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图书出版的创新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们正处在一个要不断创新且正在不断创新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对出版行业来讲,创新更是提升自身层次、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以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图书出版行业为研究对象,从新时期创新对于图书出版工作重要意义从打破思维定式、把握图书出版规律、创新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对图书出版工作展开深入改革、制定创新型的发展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使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策略同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规律相适应。
  关键词:新时期 图书出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084-02
  近几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结构稳定增长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经济新常态本身来看,它就是利用人均GDP和GDP来促进社会发展,利用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受经济新常态影响,各行业在运营中也逐渐建立起经济增长和发展互相推动的模式,这使得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对图书出版行业来讲,要想更好地应对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获得稳定发展的机遇,维持以往稳定发展的态势,就必须对传统的出版编辑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一、新时期图书出版改革创新的意义
  作为我国文化传播和文化娱乐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图书出版行业也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具体来讲,这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改革出版行业的体制,就必须使图书出版工作同新时期发展需求相适应。图书出版工作者应当学会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借助图书出版工作来满足广大读者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阶段,部分图书内容缺乏创新性,大多依靠以往的手法和模式编辑而成,无法满足读者的根本需求,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陷入“瓶颈”,改革创新已经势在必行[1]。图书出版,只有同时代发展相适应,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二是传统图书出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因此,改革创新现有的出版模式,开发数字出版已经势在必行。利用数字出版的方式编辑图书,不仅可以满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还可以有效拓宽图书编辑方式,确保图书出版编辑人员在熟悉传统编辑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掌握新的编辑技术和软件,更好地完成图书编辑工作。三是在新时期创新图书出版工作,对于编辑出版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工作人员要实时及时了解、把握流行的出版编辑模式,对市场有较高的敏感度,从而改革和创新出版编辑模式,进而使出版的图书能够受到当代读者的喜爱,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二、新时期创新图书出版编辑工作的策略
  (一)创新图书出版理念
  对图书出版行业来讲,出版理念好似灵魂。无论是出版单位还是个人,都必须树立先进的出版理念,以便让自己始终保持正确的持续的发展。一直以来,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出版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都是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入新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和节奏、审美情趣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图书出版编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要求,转变经营理念势在必行。现阶段,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正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思考图书出版行业该如何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从出版社角度看,目前之所以还未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部分出版社一直是图书出版行业的“领头羊”,一直沿用的传统运营管理手段也未对自身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使得工作人员习惯以固有思维方式思考和观察事物,不利于出版社的长远发展[2]。因此,图书出版在创新过程中,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托,逐步解放发展生产力,使企业的竞争力与活力有所增强,正确处理企业速度和效益、图书出版质量和数量的关系。相关人员应当从出版流程细节入手,彻底地改变出版社以往的运行管理模式,将图书出版创新作为一项“饭碗工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创新图书出版思路
  1.创新选题策划
  对图书出版工作来讲,选题策划属于基础性工作,是开展出版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创新图书出版的重要环节。在创新图书出版的过程中,编辑应当认真地完成选题策划工作,通过控制源头质量的方式来保证出版活动的质量与效益。选题策划的创新,主要是针对图书出版形势与出版内容进行创新,力求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开发出与众不同的选题,通过捕捉和转化信息、感知读者需求等方式,从各类不同的信息中找出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和需求的内容,再借助预测的方式,提炼出各类不同出版图书的选题,生产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这也是每个出版活动必须完整经历的过程。从出版企业的角度看,管理者应当通过不断推出优秀的出版物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以维持利润的持续增长。在确定选题时,要避免炒冷饭、盲目跟风等问题,坚决服从市场需求,保证自身信息畅通,从根本上避免选题策划同市场需求错误的情况出现[3]。
  2.创新出版编辑思路
  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编辑是最积极的因素,只有编辑不断拓宽并创新自己的思路,才能从源头上提升图书出版的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编辑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水平,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理念与能力,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创新思路融入其中,在提升出版物品位的同时获得读者的喜爱,达到创新出版企业的终极目标。进入新时期以来,编辑在市场和作者之间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不再是以往作者的“思路跟从者”,而是出版创新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因此,在创新图书出版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成为编辑首要目标[4]。因此,在媒介融合的今天,编辑在工作中应当逐步创新思路和编辑能力,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动向前辈们学习工作经验,努力了解和学习国内外出版行业的先进出版编辑理念,激活自己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此外,编辑还要不断地发展自身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逐步开发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产品,提升图书的质量,维护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3.创新出版内容和形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图书出版内容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认为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出版业是一个以图书内容为核心的产业,若优质内容缺失,出版物对读者的吸引力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图书出版创新的本质就是文化创新,表现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即出版物结构、质量、品种等要体现新的理念、意境、内容、装帧设计、出版形势等[5]。具体来讲,出版物的内容能够符合、引导即将出现的某一种潮流,产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出版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本优秀的图书,其内容和形式必然是完美的,是经过精心打造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其本身的文化价值与市场效应展现出来。
  (三)创新出版社各项制度
  1.创新出版社管理制度
  对我国来讲,出版社属于带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企业。作为文化型的企业,其经营管理目标不单单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承载着传播文化和主流思想意识的社会责任。就目前来看,出版社的改革创新已经逐步迈入培育市场主体、战略投资者这一发展阶段。面对此种情况,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同当前出版社的发展需求不相符合,必须按照当代企业现行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要求,对内部的奖惩制度、用人机制、内部管理制度等展开改革创新。该项改革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引进新的激励制度,让企业在充满活力的状态下获得生存发展。企业的活力来自于人,因此,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可以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自觉性、积极性等方面入手,让员工的动力与活力逐步增强[6]。遵循激励原则的本质就是在创新人才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从各个环节来激发人的活力,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释放员工潜力。二是构建奖惩制度,实行企业薪酬制度,将员工业绩同单位效益直接结合,将收入分配朝着重要、艰苦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保证奖惩分明,严格根据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来建立人才考核标准,未完成的给予惩罚,超额完成的按照制度给予奖励[7]。
  2.创新营销制度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局势,作为朝阳产业的出版社,必须树立起新的营销理念,创新营销制度,才能不断壮大,在市场上长期伫立。具体来讲,一是创新产品制度,最大化地满足读者们的个性化需求;二是构建分层营销制度,最大化地占领与巩固图书出版市场;三是创新对营销策划制度,最大化地吸引目标客户和读者;四是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受众范围[8]。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读者对图书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多元化,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和趋势,图书出版工作应当要借助科学的理念,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理念、模式展开创新,在不断了解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制定自身的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以此促进图书出版行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越.新時期下图书出版编辑的创新与改革[J].传播力研究,2019(2).
  [2]李慧娟.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9(9).
  [3]荣璟,董秋香.浅析新时期图书出版“走出去”风险因素及防控对策:以丛书《藤椅爷爷讲云南民族故事》为例[J].学园,2018(22):7-8.
  [4]周荣庭,曹雅慧.具身认知理论下增强现实图书创新设计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8(11).
  [5]王玉菊.当代图书出版装帧设计的环保理念研究[J].艺术品鉴,2019(9).
  [6]李贝贝,王一鸣.知识生产生态系统中学术图书出版的成长策略[J].编辑之友,2019(7):40-44.
  [7]孟锐.基于“互联网+“”优化科技类图书出版流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8).
  [8]高彬.浅议视觉文化时代图书出版的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2):145-146.
  责任编辑:赵世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64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