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建构主义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急需借鉴各方有益经验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的发展。建构主义一直是国际教育中颇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认识论以及教学观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其对于博物馆教育活动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文章以东莞展览馆为例,进一步探究建构主义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功能,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活动;东莞展览馆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博物馆自身功能发展的创新,使博物馆教育地位日益提升,为了有效地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说教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因此,本文将分析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
  1 博物馆教育活动
  1.1 博物馆教育活动必要性
  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广泛的知识,不仅仅涉及人文历史,还包含自然科学。新世纪中国高度关注文化建设工作,2008年起博物馆开始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目的是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提高社会公民的文化素养。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提出要将教育功能放在博物馆职能的首位,特别是要对未成年人开展差异性教育活动,并且对教育活动提出了很多要求和意见。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对于青少年群体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年处于一个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此时期的思想理念对其未来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根据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分析得出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认知改善幅度会比较大,所以青少年急需正确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博物馆应该承担起社会教育的功能,通过研究青少年群体制订合适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1.2 博物馆青少年公众教育的理论参考
  首先,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认知是由情境构建引导以及支持的,个体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在情境活动中完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博物馆讲解员将青少年引入一种生动具体的情境,从而唤起青少年的态度,帮助青少年进一步理解相应的知识。其次,可以进行多感官学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多种感官联合进行相关学习,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可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听觉认知理论、触觉认知理论以及视觉认知理论等。再次,可以选择体验式学习,根据体验式学习理论进行相应的活动设计。青少年身临其境地了解相应的博物知识,获得直接性体验,经过反思和观察,提炼出抽象化知识,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实现螺旋式上升。最后,可以选择探究式学习,也就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思考和交流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确事实知识和概念知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者。可以借鉴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进行活动设计。
  2 东莞展览馆教育活动的现状
  首先,分析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客体。东莞展览馆青少年观众基本集中于6~12歲学龄段,兼有12~18岁青少年段。这两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感受到了学校的教学压力,并且在不断的升级考试中体会到应试的压力。因此博物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他们的心理活动已经脱离了课堂活动而转向无意注意的心理模式。也就是在博物馆他们没有预定的目标,仅仅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主动参与。
  其次,则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情况。东莞展览馆设置了博物馆导览,不仅仅设置了传统的标识牌、语音讲解设备以及博物馆讲解员等,还进一步应用了新媒体技术。通过投影视频以及互动等技术进一步呈现出资料的虚拟视觉效果,使整个展览更具吸引力。但是,现阶段教育活动仍旧存在着问题,如教育理念落后、讲解员和参观者之间的联系被隔离以及知识过于碎片化等。
  3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
  3.1 创设建构知识的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将情景设置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所处的情境。其认为实际的情境具有丰富性、生动性以及真实性等特征。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设置有意义的情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更容易获取知识。博物馆不同于书面抽象的符号,它被称为立体的教科书,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的,因此博物馆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其实物标本、生态场景展示以及多媒体资源等。通过情景的营造,进一步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东莞展览馆在专题展“猛犸象来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巡展”中将知识转换为游戏场景和人物对话。在场景中设置了哺乳动物的脚印和电影《冰川时代》中的动物角色模型,通过抢答游戏以及舞台剧《冰川时代》的角色扮演等形式,带领青少年参与到实际场景之中,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将知识内化于心。
  3.2 搭建协作互助的合作平台
  协作是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其认为个体之间的协作能够有效地对教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以及验证教学假设、评价教学效果。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以协作为主要形式的互动能够进一步模拟出一个类似于科研人员工作室进而开展相应科研活动的情景。因此,博物馆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3.3 形成对话交流的共享机制
  交流能够促进参与者参与学习的进程,建构主义认为交流是实现意义建构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协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交流能够使个体发展的潜力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可能。东莞展览馆在专题展览的教育活动中总会设置一个教育问卷的调查,让学生观看展览后填写,根据教育问卷的反馈,讲解员会给观众进行展览内容的答疑以及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使展览内容更加明晰,学生掌握得更加透彻。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青少年的想法以及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了,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形成了个人更加丰富的理解,进行了知识的广泛迁移。
  4 基于建构主义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多元化的导览服务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和满意程度,这为地市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博物馆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大型的省会级博物馆教育活动效果较佳,教育活动设计合理,反馈及时,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但是更多的小型地市及县级博物馆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现阶段东莞展览馆的教育活动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但是由于受到了空间场地的限制,在参与人数较多的教育活动中,没有办法使活动内容完全覆盖每一个参与者,这就降低了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教育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收获。因此,地方博物馆应进一步提高参观者的兴趣和积极性,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博物馆应大力发掘本馆的资源,引进教育型人才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借鉴先进的理念更好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从其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引导其与博物馆共同成长,完成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使命。
  5 结语
  本文以东莞展览馆为例,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之下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论述了现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现状,总结了现阶段东莞展览馆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方法,同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展望,希望对建构主义理论之下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毅.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博物馆教育实践辨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2-64.
  [2]刘巍.一位建构主义者眼中的博物馆教育—评GeorgeE.Hein的《学在博物馆》[J].科普研究,2011(4):57-61.
  [3]郑旭东,王婷.家庭行为、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场馆学习理论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5(4):52-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8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