对是最完整的[5];第三,研究范围局限在了电影的范畴,且多以“谷阿莫”为研究案例,存在一定的同质化趋势。而当前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内容,除了涉及电影以外,国内外的电视剧、动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另就影视解说博主而言,除了“谷阿莫”,还有专注悬疑电影和优质美剧解说的“小片片说大片”、专注动漫解说的“我叫萌迪迪”、喜欢吐槽雷剧的“刘哔电影”、怀念经典老片的“了不起的乌贼君”等都是较具影响力且风格独特的个案研究对象;第四,缺乏从某个具体的传播学理论切入研究的视角。因此,本文基于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并以“谷阿莫”以外的影视解说博主为研究对象,以期对当前的研究起到一点补白的作用。
  二、影视剧质量存在把关缺位
   当前影视剧的生产和更新速度较快,每周都会有不少新的院线电影、网络电影、动漫和电视剧上映,在海量的影视剧内容面前,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了稀有的资源。此外,随着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等影视剧作品的出现,影视剧的生产和制作逐渐去中心化,多种主体在自组织模式下逐渐参与到影视剧的制播当中。这就导致了影视剧作品良莠不齐,既有制作精良、叫好又叫座的大片和好剧,也有粗制滥造、强卖情怀、强炒IP的“烂片”和“雷剧”。
   除了影视剧以外,还有大量的不同形式的媒介产品在瓜分着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而大众的阅读习惯却呈现出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动机沟”也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新问题,即人们对信息的获取由“不能”逐渐转变成“不愿”。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一部90分钟以上的电影或是每集40分钟以上、动辄40多集的电视剧,受众在做观看与否的决定时,将会有更多的权衡,首当其冲的便是影视作品本身的质量。根据影视作品的质量进行把关、筛选和过滤,对于受众而言,是需要、甚至是必要的。而当前无论是在传统语境还是新媒体语境下,对于影视剧质量的把关,均存在着一定的缺位。
  (一) 影视剧质量并非传统“把关人”的关注重心
  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消息從传播链条开始向外延伸扩展,在各个“门区”被公正无私的规定或者是“把关人”的个人意见决定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6]。传统媒体的信息把关模式都是以媒体自身为出发点,其本质是一种前置的、拦截式的把关。其把关是在信息发布之前,“把关人”根据一定的把关标准对新闻进行过滤拦截[7]。
   对于我国影视剧的传播而言,在传统传播的语境下,此概念中所指的各个门区的“把关人”主要是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等,对影视作品进行必要的审查和管理,主要是根据影视剧是否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宣扬淫秽、赌博、暴力、封建迷信等进行筛选和过滤,而影视剧作品本身的质量并不是重点考虑的部分。
  (二)新的把关形式尚未实现对影视剧质量的有效把关
  随着新兴媒体的涌现以及智能媒介技术的研发和普及,传统的传受关系发生了变革,“把关人”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算法把关、付费把关、社交把关、AI把关等新的把关形式纷纷出现。
   其中,付费把关是推动“内容创业”的重要力量,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免费可得的海量信息,而愿意支付费用获取优质内容[8]。然而,付费把关并未在影视传播领域发挥真正的作用,电影票、视频APP会员的费用,并不包含对影视剧的质量进行把关、筛选和过滤的服务,受众在花费了时间和金钱的情况下,依然会看到大量的“烂片”和“雷剧”。
   随着社交媒体对受众生活的深度嵌入,社交把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AI、算法等智能媒介技术基于受众的喜好,为受众匹配和推送个性化的新闻和信息。从“抖音”“今日头条”等媒介产品的突围,已验证了这类把关方式的有效性。而作为艺术作品的影视剧,与新闻、信息等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被量化指标评判的可能性,再加上受众对于影视剧的喜恶通常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社交把关、AI把关和算法把关,均未能在影视剧的传播中发挥有效作用。
  三、影视解说短视频作为“把关人”的优势   (一)“把关”过程成为一种新的观影体验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在视频的开头或对视频的文字介绍中,博主通常会用“安利”“吐槽”等词,对影视作品的质量直接作评判。然后将其中精彩的部分或“槽点”在短视频中进行视觉化的集中呈现,并配以语速快、语言精炼的解说词,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便能直接接收到博主的“把关”结果和依据。
   由于这类视频通常是把整部影视作品的内容打散、拆解,用全新的叙事逻辑和顺序进行重组,并把精华的细节进行凸显和放大,形成结构完整、有独立叙事的短视频。例如“小片片说大片”在解说多线叙事的悬疑烧脑片时,会从受众易懂的角度,重新构建新的叙事线,集中呈现其中的反转、伏笔、隐喻,并挖掘隐藏的彩蛋。这就让受众在接收“把关”结果的过程中,获得了区别于观看原片的另一种观影体验。
  (二) 受众参与式的互动把关
   从选题环节开始,受众就参与到了影视解说短视频的把关当中。当新的影视剧上映时,受众会通过评论或私信的方式,邀请博主解说某部作品,以期得到“安利”或“扫雷”的把关结果,大部分博主也都会根据这些反馈选定所解说的影视剧。
   另一方面,对于需要连载解说的系列电影、动漫或电视剧,博主也会根据受众的点赞、转发、评论等数据来决定是否继续连载。毕竟博主的把关结果,并不一定能得到受众的完全认可。例如“小片片说大片”曾通过多期短视频持续推荐国产悬疑剧《毛骗》,但这些短视频的点击、点赞、转发和评论量都远不如预期,这样的反馈也说明受众并未真正认可该剧。因此,“片片”在最近连载解说日剧《轮到你了》的短视频的结尾,均会告知受眾,只有当该短视频的转发量或在微信订阅号的“在看”量达到一定数值,才会继续制作下一集的解说视频,若数值不够,将转而解说其余的作品,这就把决定权交回到受众的手中。
  (三) 个性化凸显
   与字正腔圆、一板一眼的传统主播不同,影视解说短视频的博主通常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且集中体现在语言风格上。“刘老师说电影”的博主自称“东北刘彦祖”,在其解说影视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东北话的感染力,并且加入了大量的押韵、Rap等元素,就像是自捧自逗的东北相声。而“电影笔记”的博主则是用浓厚的台湾腔搭配“毒舌”的语言风格,挖掘影视剧中“狗血”的桥段。此外,还有不少以四川话、京腔等方言进行影视剧解说的博主。
   除了语言风格外,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在类型上也呈现出细分的趋势,“小片片说大片”更喜欢推荐悬疑电影和优质电视剧,为优质的影视剧《越狱》《黑镜》《权利的游戏》等均开设了专栏,同时也为悬疑电影开设了“片片悬疑社”专栏,每周推荐一部优质的烧脑悬疑片。而“刘哔电影”则更喜欢吐槽“雷剧”和“烂片”,提醒受众谨慎观影。此外,动漫、港片、老电影等类型,也有不少短视频博主专注解说。
  (四)相对中立,具备一定的专业性
   当前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豆瓣”“猫眼”“美团”等影视剧评分平台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等视频APP自带的评分系统,由于存在水军刷分、数据造假等现象,导致其客观性和中立性受到冲击。与之相比,影视解说短视频虽然风格轻松幽默,但从博主及其团队选片、阅片、撰写脚本到短视频的录制和发布的整个过程,均较为中立,始终以影片本身的质量为参照。且有一部分博主还具备编剧、导演等科班的专业背景,在短视频结尾还会从多元角度给出自己的评分。如“片片悬疑社”系列,在视频的结尾,均会从创意、烧脑、逻辑、反转、搞笑这五个方面对所解说的悬疑烧脑片进行评分,并给出推荐意见。
  四、结 语
   影视作品的井喷、质量的参差不齐、受众碎片化的媒介接触习惯等因素,都对影视作品质量的把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无论是传统的官方把关渠道,还是新兴的算法把关、付费把关、社交把关、AI把关等形式,对于影视作品质量的把关均存在一定的缺位。“豆瓣评分”“猫眼评分”等受众所倚赖的影视剧质量把关平台,也因存在水军刷分而逐渐失灵。在此背景下,影视解说短视频以其客观中立、专业性、趣味性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影视传播中“把关人”的缺位。不过我们也应该警惕,在其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因资本的介入而对其中立性造成冲击;短视频容易割裂完整的语境,传播要素的缺失易引发受众对影视剧的歧义和误解;以及剧透、侵权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唐青秋.浅谈谷阿莫“速食电影”的观影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7(1):160.
  [2] 董天策,邵铄岚.关于平衡保护二次创作和著作权的思考——从电影解说短视频博主谷阿莫被告侵权案谈起[J].出版发行研究,2018(10):75-78.
  [3] 涂文琴.从谷阿莫走红看“碎片化”时代的视频传播[J].东南传播,2016(12):126-129.
  [4] 王瑶.小众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机制——以谷阿莫的X分钟看完电影系列为例[J].新闻传播,2017(3):85-86.
  [5] 林凌.为什么应该支持谷阿莫?——互联网“速食电影”与文化权力空间开拓[J].电影评介,2018(17):48-53.
  [6] 公克迪,李菁媛.速讲视频自媒体中“把关人”理论的新特征[J].现代传播,2017(11):165-166.
  [7] 靖呜,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55-69.
  [8] 蔡雯,郭浩田.优质内容的回归与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7(5):10-13.
  [责任编辑:艾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38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