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笑谈间的诗和远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一档收视与口碑俱佳的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栏目的谈话元素值得关注。在谈话主题方面,《晓松奇谈》栏目具有鲜明的主持人导向,话题选择兼容并包,偏爱揭秘类选题,并及时呼应文化热点。在谈话人的设定上,主持人高晓松具有个性化的外形和语言,丰富阅历带来“一手知识”、跨界身份、熟悉媒介等特点。在谈话方式上,节目以漫谈为主,配合多元互动,并展现出观点犀利、视角独特、时长与主题编排灵活的特点。对该节目谈话要素进行分析,可为网络谈话栏目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晓松奇谈》 网络谈话栏目 高晓松 谈话节目
  在众多网络谈话栏目中,《晓松奇谈》栏目以“文化类脱口秀”为自身定位,制作播出100余期,以其视野广阔、知识丰富和见解独到获得了较高关注度和颇多好评。文章对《晓松奇谈》栏目的谈话人、谈话主题和谈话方式等三个谈话要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网络谈话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谈话主题
  《晓松奇谈》开播之初,就定位为“重文化、轻娱乐的文化类网络清谈脱口秀”。“清谈”一词来源于魏晋时期,字面义为“清雅的谈论”。这样的定位既与搞笑娱乐类的网络谈话栏目进行了区分,也表明了非功利性、非实用性、不炒作、不盲目跟风的文化节目立场,在泛娱乐化的网络视频节目中如一股文化清流。
  《晓松奇谈》前后共136期节目,主题分布统计如下表: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历史题材的选题占比将近一半,其次是政治军事、地理民俗和文学艺术三大类,关于社会民生话题较少,科技经济主题最少。
  故而该栏目在主题选择上具有如下特点:
  主持人导向。从名称到形式,该栏目都突出了主持人的核心地位。节目选题多结合高晓松的个人经历,展现其个人特长与思考。这一点,从历史选题近半可见一斑。
  高晓松通读古今中外历史,善用幽默诙谐的方式,以独特的观察视角讲述历史事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地分析前因后果,进而引发受众思考。而政治军事类选题和历史相关联,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民俗与其个人的丰富游历经历相关,文学艺术类选题则与其音乐人、电影人的身份相关。相对而言,社会民生热点话题和科技经济方面内容则不属于他的主要兴趣点。
  兼容并包。通过统计可以看到,《晓松奇谈》选题丰富、包罗万象。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社会、人文、地理、科技、经济等皆有涉及,被网友们戏称为“打通世界范围文史哲等综合知识体系的任督二脉”。
  主题的丰富性同时意味着非专业性、非学术性,是漫谈而非讲堂,是文化普及而非学术分析,注重以开阔的视野、自由的精神多角度看待事物。这样的主题选择也符合广大互联网用户的使用需求,让以获取知识为目的和以娱乐为目的的受众都可有所满足。
  偏爱揭秘类选题。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节目相比,网络栏目面临的传播环境相对宽松,网络栏目的一大特点及主要竞争力之一在于对敏感内容的恰当把握。从文化角度来看,任何纯粹而有品位的节目都离不开所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镣铐越少的文化节目越容易展现出文化的灵魂与张力。作为推崇思想自由、反对观点灌输、赞成独立思考的主持人,高晓松在选题时对幕后、揭秘一类的内容展现出一定的偏爱。
  政治敏感的选题如“台湾二二八惨案”选题(最终因过于敏感未播出),揭秘类的选题如历史揭秘类的“妄人列传之马可波罗”选题、艺术揭秘类的“格莱美与奥斯卡”选题等,这些内容为节目吸引了大量关注度,对主题敏感度和正确导向的尺度把握也成了该节目的一个制作重点。
  呼应文化热点。《晓松奇谈》对社会民生类热点话题并不热衷,但对文化类热点有所偏爱,如在电影《老炮》热播期间,制作播出了《大众记忆(上):北京老炮儿》和《大众记忆(下):摇滚老炮儿》2期节目;在电视剧《少帅》热播期间,推出了张学良《风流少帅》《九一八真相》《西安事变》等多期节目。这些节目内容因热点影视作品而起,却另外发散出其他主题和角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高晓松本人作为音乐人、电影人在文艺领域的一种文化呼应与互动,充分满足了广大文艺爱好者的需求。
  谈话人
  谈话栏目常以主持人命名,如《老梁故事汇》《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罗辑思维》等,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是该节目定义风格和界定水准的核心。
  外形和语言上的鲜明特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内涵及多个身份标签共同汇集成了独一无二的“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高晓松。
  个性化的外形和语言。在节目中,高晓松穿着休闲短裤,跷着二郎腿,驾着一副硕大的黑框眼镜,顶着一头蓬松微乱的长头发,对着镜头摇头晃脑地讲述,其标志性形象和讲述状态既不同于大部分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长相出众、普通话标准、用语规范的要求,也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自媒体人,更像一个漫画形象般鲜明,透露着自由与叛逆。
  除了形象上的随性,高晓松的语言风格也如朋友聊天般轻松,即使是历史政治话题,也是一副随手拈来、轻松调侃的状态;不去刻意地条分缕析,而是随心漫谈、无拘无束,发散性强。高晓松讲话诙谐机智、嬉笑怒骂,这样的形象特点和语言风格可很好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人感到亲近、有趣。
  丰富阅历带来“一手知识”。高晓松从清华肄业,90年代开始游历世界各国,从事过音乐、电影等多方面工作,他本身成为了一本具有传奇色彩的书。相比于以“死磕自己”“做您身边的读书人”为理念的《逻辑思维》,《晓松奇谈》更多的是“一手知识”,即高晓松本人的亲身经历或家人、朋友的故事。例如,在《好莱坞精英:恶棍天使》一期中,高晓松介绍了好莱坞6名著名导演和制作人,这些电影人他都交往甚至合作过,讲述中既有专业知识,也有趣事、有幕后,颇为吸引人。
  “一手知識”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视野和见识很多时候是超越知识本身的,是最鲜活、最有启发性的知识,可带来不一样的看问题角度,发人深思。其次,“一手知识”充满个人化传奇色彩,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猎奇八卦的心理。同时,这样的“一手知识”具有独特性、原创性。   跨界身份、熟悉媒介。高晓松是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作词作曲的作品很多,一首《同桌的你》曾风靡一时。他也是电影导演和制作人,导演、制作《那时花开》《我心飞翔》《大武生》等电影作品,担任策划、监制的作品更多。他也进行小说、剧本等文学创作,同时也有创办“麦田音乐”品牌、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他在音乐、电影等领域具有权威性和发言权,跨界身份使他对文化艺术等领域有独到的见解。
  同时,高晓松在《天籁传奇》《汉字英雄》《中国达人秀》《快乐男声》《中国梦之声》等节目担任过评委、嘉宾,对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和规律十分了解,这也使得他能更好地把握《晓松奇谈》的节目内容,更好地与受众互动。
  谈话方式
  漫谈为主,多元互动。《晓松奇谈》的主要形式为“一人、一桌、一扇”的单人漫谈模式,视觉表现形式较为单一。语言风格如天桥说书人般生动活泼,如朋友私下聊天般轻松幽默,且多使用口语、俗语和网络流行语。高晓松自己总结讲述过程为“先赋,再比,再兴”,即引起话题、拓展话题、引发思考,但不拘于這种结构。
  除了基本的谈话形式外,节目首先结合了一些漫画和视频资料。其次是走出固定的拍摄地点进行游历拍摄,如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期间,节目组来到巴西拍摄。最后是多元的互动形式,有时会有临时嘉宾的加入,与观众之间也有回答观众提问、微博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
  整体而言,节目形式具有小幅度的灵活性和整体的稳定性,不以形式的多变吸引人,而以内容的优质取胜。
  观点犀利,视角独特。《晓松奇谈》虽形式上轻松随性,但在主题观点和内容上不失深度与底蕴,既有精英视角与大众视角的碰撞,也有主流观点与多元观点的融合,即使是老生常谈的主题,也能以独到的视角切入,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思考,人文气息浓郁、信息量大,包含着自由主义的思想与价值观,观点与故事同步输出。
  如《扒一扒美利坚:南部顽固对抗同性恋》这期节目播出时,正是美国最高法院刚刚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之时。一时间,对于“是否应该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讨论无处不在。而高晓松却在节目中质疑美国联邦法院是否有权认定同性恋的婚姻,其在节目中说:“我也坚定地支持同性恋平权,但我也坚定地反对一个党以同性恋平权当作自己的政绩”。这种敏锐察觉问题关键的能力和在谈笑间独辟蹊径、在幽默中暗含犀利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节目时长与主题编排的灵活性。《晓松奇谈》在节目时长和主题编排上没有电视谈话栏目那样严格、整齐。从时长上来说,一期节目在30~40分钟之间,几乎每期时长皆不相同。从编排上而言,有一个主题谈一期的,如《ISIS肆虐与中国出兵护侨》;也有一个主题连续数期的,如连续6期的《南明悲歌》系列。节目是周播形式,会根据受众的兴趣反馈及时调整,也会有一个系列结束一段时间后又穿插继续的情况。如关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扒一扒美利坚》系列的7期节目与关于二战胜利后各种问题的《胜利阴影下》的6期节目,曾多次穿插播出。
  节目时长和主题编排上的灵活性,符合节目轻松随性、以主持人高晓松为中心的设定,也是与受众多形式互动、及时调整的结果,符合新媒体节目的特点。(作者单位:韩国清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美]吉妮.格拉汉姆.司科特:《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高红波:《新媒体节目形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74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