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乾陵石像生保护现状与保护方案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乾陵作为绝无仅有的两代帝王合葬陵墓,其神道两侧石像生雕塑体现出深远的政治、经济、艺术、文化和社会意义,布置手法也为后世神道石像生开创了新的格局。因此,对于乾陵石像生的保护亟须给予更多关注。文章主要分析乾陵石像生的保护现状、病害成因,并对其保护方案进行思考,为乾陵石刻保护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乾陵;石像生;保护现状;保护方案
  唐陵石刻是中国陵墓石刻的高峰,其数量和规模都远超其他朝代,反映了唐代盛世风貌。石像生是陵墓石刻艺术最为集中的反映。①唐代的帝陵石刻从乾陵开始形成制度,神道两侧从南向北应有华表、翼马或獬豸及鸵鸟各一对,仗马及控马人五对,翁仲十对。自乾陵开始,帝陵两旁列置石鸵鸟。东西两侧石刻文物大小相近,形制相同。乾陵石刻最能体现由初唐走向盛唐时期石刻艺术的成熟与昌盛,对研究唐代雕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典型代表即为乾陵神道两侧石像生。
  1 保护现状
  翼马:马身无残损,基座、腹部、脚部裂缝以水泥灌注加固,表面覆有苔藓,有侵蚀痕迹。
  鸵鸟:头部、腿部有缺失情况,颈部及基座裂缝以水泥加固,表面有裂痕,且覆苔藓。
  仗马及控马人:控马人头部、手部、腿部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西侧第一个控马人仅存基座。几处仗马有缺损或尚未处理的裂痕。部分裂缝以水泥灌注,且表面覆盖苔藓。
  翁仲:手中石剑有缺失情况,多采取新材料填充、水泥灌注两种方法进行加固,基部不稳处或倒伏、开裂较为严重的则临时使用钢箍固定。另外,表面苔藓覆盖情况比较严重,有裂缝尚未得到处理。东侧第十座带有文物数据监测设备。
  由上可见,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乾陵陵区神道石刻残损、裂痕、表面侵蚀情况较为普遍。目前除石刻扶正、水泥加固等外,尚无其他特殊有效保护措施。且整个陵区目前较缺乏有效管理,管理措施亦有待进一步提高。石刻附近没有可以形成屏障效果的如植被等防护措施,游人可以自由出入石刻附近,甚至倚靠、触摸、攀爬石刻,以致产生更多人为刻画痕迹等伤害。关中地区秦汉唐帝陵大遗址保护及其展示利用,已经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仍需进一步改善唐代帝陵遗址带保护利用的现状。
  2 病害及其成因
  2.1 结构性病害
  石像生,也就是石雕的人像、动物或神像。这类非几何形的石刻,站立的人像与人形的神像一般高度都超过宽厚度,其稳定性不如站立、蹲坐或俯卧的兽类或兽形的神像。如果石人像下面地基不坚固,就有可能出现石像倾斜或倒伏的问题。②
  2.2 表层病害
  乾陵神道石像生出现的最普遍问题为表层风化以及苔藓丛生。风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受石质文物自身特性所产生的内在原因以及外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影响。风化破坏的内在原因主要来源于岩石组成矿物、胶结物、内部结构、生长环境等的作用。外部因素指的是存放环境的温度、水、风、有害气体等。总之,文物的风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3 人为伤害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乾陵景区游客越来越多,再加上管理方面没能跟上进程,最终乾陵石像生出现了人为触摸、攀爬造成的磨损伤害。人为伤害也包括操作不当导致的机械性损伤,一般体现为局部缺失或残损,表面出现裂痕以及贯穿性且有明显位移的断裂与错位。
  3 保护方案思考
  3.1 加强管理
  首先,要进一步提升相关部门的关注度,如有关机构可以提出具有实施意义的管理条例。例如,桂林市提出的《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即针对当地相关情况,对石刻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专门规定。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专业技术部门应通力合作,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并将条例内容印制、张贴在景区门口,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安排专人负责专区,引导游客文明参观,以减少对石质文物的破坏。
  3.2 专业性保护
  对石质文物保护的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切实考虑科学、合理的程序;对文物材质的特征、环境及病害要有深入的了解;对保护材料实效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要明确保护材料的使用原则;确定跟踪与维护的未来保护策略。①另外对文物保存现状及周边环境的调查评估,石刻稳定性的监测和评估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继续坚持对石像生进行合理的日常保养,阶段性测量当地环境小气候,观测文物本身状况,对新生地衣、裂痕进行适当处理,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和轻微的损伤,以有效避免日后更多更严重的干预。及时了解和掌握文物状态,应用新材料黏结剂进行加固,必要时进一步以铁箍进行临时支撑,防止文物因倒伏或下沉产生机械性碰撞残损。
  3.3 强化公众保护
  为了减缓人为伤害,应考虑在尽量不影响文物原貌及存放环境的条件下设置防护措施,如竖立警示牌等,以抑制游客近距离触摸文物的行为,起到保护作用。另外,可号召游客及附近村民保护当地环境,以减缓自然原因等对露天石刻文物造成风化、侵蚀伤害。
  4 结语
  唐乾陵神道石像生对反映盛唐时期优秀石刻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审美和社会风俗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保护和研究唐乾陵神道石像生,是保护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艰巨任务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乾陵石像生从发掘至今,在保护和修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各方面仍有进步的空间。各界仍应根据具体情况,为乾陵石像生保护工作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孝绒,张兴群.乾陵地衣调查报告[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1):15-22.
  [2]石美风,陈刚,张秉坚.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化学清洗技术[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1):89-96.
  [3]閻敏.小气候环境因素对乾陵石刻风化的影响研究[J].文博,2011(4):82-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53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