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艺节目满足受众视听需求的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湖南卫视的原创竞技类综艺节目《舞蹈风暴》首播就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受到众多观众喜爱。本文从表现形式、媒介技术、内容叙事等方面,探讨了《舞蹈风暴》如何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以揭示该节目所具有的传播价值与创新之处。
   关键词:视听需求;“使用与满足”;《舞蹈风暴》;受众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8-0121-03
  湖南卫视2019年10月推出了舞蹈竞技类节目《舞蹈风暴》,开播后收视率稳占全国综艺第一。该节目邀请全舞种年轻顶级舞者比赛,还邀请沈培艺、沈伟、杨杨、何炅、刘宪华和彭昱畅作为常驻嘉宾,张翰、李响、霍尊等流量明星助演,实力派与流量兼备,在开播时就受到了观众强烈的关注。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的心理动机具有多样性,主要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受众所接触任何传播媒介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就是满足自己心理诸多需求的过程[1]。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多,电视节目的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如何避免陷入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俗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舞蹈风暴》应运而生,其吸引着跨年龄层的观众人群,是一档具有影响力的舞蹈类综艺节目。本文从受众视角分析《舞蹈风暴》是如何满足受众视听需求的,包括创新表现形式、审美特征、技术创新以及内容叙事。
   一、创新表现形式,丰富嘉宾类型
   《舞蹈风暴》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聚焦中国优秀年轻舞者的电视比赛节目,在豆瓣斩获9.0分,微博综艺榜第一。口碑炸裂,收视夺冠,和《舞蹈风暴》创新竞演模式、丰富嘉宾类型分不开。
   《舞蹈风暴》的五位见证官分别是著名国际编舞家沈伟、中国舞台剧表演教育者沈培艺、专业舞蹈电视节目制作人扬扬、音乐人刘宪华和青年演员彭昱畅(二人代表观众视角,五位的阵容搭配能兼顾专业和娱乐视角)。参赛选手是从专业艺术院校、院团、舞蹈工作室等三千多名舞者中挑选五十组高手进行甄选,选出优秀的三十六组选手在赛程中进行比拼争夺,诞生领衔中国舞蹈新力量的最强舞者。并邀请杨洋、霍尊等专业明星助阵,拉动流量,增加节目话题热度。
   打造独特舞美效果,全新赛制。第一阶段赛制,见证官在五十组选手中进行甄选,共有三十六组晋级名额。上场比赛的舞者要获得见证官三票以上的认可,就能进行下一轮比赛,若获得二票则待定,得一票则直接淘汰;第二阶段,一对一斗舞;第三阶段搭档排位赛;第四阶段,主题排位赛。这将是开播以来最具诚意、最刺激、最颠覆、最好看的超级舞台——东方舞学的双生共融!
  二、创新审美特征,满足受众精细化视听需求 舞蹈节奏、肢体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作为受众最广的娱乐项目之一,舞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能够带给受众美的观看体验[2]。在舞台的处理上,要做到观赏性与真实性的结合,这三者必不可少。
   在第二期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男舞者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的作品中包括技术过硬的古典舞、风格纯美的民族舞,也有令人动容的现代舞。舞蹈不是只属于女人的,它同样属于男人,而男人跳起舞来也不输女人。制作方没有选择阴柔的、反串式的男子舞蹈,而是以阳刚大气的一面去展示舞蹈的气势,这一点是具有说服力和典型性的,使舞蹈爱好者能改观对男性舞者的看法。在第十一期中,胡沈员的反串京剧虞姬,一袭红衣一出场就令现场观众欢呼。而与他搭档合作的歌手则是有着尊声的仙韵之称的霍尊,舞台上他演唱歌曲《梨花颂》,用尊式戏曲唱法展现了古典戏曲的强大魅力,与胡沈员的舞蹈完美契合,他们把中国传统的东方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舞合一,起承转合一招一式显气概寄情于舞,去留一搏我命由我不由天。《舞蹈风暴》歌舞合一,极致视听,艺术和视觉完美呈现。
   三、媒介技术创新
   运用新科技,打造独特舞美效果。时空凝结系统是湖南卫视芒果台技术调度中心第一个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实现90台摄像机的超级慢动作和时空冻结的组合模式,成品输出时间14秒,定格模式生成时间8秒,也就是说,从操控人员按下录制键到输出完整的风暴时刻,视频只需要14秒,生成舞者空中停滞的旋转镜头只需要8秒。
   时空凝结技术将舞者的动作在空中定格,观众可以对其进行360°欣赏,对舞者的要求严格,舞蹈技术必须完美。新技术的运用,就像一面镜子,将舞者最靓丽的一面呈现出来,以全新维度鉴赏舞者的每一个高光瞬间,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每一张“风暴时刻”把舞者们的精神世界具象化,通过这个“高光”瞬间呈现给观众。这个环节往往也最能展示出舞者的心思与功底,在节目中往往也可以达到逆风翻盘的作用。同时这一瞬间往往也形成了奇观化景象,极大刺激了受众的视觉神经,给受众带来艺术性的观感和心灵的震撼。
   一人独舞,脚背的弧度是否完美;二人相依,托举的配合是否到位;多人齐舞,腾空的高度是否整齐划一。这就是技术的魅力,将舞者最精彩的瞬间展示出来,确实也起到了增强可看性、提升审美力的效果。
   四、“內容为王”,强化叙事
   内容始终是每一个节目的核心,《舞蹈风暴》以“内容为王”,不断强化综艺节目的叙事性,让节目在保有叙事逻辑的同时更加精彩。
   单一的卓越技术无法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综艺节目需要充实内容,强化叙事性。很多观众被胡沈员的舞蹈《儿时》撩拨了心弦,触发了泪腺。主持人何炅热泪盈眶地说:“胡沈员的鬼脸,是整支舞蹈最戳心的部分”。而关于这段鬼脸的灵感,来自胡沈员对哥哥的怀念——他哥哥在他9岁那年走失,至今生死未卜。舞蹈本身就是表达,胡沈员通过《儿时》向观众传达出其童年悲惨、求艺坎坷的故事。《舞蹈风暴》的重要创新之一,就是利用叙事性元素来加强逻辑关系,增强可观性。    舞蹈类综艺节目视觉享受很多,但是容易缺失叙事性的要素。因为舞蹈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而且呈现的方式非常有难度,舞者为了表现出最好的动作和神态,往往对录制设备的要求也很高。2000年央视制作的《CCTV电视舞蹈大赛》节目,作为当时舞蹈类的首发节目,受众群体严重缺失,观众出现“视觉疲劳”现象。因为该节目为了表现高难度的舞蹈技巧,没有考虑到受众审美的接受程度,而且忽视了叙事性对节目内容的重要性。《舞蹈风暴》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这方面成功地迈出了一步。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前台与后台”理论,指出许多区域在此时此情中作为前台区域,在彼时彼情中又作为后台区域”[3]。选手表演后,回到后台,与其他表演者互相拥抱,分享晋级的喜悦。《舞蹈风暴》在竞演开始前会播出十几分钟关于选手练舞的场景,这种后台空间正是“前台与后台”理论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转换与结合,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能够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这些都是节目内容核心部分,强化叙事,深挖节目内涵,带动观众的想象力,使得《舞蹈风暴》形象立体化,让受众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丰富其内在情感。
   五、《舞蹈风暴》的冷思考
   《舞蹈风暴》是一档中国原创竞技类综艺节目,获得豆瓣9.2的高分,得到观众一致好评。但是,关于《舞蹈风暴》的进一步传播,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审美门槛较高,受众文化消费差异大布尔迪厄认为人们消费的文化商品反映了社会的差异性,不同的人消费水平不一,即文化消费划分了阶级,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4]。这也就是消费等级的不同,大众同样是在观看《舞蹈风暴》,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拥有舞蹈专业知识的人更容易理解其内涵,而中国大部分非舞蹈专业的人是看不懂的,更别说欣赏了。
   《舞蹈风暴》的舞者使用一身精湛的舞艺上了热搜,话题量无数,然而大多数普通观众还是以谈论他们的“逆天颜值”和难以企及的高难度舞蹈技巧为主,对舞蹈的内涵以及意境很难领会。如中国舞里用的典故,一支舞中多种风格融合,都需要后续在老师的点评中观众才能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这支舞的难度在哪。
   此外,普通受众日常对舞蹈表演者的关注度较低。就算是获奖无数,有过春晚领奖经历的李响在《舞蹈风暴》播出之前,普通大众也鲜有人知。因此,舞蹈對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依然有着很高的审美要求,在现实中不免出现入“曲高和寡”的现象。《舞蹈风暴》是一次很好地将高雅艺术推向大众的尝试,但是综艺之后,舞蹈艺术如何持续渗透到大众中依然值得思考。
   (二)过度娱乐化,引导力不足
   真正的狂欢不是“臭嗨”,《舞蹈风暴》中的舞蹈,为了电视效果,为了观众增量,都在追求自认为“撞击灵魂”的那一下抛举、摔人、飞翔类的大动作,找刺激,忽略了舞蹈本身的创意、精致、连贯、顺遂和饱满。每一段完整的舞蹈中都不应该割裂出一小部分,它并不能成为评判一个舞者的标准,也没必要拿出来360°欣赏一分钟。
   此外,评委的点评并不是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反而有过分夸大的吹捧,以及一大堆的鸡汤和情话。比如:“你每次都跳得这么好,你将夺走我的心”,过度娱乐化,引导力缺失。节目里说舞者也可以成为偶像,关于舞者与偶像二者是否能等同笔者认为值得思考。舞者追求的是艺术,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和打磨。偶像追求的是流量,唱歌跳舞演戏都会,但并不一定样样精通。《舞蹈风暴》的观众大多是青年一代,节目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过度娱乐化,造成引导力缺失。
  
   参考文献:
  [1]曹潇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的受众研究[J].新闻传播,2019(13).
  [2]李青.叙事·人设·审美:《新舞林大会》对舞蹈类综艺的拓新之鉴[J].电影评介,2019(4).
  [3]金萍华.网络交往中的身体嵌入[D].复旦大学,2009.
  [4]王继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分层研究——基于布迪厄的消费理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8.
  [5]王卉.《舞蹈风暴》的技术创新及其传播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9(22).
  [6]高雁,黄凯迪.舞蹈共赏时代已来?——由《舞蹈风暴》热播现象谈起[J].舞蹈,2020(1).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0-03-05
  作者简介:林云娟,女,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1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