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众对考古的认知状况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考古用遗迹和遗物反映历史和文化,体现曾经创造的灿烂人类文明,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目前公众与考古之间还存在距离感,要吸引公众参与考古,就必须先了解公众对考古工作认识的误区和广泛接受的宣传方式,从而向公众传达更为科学、正确的考古及文博信息。作者通过对郑州市部分居民及河南省5所高校学生开展调查,从公众走近考古的情况、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公众对考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态度等方面,描述和分析公众对考古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为公众与考古之间进行更好的互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众;考古;认知;调查
  公共考古学在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址的保护中取得了明显成效。①作为近年在中国得到发展的一个考古学方向,公共考古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国内公众考古、文博观念的调查,能从宏观上了解当前公众的主流观念,探索使人们更加全面、正确地了解与认识考古的渠道和方式,为正确宣传考古的意义和内涵提供更多的依据。课题组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对郑州市部分居民及河南省5所高校学生开展现状调查,报告如下。
  1  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了解公众对考古、文博工作的认知状况,为普及考古及文化遗产知识、发挥大众传媒在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提供新思路,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考古的基本知识,使公众更好地认识考古工作,正确理解考古、文博工作的价值,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意识,使考古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2  研究过程
  2.1  确定实施方案
  通过查阅考古及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了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查阅的文献资料及书籍进一步整理、归纳、分析与解读,确定项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2.2  设计研究工具
  2.2.1  问卷初稿的形成
  在前期深入分析查阅的相关书籍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研究目的,参照《EUROPEANS & ARCHAEOLOGY》②,结合国内情况,设计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资料(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以及考古学、文化遗产等相关信息的调查问卷初稿。
  2.2.2  进行预调查
  取得调查对象同意后,抽取30名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使用调查问卷初稿实施预调查。
  2.2.3  确定调查问卷终稿
  根据预调查结果和调查对象的建议,对于表达不清晰的条目予以修订完善,形成24个条目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
  ① 家庭居住地;
  ② 出生日期;
  ③ 性别;
  ④ 职业;
  ⑤ 从事专业类别;
  ⑥ 受教育程度;
  ⑦ 參观博物馆的次数;
  ⑧ 参观博物馆时听讲解吗(包括人工讲解和导览器电子讲解);
  ⑨ 您知道“考古”这个词汇的途径;
  ⑩ 您认为什么是考古学;
  k 您经常从哪里获取与考古、文博相关的资讯;
  l 您认为谁在管理考古事业;
  m 您认为哪个部门在从事考古学研究;
  n 您认为考古从业者主要在做什么工作;
  o 您参加过与考古相关的文化活动吗,有哪些;
  p 对于以下活动,您感兴趣参加的是哪些;
  q 您认为研究考古学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r 您如何看待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文物;
  s 您支持考古事业的发展吗;
  t 您会用哪种方式支持考古事业的发展;
  u 您最想参观了解哪个时期的遗址或考古展览;
  v 您是否有致力于考古事业的想法;
  w 您对考古有何疑惑;
  x 您对考古有何建议和期待。
  条目主要采取单选、多选及简答题的作答方式进行回答。
  2.3  实施调查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5所高校和郑州市的部分公共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对象填写的纸质版问卷作为获取公众对考古学及文化遗产认知现状资料的依据,发放并回收纸质版有效问卷1142份。
  2.4  数据整理
  审核回收的调查问卷,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录入调查数据和主观问题答案。
  2.5  分析数据
  应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其中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频数、构成比。
  3  调查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男性占46.9%,女性占48.8%,4.3%的调查对象性别资料缺失。家庭居住地中“乡镇”占39.2%,“县城”占14.2%,“地级市”占15.4%,31.2%的调查对象家庭居住地址资料缺失。18~25岁占88.3%。大学学历占94.5%。从事专业类别中工科最多,占41.4%;其次为医学,占31.8%;理科第三,为15.5%。
  3.2  公众走近考古的情况
  有博物馆参观经历的调查对象有888人,占比77.8%。
  参观博物馆时选择听讲解方面,选择“偶尔听讲解”者占比最高,为32.3%,有369人;选择“从不”的占5.7%,有65人。
  “知道‘考古’这个词汇的途径”中被选择次数最多的选项是“电视”,占27.2%。
  27.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通过“电视节目、纪录片”获取更多与考古相关的信息,在各选项中占比最高。
  公众对考古活动的参与度方面,选择“观看过考古相关纪录片”占调查人数的38.6%,比例最高。   公众感兴趣参加的活动中选择“参观考古遗址、展览”占总调查对象的29.0%。
  公众想参观了解的遗址或考古展览的时期选择“秦汉时期”的最多,占27.9%。
  3.3  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
  “您认为什么是考古学”中,有36.9%的调查对象选择“复原过去人类社会生活面貌,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选项,在各选项中占比最高。
  “您认为谁在管理考古事业”,选择“国家政府部门”的调查对象最多,占37.9%。
  “您认为哪个部门从事考古学研究”,选择“公共研究机构(如:研究所)”的调查对象最多,有49.2%。
  “您认为考古从业者主要在做什么工作”,选择“进行考古发掘”的最多,占39.1%。
  对于主观题“您对考古有何疑惑”的回答,主要体现在调查对象对考古工作的工作细节、意义等方面认识模糊,主要包括:田野考古具体开展的工作,尤其是对发现和处理墓葬有关的疑问;如何对文物进行研究,如何在考古工作中断代,如何保护与修复文物;实验室中的考古研究;考古的作用、意义。
  对问题“您对考古有何建议和期待”的回答结果,经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使考古更进一步走近公众生活,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考古宣传及考古知识普及力度;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希望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3.4  公众对考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态度
  “您支持考古事业的发展吗”,调查对象选择“支持”的占84.0%。
  “您会用哪种方式支持考古事业的发展”选项,“积极参观展览”“始终关注相关讯息”被选择得较多,分别占28.5%、25.4%。
  “您是否有致力于考古事业的想法”选项,调查对象选择“无”的占56.4%,选择“有”的占17.9%,选择“曾经有”的占22.7%。
  4  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通過对“公众走近考古的情况”及“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考古与公众间的距离仍然存在,公众对考古工作的正确认识还未占据主导地位。公众与考古、文博距离感的产生,一方面是考古学者和考古从业人员与媒体和公众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是大众媒体在节目安排上使考古学家、考古工作者留给公众的印象过于刻板、片面化。①这些在根源上也可归结于不了解。此外,在“公众对考古事业发展的认识与态度”中,可以看出公众虽然积极支持考古事业,但是从业意愿并不强烈。
  当考古、文博专业人员与公众相互之间更为了解、交流更加便利,即可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正确、全面地认识考古。从考古工作的角度,选择公众更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有助于考古、文博相关知识的普及。“如何提高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认识?考古、文博工作要达到的目的在社会效益上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真正实现考古、文博意义的最大化?”这些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目前需要不断地提高考古、文博相关活动的吸引力,提升公众参与度,增加公众与考古、文博接触的机会,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考古、文博事业的良好氛围。
  从调查结果出发,博物馆展陈可将讲解服务标识设置得更加明显,服务安排和讲解内容更合理和更易于接受。展陈设计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积极落实观众在观展反馈中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实现更多的遗址博物馆建设,使公众能够进一步了解考古、文博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积极向公众普及、解读最新考古工作成果,可采用直播、设置媒体节目专栏、微博科普、微信推送等形式,扩大考古工作成果的宣传力度、影响力。增加对考古、文博工作相关科普读物的出版,使多数公众不再认为考古工作神秘而具有夸张的遐想空间。
  近年来,政府、考古和文博界同多领域联合,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共同构建考古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已见成效,为扩大公众的参与提供了更多可能。积极的公众参与、更多的社会关注不仅能促进考古、文博相关活动更为广泛地开展,推动考古、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为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感提供有力的群众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8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