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鼓励语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心理学研究证明,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鼓励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期待和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探究思政课堂教师语言鼓励对学生与课堂效果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分析其运用现状,从而“对症下药”,促使高校思政課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和有效运用语言鼓励,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课堂参与性,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鼓励教育 教学语言 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187-02
  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优、良、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使其从心理上建立自信,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语言鼓励是其中一种,语言鼓励又包括书面语言鼓励和口头语言鼓励。这里特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行为、思想或情感等方面给出的语言鼓励。
  一、鼓励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学语言以“雅言”为正音,以“辞达”为目的,以“慎言”为特点。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多使用语重心长和鼓励的口头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肯定,可以促进其心理情绪、性格等方面的良好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显而易见的积极影响。
  1.创建师生平等和谐交流的平台
  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师应利用理解、鼓励性的语言在师生之间创建平等和谐的氛围,为师生交流和合作搭建平台,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心灵及思想“指路”。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独立的认识判断,但由于年纪尚轻,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应善于运用鼓励语言给予学生关爱和力量,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亲切、信任,在潜移默化中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自觉接受老师教导。同时,鼓励学生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学习、情感上的需要,促进师生平等、和谐、有效地交流,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2.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一个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漫不经心的冷落或者消极批评,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肯定、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小进步,及时消解学生的消极自卑情绪,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潜力。总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思政课堂上,教育者应充分发挥鼓励性教学语言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与鼓励,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开朗自信的性格
  鼓励是教育的灵丹妙药。思政教育者在教学中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所有学生,肯定学生的长处与进步,使学生学会肯定自我、激励自我,追求成长与成功。鼓励语言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一种艺术,演绎好方能在师生之间奏响美妙的音符,熏陶学生的性格,使其更加开朗、自信、友好。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帮助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他们积极努力就可以成功,要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性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高校思政教师运用鼓励语言现状
  语言鼓励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对鼓励语言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不重视语言鼓励
  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少运用鼓励语言,忽视了鼓励语言对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课堂的节奏比较快,教师一般更重视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缺乏鼓励环节;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生大多已成年,一些教师认为无需从情绪、兴趣、性格等方面对其加以引导。这些都造成教师没能及时鼓励、肯定学生,即使在运用鼓励语言时也仅仅是简单的“不错”“很好”等没有针对性、作用很小的词语。如果教师本身不重视或者不习惯给予学生太多鼓励,就更谈不上在使用语言鼓励时的细节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利用好语言鼓励这个教学工具,在教育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肯定和被肯定,欣赏和被欣赏。
  2.鼓励语言单一
  如上文所述,一些教师在运用鼓励语言时仅限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不错”“真棒”“继续加油”等,然而,这些机械、乏味、缺乏真情实感的语言,既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又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语言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会使鼓励失去应有的价值。究其原因,一是语言习惯,一些教师平时有固定的口头鼓励语言,如“好”“不错”“你真棒”,等等,在鼓励学生时顺口说出;二是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对语言进行预设,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使用单一的鼓励语言。
  3.盲目鼓励
  有的教师课堂鼓励语言出现频率非常高,学生答对一个小问题,教师就对其大加赞赏,过度鼓励或表扬会降低鼓励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使语言鼓励流于形式,不但不起作用,听起来也不真诚。学生长期被盲目鼓励,心理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对表扬会没有情感波动,不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有效运用鼓励语言的对策
  1.鼓励语言要多元化,个性化
  思政教师不仅要认识语言鼓励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要注意运用时的多变性和针对性。受平时语言习惯的影响,教师多使用 “好”“不错”等鼓励语言,这样枯燥乏味的词语缺少多元化、个性化,没有实际鼓励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语言鼓励的针对性。学生的成长因素各不相同,他们的性格、学习经历、认知水平也会存在差别,在实施语言鼓励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鼓励评价。教师要经常思考鼓励的内容、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课堂情境,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用真实情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性格的发展。   2.运用鼓励语言要注意把握“度”
  只有把握住鼓励语言内容的尺度,才能发挥出鼓励语言的最佳效果。首先,在思政课上,不要滥用鼓励语言。过多、过量的鼓励语言都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不仅不能激励学生,还会使学生感到无聊、厌烦。其次,鼓励语言的表达方式要恰当。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根据他们的性格、年龄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要多加鼓励;而对有骄傲表现的学生,则要选择既能收到鼓励效果,又不会使其产生骄傲心理的语言。最后,语言鼓励的内容要真实,不要脱离实际。如果鼓励过于空大,将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也会失去学生的信任。
  3.鼓励语言运用应抓住时机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任务进行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同样,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取得较大进步或是出色完成任务时,心理上会希望得到肯定、认可。如果教师抓住时机给予学生恰当鼓励,使其尝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需求,便会充满自信、热情,进而会更努力学习本门课程。相反,他们如果没有及时收到信號,就容易产生失望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无论是取得进步还是遭遇失败,都同样需要他人的理解。失败时更需要施教者及时的引导和鼓励,降低各种消极情绪的产生。
  四、结语
  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行为所带来的结果,那些带来好的结果、得到了希望刺激物强化的行为,以后发生的机率会大大增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擅长使用正强化的教学手段肯定学生学习的行为,学生就会经常重复这类行为,最终外部强化会转化为内部强化,增强自身学习动机。鼓励相较于指责、批评,是一种正强化手段,能更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由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应不断锤炼和发展课堂鼓励性语言的运用,结合学生的心理、思想等特征,利用好语言这一工具,为自己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曹宇,徐强.如何激发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效率[J].田径,2018(9).
  [2]赵莹.鼓励性语言的价值及使用策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11).
  [3]庞莲,李碧荣.浅谈如何用鼓励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数学教学研究,2019(3).
  [4]李姝.对泰汉语教学教师鼓励性行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泰国汉语教学中心北标分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栗景霞,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83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