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白银市新石器时代麻地沟墓地调查简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辅泰

  摘 要:麻地沟墓地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四龙村麻地沟南北两侧山顶,地处黄河两岸的二级台地。墓地分布面积约12600平方米,墓葬数量多,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期。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麻地沟墓地;陶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根据白银区文物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在四龙镇四龙村的麻地沟山顶有古墓,原白银市博物馆杜永强和陈辅泰等人在2010—2013年先后踏查了多次,收获了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陶器标本,现将收获报告如下。
  1 地理位置
  麻地沟墓地位于麻地沟两侧山顶,距白银市白银区31千米,东临黄河,与甘肃省靖远县平堡镇隔河相望,东北距四龙镇政府约2.7千米,南离乌金峡口1千米,峡口处建有乌金峡水库,西与营盘圪垯山相连,北接四龙村村庄(图1)。
  2 墓地
  该墓地共有四处,分别位于麻地沟南北两侧山顶(图2)。沟北山顶为雷神山,分布一处,面积较小;沟西南山顶一处;沟正南山顶一处,分布面积最大;沟东南山梁一处,分布面积最小。
  经踏查可知,麻地沟北侧墓地位于雷神山顶南边缘,面积约800平方米,地形平坦,海拔高度约1480米。地表散见陶器、石板等残片。
  西南侧墓地位于一座小山梁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地形呈南高北低斜坡状,海拔高约1522米,地表散见有陶器、石板等残片。
  南侧墓地位于较为平坦的山顶上,呈不规则形状,南北最长105米,东西最宽206米,面积约10800平方米,海拔与西南侧墓地相近。地表发现有较多陶器和石板残片,部分陶器残片被丢弃于山两侧的坡面上或者滚落于沟底。
  东南侧墓地位于一座小山梁上,仅发现两座墓葬,采集彩陶器盖残片1件。
  3 标本介绍
  三年间经过多次踏查,在墓地分布区及两侧山坡面和沟内共收获陶器标本32件,均残破,可修复标本27件。其中陶罐22件、陶壶1件、陶碗2件、陶杯3件、陶纺轮1件、陶器盖1件、陶瓶1件。现分类介绍如下。
  3.1 陶罐
  陶罐21件,分三类。
  A类  2件,彩陶罐。标本M采∶1,泥质橙黄陶,侈口,短直颈,圆鼓腹,腹下斜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由上至下绘宽带和水波纹各一条,宽带中上部夹一条空白波浪纹。外颈部绘一圈竖水波纹,对称双耳将纹饰分割为两部分。颈肩部绘三条宽窄不同的横宽带纹,宽带间填小圆点,腹部上下宽带间绘八层水波纹。耳部饰折带纹,耳下方绘竖长方形内填三角和“X”纹。黑色彩绘。肩腹部两条裂缝,两侧钻有十组对称小孔,其中一组对称孔一侧外另钻一小孔。高14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7.6厘米(图3.1,照1)。
  标本M采∶2,夹细砂橙黄陶。侈口,短束颈,溜肩,弧腹,腹下斜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外至腹部略下均施暗红色陶衣。口沿内绘粗细两条黑彩锯齿带纹,颈部绘平行横条纹和夹菱形的黑宽带纹,菱形内饰小菱形及圆点纹,肩、腹部绘夹菱形的两条黑宽带纹。一耳饰斜黑宽帶纹,另一耳磨损不见彩绘。高11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5.6厘米(图3.2,照2)。
  B类  12件,夹砂陶罐,分三式。
  Ⅰ式  双耳夹砂陶罐。标本M采∶3,夹砂陶,敞口,短束颈,弧肩,圆腹,腹部以下弧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双耳,器身附着烟炱。高9.5厘米,口径6.2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5厘米(图3.3,照3)。
  标本M采∶4,夹砂陶,敞口外侈,直颈,溜肩,鼓腹,腹下弧收,平底。器口略扁,一处口沿较低,颈肩部贴塑一圈宽约0.9厘米的泥条,通体附着烟炱。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厘米(图3.4)。
  标本M采∶5,夹砂陶,敞口,短束颈,圆腹,腹部残留一耳。腹部附着烟炱,罐体仅残留上半部分,在罐体内部可见泥条盘筑痕迹。口径14.4厘米(图3.5)。
  标本M采∶6,夹砂陶,敞口,直颈微束。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罐体仅残留上半部分的2/3。口径12厘米(图3.6)。
  标本M采∶7,夹砂陶,直口微侈,短直颈,圆腹,平底。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高14.8厘米,口径约8厘米,底径6.4厘米(图3.7)。
  Ⅱ式  单耳夹砂陶罐。标本M采∶8,夹砂陶,敞口,直颈微弧,圆腹,下腹弧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一耳,腹部刻画菱形纹。高11.6厘米,口径9.6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6.8厘米(图4.1,照4)。
  标本M采∶9,夹砂陶,敞口,束颈。口沿至肩部饰一耳,部分口沿及器身附着烟炱。罐体仅残留腹部以上部分,在罐体内部可见泥条盘筑痕迹。口径9.2厘米(图4.2)。
  Ⅲ式  夹砂陶罐。标本M采∶10,夹砂陶,敞口,束颈,鼓腹,平底。高11.4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6厘米(图4.3)。
  标本M采∶11,夹砂陶,敞口,短直颈,深腹略鼓,平底,底部有席纹。器身附着烟炱。高11.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7.6厘米(图4.4,照5)。
  标本M采∶12,夹砂灰陶,圆唇,侈口,短直颈,圆腹,平底。肩部对称分布4个贴塑小鋬,底部压印席纹。高14.4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8厘米(图4.5)。
  标本M采∶13,夹砂陶,侈口,短直颈,斜溜肩,鼓腹,平底。口沿外贴饰一圈宽约1厘米的泥条,颈下部和下腹部分别贴塑一圈压印泥条,肩腹部贴塑折带压印泥条,通体附着烟炱。高15.2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7.4厘米(图4.6)。
  标本M采∶14,夹砂陶,敞口微侈,短直颈,弧腹,平底,器身附着烟炱。高8.7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7.2厘米(图4.7)。
  标本M采∶15,夹砂陶质,敞口,束颈。外口沿处贴塑一段压印泥条,颈部饰对称双鋬。罐体残存上半部分的2/3。口径9.2厘米(图4.8)。   C类  7件,红陶罐。标本M采∶16,细泥红陶,敞口,直颈微弧,鼓腹,平底。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口沿内打磨约1厘米宽带,口沿至腹部略下通体打磨细腻,泛光泽。高11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5.4厘米(图5.1)。
  标本M采∶17,细泥质红陶,敞口溜肩,鼓腹,腹下部斜收,平底。口沿至颈肩部饰对称双耳,双耳饰倒三角压印纹。口沿内饰宽约1.5厘米的打磨宽带,口沿外至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打磨痕迹明显。高15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5厘米(图5.2,照6)。
  标本M采∶18,细泥质红陶,敞口外侈,直颈微弧,溜肩,鼓腹,腹部以下斜收,平底。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口沿内打磨约1厘米宽带,外沿至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光滑细腻。高12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6厘米(图5.3,照7)。
  标本M采∶19,细泥质红陶,敞口外侈,直颈微束,溜肩,鼓腹,腹下部斜收,平底,底部有压印痕迹。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口沿内打磨约2厘米宽带,外口沿至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光滑细腻。高12.6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5.8厘米(图5.4)。
  标本M采∶20,细泥质红陶,敞口外侈,直颈微束,溜肩,鼓腹微折,腹下部弧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打磨约2.5厘米宽带,外沿至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光滑细腻。高13.6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7厘米(图5.5)。
  标本M采∶21,细泥质红陶,溜肩,折腹,腹下部斜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饰宽约1厘米的打磨宽带,口沿外至折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打磨痕迹明显。高10.2厘米,口径9.6厘米,底径4.6厘米(图5.6,照8)。
  标本M采∶22,细泥质红陶,敞口,高颈,折腹,平底。口沿内打磨1.8厘米宽带,口沿至下腹部均打磨,因残缺不确定是否有耳。高1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5.4厘米,壁厚0.3厘米(图5.7)。
  3.2 陶壶
  陶壶1件。标本M采∶23,泥质橙黄陶,平沿口微侈,短斜直颈,溜肩,圆腹,下腹部斜收,平底。腹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以黑红彩装饰,纹饰从上而下分黑锯齿纹、红宽带纹、黑宽带纹和黑曲线纹共四层。外颈装饰黑色折带纹,肩部至腹部略下,纹饰分二层,以黑红宽带为界限,上、下两层均装饰圆圈网纹,腹部略下饰黑波浪纹。在残存的腹部外壁上有一条原始裂缝,裂缝两侧有6对直径0.5厘米的钻孔。高31.4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6厘米(图6.1,照9)。
  3.3 陶碗
  陶碗2件,夹砂陶碗。
  标本M采∶24,夹砂陶,直口,深弧腹,平底。高5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5厘米(图6.2)。
  标本M采∶25,夹细砂陶,敞口,束颈,弧腹,平底。口沿饰一圈斜向双线压印纹,口沿外贴塑一圈泥条,腹部有灼烧痕迹。高6.6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5.6厘米(图6.3)。
  3.4 陶杯
  陶杯4件,单耳陶杯。
  标本M采∶26,夹细砂陶,直口,深腹微弧,平底。口沿至腹部饰一耳,上腹部内外均有竖线压印痕。高6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4厘米(图6.4,照10)。
  标本M采∶27,夹砂陶,敞口,深弧腹,平底。口沿至腹部饰一耳,外腹部附着烟炱。高5.4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4.8厘米(图6.5)。
  标本M采∶28,泥质橙黄陶,直口,深腹略弧,平底。器物外部及口沿内略下施红色陶衣,颈部饰网纹,腹部饰折带纹,耳部饰横条纹,耳部及附近纹饰磨损严重。耳顶部钻直径约0.4厘米、深0.5厘米的小孔,颈部钻直径约0.5厘米的小孔。残高10.7厘米,口径5厘米(图6.6,照11)。
  标本M采∶29,夹砂陶,直口,深腹微鼓,平底。口沿至肩部饰一耳,腹部附着烟炱。高10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7厘米(图6.7)。
  3.5 陶纺轮
  陶纺轮1件。标本M采∶30,夹砂陶,两面局部压印席纹。直径8.4厘米,中部孔径约1厘米,边缘厚0.8厘米,中部厚1.4厘米(图6.8,照12)。
  3.6 陶器盖
  陶器盖1件。标本M采∶31,夹砂陶,盖钮分上、下两层,上钮呈倒梯形圆柱状,下钮圆形台面,束腰,中空。腰部钻小孔,直径0.4厘米。盖钮及盖面均绘黑彩,盖面饰竖线纹。通高8.6厘米,盖底径16.8厘米(图6.9,照13)。
  3.7 陶瓶
  陶瓶1件。M采∶32,泥质橙黃陶,平沿喇叭口,长束颈。肩部饰绳纹,仅残存瓶口至肩部。瓶内壁颈肩结合处有套接痕,系瓶口与器身单独制作成型后套接,外部抹光。残高13厘米,口径11.6厘米(图6.10)。
  4 讨论
  在所有收获的标本中,单耳彩陶杯(M采∶28)呈直口,深腹略弧,平底状。器物外部及口沿内略下施红色陶衣,颈部饰网纹,腹部饰三角折带纹,耳部饰横条纹。与永昌鸳鸯池墓地出土的马厂类型晚期筒状罐(M15)①、单耳桶状杯(M25∶5)②以及青海柳湾马厂墓地晚期出土的单耳陶杯(1338∶9)③,在器形方面,均呈现出直口、深腹、平底、腹部略鼓的特征;纹饰方面,均以口颈部饰网纹或方格、腹部饰三角折带纹为典型特征;彩绘方面,均施红色陶衣后绘黑彩。泥质双耳红陶罐(M采∶18)与兰州市徐家山东大梁马厂类型墓葬(以下简称东大梁)M1∶1双耳泥质红陶罐①以及皋兰糜地岘新石器时代墓地中的细泥红陶罐(单耳)②类似,均为敞口外侈,薄唇,直颈略弧,折腹鼓起,腹部折棱明显,下部斜内收,口腹间饰双大耳。夹砂陶罐(M采∶13)与东大梁标本022③在器形和堆塑泥条的方式及纹样上非常相似。彩陶罐(M采∶2)与青海柳湾墓地出土的双耳彩陶罐(墓199∶6)④在器型和纹饰上相似。东大梁和皋兰糜地岘新石器时代墓地均为马厂类型晚期。综上所述,这批收获的陶器标本应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较晚时期。
  墓地发现较多石板,以青石质为主,与周边裸露的岩石质地相同。部分石板有较明显的人工制作痕迹(图7),故推测应为史前先民从周边开采并经过处理而成。在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中,常见用于封堵墓门和作为石棺葬具两种用途的石板,如兰州土谷台半山时期墓葬(M53)中有用石板封门情况⑤,景泰县张家台遗址⑥、青海同德宗日遗址⑦发现以石板作为葬具的情况。据此推测该墓地也可能存在石板封门或作为葬具的情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54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