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域旅游:实践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主持人:张凌云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教授
  从检索公开发表的文献发现,最早系统性提出“全域旅游”理论体系的是发表在2013年第3期《人文地理》上的“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作者:厉新建、张凌云、崔莉)一文,该文的理论框架来源于2011年5月前两位作者所做的《绍兴全城旅游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四新八全”,后在“北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研究”课题中将“全城旅游”改为“全域旅游”,成果的核心观点刊发在2012年2月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成果要报》(内部参阅简报)上,扩充修改后的论文也曾投稿给本刊,但未通过两位匿名评审专家的审读,于2012年6月21日退稿,2012年9月12日改投《人文地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初(乃至当下)旅游学术界对“全域旅游”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2015年8月25日,原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開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2016年2月5日,又下发了《关于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也被列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至此,“全域旅游”从理论争鸣走向实践探索,全域旅游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创新,并在实践探索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2016年,本刊第9期和第12期专门组织了两期关于“全域旅游”的笔谈,初步达成的共识是:全域旅游跳出了传统旅游和狭义旅游的拘囿,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是一种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2019年9月25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共71个区市县),全域旅游创建进入验收阶段。鉴于此,本刊再次组织“全域旅游:实践与反思”的笔谈,希望能对近年来全国范围的相关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期笔谈的作者分别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政府官员、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文件起草组专家、较早研究全域旅游理论问题的学者以及参与指导地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层面(国家与地方)、不同视角(宏观与微观)、不同主题予以阐述。既有官方的顶层设计,也有地方的具体实践;既有制度性的协同创新,也有产业化的市场创新;既有各要素组合的差异化(如品牌特色等),也有单要素的全域化(如旅游安全等)。总之,全域旅游的创建实践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理论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案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55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