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博物馆陶器修复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物修复是文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博物馆以其优势馆藏资源担负着向公众普及文物修复理念和修复技术的公共职责。鉴于当前博物馆开展文物修复主题教育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有必要对此类教育活动进行梳理。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突出活动专业性、扩展多感官体验、开发陶器修复体验产品、重视评估与意见反馈等活动设计理念,创新“看”“听”“做”相结合的活动实施方式,为博物馆开展陶器修复教育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活动;陶器修复;多感官体验;产品开发
  博物馆作为“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及“文明的窗口”,担负着向公众普及文物修复理念和文物修复技术的公共职责。陶器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后,它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一种自然物的性质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物品,古代陶器不论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还是在考古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陶器为载体,开展博物馆文物修复教育活动,能够让公众在陶器修复体验的过程中了解古代陶器基本知识、熟悉陶器修复流程及树立科学的陶器保护修复理念。
  1 博物馆文物修复教育活动的举办現状
  随着《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热播及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文物修复已经进入公众视野,文物修复科普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文物修复教育活动。
  1.1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我是文物修复师—学修兵马俑”教育活动
  “我是文物修复师—学修兵马俑”教育活动在2018年获得陕西省博物馆优秀教育案例一等奖,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特色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讲述兵马俑的发掘与修复、讨论互动环节以及动手修复体验。该活动从秦兵马俑的出土、损坏、修复、保护等内容进行知识导入,结合大量发掘和修复的细节图片资料,着重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修复保护工作,使活动参与者直观地了解文物修复过程,并通过体验修复进一步提升参与者对秦兵马俑的保护意识。
  1.2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展“南博之夏”系列主题活动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展“南博之夏”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走进实验室的方式让青少年学习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课程、实验室参观、演示实验、知识竞赛等。在实验室通过显微镜观察陶瓷碎片表面的纹路和特征,从微观层面探索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通过文物保护知识竞赛活动,让参与者们加深对文物保护相关的问题的认识。通过以上活动环节不仅实现了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扩展青少年视野的目的,也为青少年以后从事文物保护事业埋下一颗种子。
  1.3 湖南省博物馆手绘科普微视频《文物重生秘籍》
  湖南省博物馆在2019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全国首部文物修复题材手绘科普微视频《文物重生秘籍》,利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传播文物修复知识。以武侠手绘风格、拟人化的方式,趣味解读了文物修复的方法和流程,分别讲述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丝织品、字画等五类文物,经过修复后“旧貌换新颜”的重生过程,让文物“活起来”。
  当前博物馆文物修复主题教育活动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文物修复理念逐渐融入博物馆教育活动,文物修复不仅是专家关注的话题,更需要与公众科普教育相结合,但当前此类博物馆教育活动多数仍处于文物保护意识宣传普及阶段,部分活动缺乏修复体验环节,在传递文物修复相关专业知识方面较弱。
  2 博物馆陶器修复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
  陶器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过长时间的地下埋藏,出土陶器往往是残缺品,不论是考古、科研,还是博物馆展示,都需要对陶片进行拣选和修复。陶器修复是博物馆人的日常工作,因此,博物馆具备开展陶器修复教育活动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博物馆在修复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要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单向的知识讲授,应注重活动设计理念。
  2.1 突出活动内容的专业性
  目前,与陶器修复相关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逐渐增多,但也出现了活动内容知识浅薄、修复流程过于简化的问题。有些陶器修复对小学生来说15分钟就可以独自完成,缺失了许多陶器修复的必备环节,比如陶片的比对编号环节,必备环节的缺失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教育性和活动参与者的体验感。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展示和教育的专业机构,掌握了第一手的文物教育资源,拥有丰富的文物研究资料和完整的文物修复流程体系,这是博物馆所独有的优势,是其他教育机构无法比拟的。在设计陶器修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博物馆应扬长避短,在提升趣味性和体验性的同时,更应突出活动内容的专业性,让活动参与者真正了解什么是古代陶器及完整模拟陶器修复流程。博物馆陶器修复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游戏体验,而是通过修复体验传递文物知识,因而要夯实活动的内容基础,让活动参与者学有所获。
  2.2 扩展活动多感官体验方式
  随着博物馆实践和博物馆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观众参观博物馆已不再是被动地吸收策展人精心设计的知识架构,而是更加注重设计感官、知识、美学等方面的多层次体验,博物馆开始更多地考虑超越视觉外的触觉、听觉、嗅觉及本体感觉等感官体验认知与情感属性,即“感官博物馆学”。从学习认知的层面上讲,相比单一地使用视觉,听觉和触摸的综合运用能帮助人们对新知识起到更快了解和更多收获的作用。因此,博物馆陶器修复教育活动应注重多感官交互,将视觉、听觉和触觉融入到陶器修复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可以以感官体验为活动环节的设计重点和活动主线,从多个维度让活动参与者沉浸其中,让说教式教导转变为多感官综合学习。
  2.3 开发陶器修复体验产品
  陶器修复的动手体验是本活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现有活动的调研发现其修复过程有以下几种组织方式:①参观实验室,观看现场陶器修复演示;②进入实验室,体验陶器修复过程;③将陶器修复搬进博物馆教育活动室,临时搭建活动场地和准备活动材料。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存在参与活动人数有限、活动实施效率低及体验感不好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将陶器修复体验产品化,把陶器修复过程中所用到的材料都装进一个材料包,给活动参与者每人发一份,进而开发陶器修复体验产品,以活动体验产品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提高博物馆教育活动实施效果,扩大受众范围。陶器修复体验产品的开发应依托现有科研资源,尊重考古学科的客观规律,确保此类产品具有知识性高、操作性强、普及面广等特点。   2.4 重视活动评估与意见反馈
  活动评估与意见反馈是博物馆陶器修复体验活动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博物馆陶器修复教育活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活动评估要素,并规划活动参与者意见反馈路径。根据活动参与者的年龄、学历、背景知识及活动开展流程,科学设定评估要素,以此准确反映活动的开展质量。此外,应建立活动参与者的意见反馈机制,重点考虑反馈信息收集方式、信息处理能力两方面问题,第一,综合运用多途径收集活动参与者反馈信息,如观察记录、口头问答、调查问卷、活动参与者留言及相关线上反馈途径,全面获取活动参与者对博物馆教育的评价、体验感受、意见和建议等;第二,强化活动参与者反馈信息的处理能力,利用大数据等信息科学技术,对反馈信息进行归类、分析,直观呈现信息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推动博物馆陶器修复体验活动不断完善。
  3 博物馆陶器修复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
  任何一个博物馆教育活动都应包括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进行中的流程及活动结束后的评估三大部分。其中关于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结束后的评估,相关学者已经做了详细的讨论,并且不同主题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别不大。这里针对陶器修复教育活动重点讨论一下活动进行中的流程,主要包括展览参观、知识讲堂和体验产品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分别对应“看”“听”“做”三个层面的感官体验。
  3.1 展览参观—观察陶器修复样品
  展览参观重点强调活动参与者的视觉感官体验,突出活动的开放性,形成对陶器的初步认识。博物馆所陈列的陶器一般都是经过专业技术人员修复后的成品,通过近距离观察,一方面可以使活动参与者对陶器的器形、材质、装饰等方面特征有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活动参与者明确陶器修复后的状态,了解不同陶片在接缝处的拼接特点,并且正确认知陶器修复目标。根据博物馆的现实条件,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组织活动参与者参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重点观看陶器部分,让活动参与者在具体的展览环境中了解陶器所处特定时间、空间的文化特征,增强活动参与者对蕴含在陶器背后历史文化的认知。博物馆如果没有与陶器相关的陈列展览,可以直接观察陶器修复样品,通过直观地“看”达到初识陶器的目的。
  3.2 知识讲堂—学习陶器知识、修复理念和操作流程
  知识讲堂强调活动参与者的听觉感官体验,突出活动的专业性,对陶器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为下一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打好理论基础。陶器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陶器在人类文化史上的意义、陶器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制作程序(加工陶土、制坯成型、修饰施纹、入窑烧制等)、陶器的分类等。
  首先,陶器修复理念部分需要了解陶质文物的常见病害特征;其次,是讓活动参与者学习原真性、最小干预性、可识别性、可逆性等陶器修复理念,只有以科学理念为指导,才能达到应有的修复效果;最后,讲述陶器修复操作流程,主要是指通过PPT讲解、视频播放、现场演示等方式向活动参与者讲述碎片清洗、拼对编号、粘接、补配、做旧、封护等修复要点。
  3.3 体验产品—动手完成陶器修复
  体验产品强调活动参与者的触觉感官体验,突出活动的体验性,让活动参与者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获得成就感。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体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应以专业性、进阶性和高效性为原则,积极将考古学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等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文物修复知识学习和陶器修复实践一条龙服务。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高效性原则,受修复材料、操作环境、授课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陶器修复被局限于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或工作室,而陶器修复体验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就是突破场地的限制,不局限于规定的场地,可大规模进行,效率高,体验感强。陶器修复体验产品主要由产品包装盒、瓷器碎片、操作垫、编码签、透明胶带、粘合剂、水砂纸、乙醇、表面清理布、石膏粉、颜色笔、颜料、棉签、小色卡、仿色釉、操作说明书等部分组成。
  4 结束语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以及专家学者的关注,更需要社会公众积极的参与。博物馆通过开展陶器修复主题教育活动,达到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知识、技术方法的目的,让公众了解文物、热爱文物,树立科学的文物保护意识,进而形成人人都是文物保护志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同致力于守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兰德省,夏寅,周铁,等.陶制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技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3]王思怡.博物馆作为感官场域—从多感官博物馆中的嗅觉说起[J].中国博物馆,2016(4):26-33.
  [4]曹默.浅谈博物馆教育中手工活动的教学设计—以中小学生的考古学普及教育为例[J].博物馆研究,2009(2):82-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8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