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园林博物馆特色园林文化科普体验活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博物馆是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的场所,博物馆里开展的一系列科普文化体验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还肩负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中国园林博物馆以馆内独特的园林资源优势为依托,紧密围绕园林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科普体验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口碑。
  关键词:科普体验活动;园林文化;科普教育
  近年来,各地各类型的博物馆建设数量逐年攀升,博物馆的种类越来越细化丰富。各类博物馆面向普通大众开展的科普活动也层出不穷、种类多样。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大众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也越来越多样化,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满足大众参观游览博物馆的不同需求、突出自身博物馆的特点、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观众成为各家博物馆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博物馆作为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肩负着知识拓展、素质提升、情操陶冶等重要使命。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以园林为主题的博物馆,更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国园林传统文化、全面展示中国园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让更多的大众能够走近园林,感受园林之美。
  1 博物馆科普教育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释义》中对科普的解释是“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运用最新科学技术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是当今博物馆一项重要的教育功能。而博物馆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担负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场馆优势,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科普场馆快速建设期,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科技馆、各类博物馆的建设增幅明显,这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类科普场馆在展厅建设的技术手段和展示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结合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使展示方式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日渐丰富,科普教育活动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一些场馆还着重突出自身的优势特点,从视觉、听觉、沉浸式交互体验等多方面满足大众的需求,给大众在参观体验活动时以全新的感受。也正因为这些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显著增强。
  相对于之前观看展览、视频播放等简单的模式,现在的博物馆都在自主开发一系列以本馆优势资源为依托的科普互动活动,打破了传统科普教育单一、互动性弱的科普模式。大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大大增强,公众成为科普活动的主体。博物馆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以满足公众对科普的需求为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使博物馆和科普场馆的社会教育能力大大提升。博物馆在科普人才的培养和科普活动的课程开发上也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注重对科普人员专业性方面的培养,积极提升科普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注重对参观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兴趣的培养,积极探索馆校结合的博物馆校外教学模式,派科普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引导,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资源优势,吸引大批青少年自主自愿来到博物馆进行体验式的学习。除了丰富多彩的科普体验活动之外,科普讲座、夏令营、日常展览、临时展览等也从多个方面以多种形式为大众近距离接受科普教育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2 博物馆科普体验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
  科普文化活动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综合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科普体验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次科普活动的成功举办一定离不开优秀的活动策划方案。方案的策划要充分综合考虑到参与活动主体受众的特点,如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兴趣点等方面,这样方案才更有针对性,实施起来才会更加顺畅。其次,现场组织科普体验活动的工作人员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也至关重要。工作人员不仅仅要负责科普活动方案的实施推进,同时还要注意现场参与活动人员的现场反应,努力调动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及时解答疑问,保证整场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性,对活动现场的掌控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最后,对科普体验活动效果的反馈总结。只有不断地对已开展的活动进行梳理总结,特别要高度重视活动参与者们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提升活动方案和实施细节,才能开发出精品科普文化活动。
  3 中国园林博物馆线上线下科普活动
  3.1 园林文化线上科普互动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园林”、官方网站及微网站同步定期推送线上科普互动活动,主要栏目有“廿四生息”“中国名园”“园林溯典”“草木言情”“筑园雅意”“诗说园林”“园林线上课堂”及“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等,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园林历史文化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园林建筑、山水、叠石、花窗铺装到楹联匾额、诗词歌赋典故等方面,力求让观众全面地感受到中国古典传统园林的博大精深及魅力所在。
  “廿四生息”板塊以中国传统民俗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切入点,介绍不同节气相对应的气候变化特征及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与农耕生产和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中国园林博物馆把节气与馆内园林景观与植物变化相结合,让读者们能直观地欣赏到园林中不同节气的景观变化,体会到不一样的节气时令之美(图1)。
  “草木言情”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板块都以园林植物为主要切入点,体现园林中不同种类的植物之美。“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栏目侧重于紧密结合馆内不同种类植物的开花季节,将正值繁花期的植物第一时间与读者们分享,通过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文化内涵等普及园林植物的相关知识,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还令人印象深刻。“草木言情”栏目则是侧重于介绍植物的“前世今生”,追溯古代文献诗词歌赋中对植物的记载,再到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栽种取景。园林中所种植的植物通常被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园主人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图2)。此外还有“园林溯典”探究园林中的楹联匾额、园林题名中蕴藏的历史典故;“诗说园林”介绍园林与诗词千丝万缕的联系;“玉砌雕阑”科普园林中的门窗、铺装等在园林中所起到的美化装饰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园林博物馆还特别推出了园林线上课堂,持续推广线上科普教育,使观众在家也能云游博物馆,科普不断线。园林线上课堂集中介绍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临时展览、馆藏文物、节日民俗等。值得一提的是,我馆还特别精选出历年来30余个优秀展览,以VR虚拟展览及视频科普等多种形式,方便观众云游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参观体验。
  3.2 园林文化线下科普体验活动
  中国园林博物馆线下科普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推出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力求做到科普体验活动受众广、全方面、多元化。
  结合一年中的重要节日节点,如妇女节、劳动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元旦等,组织策划开展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园林文化科普体验活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有侧重地推出不同类型的体验活动,让不同年龄层的人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园林文化体验活动。
  针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群体,我馆推出了“盆盎生趣—生态盆景苔藓微景观课程”“园林沙盘设计体验课程”“瓷上园林彩绘瓷盘画课程” 等一系列研学体验活动(图3),让青少年在自己动手制作的同时,更多地观察思考园林中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外不同园林类型各自不同的建园理念以及园林中整体规划与细节布局协调统一的关系。通过老师的讲解再加上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园林中所蕴含的寄情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针对成年人特别是追求美的女性群体,中国园林博物馆则推出了品香制香及茗香习礼等体验活动,活动现场既可以了解香文化和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学习古人焚香制茶的传统礼仪,又能切身感受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愉悦身心的园居生活(图4)。
  此外,清明节举办的清明诗会、中秋节的昆曲昆舞表演,还有春节期间的插花展览、彩绘兔爷、木板年画、剪纸皮影戏等系列活动,让观众有机会走近传统非遗文化和民间手工技艺,体味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佳节,也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科普方面的教育作用。
  以上园林文化科普体验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报名参加者络绎不绝、热情高涨,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已经成为我馆具有代表性的科普体验活动。
  4 结语
  博物馆作为校外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今后也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教育、科学普及的作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相信将来不断会有推陈出新的展览展示手段运用到科普体验活动中来,博物馆肩负的科普使命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素珍,许鹭飞.论科普工作的载體创新[J].大众科技,2016(6):122-124.
  [2]孙莹.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类型及其实现机制[J].理论导刊,2012(2):99-102.
  [3]韦丹婷.科技馆科普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J].科技传播,2018(12):168-169.
  [4]秦朝晖.浅谈科技馆展览教育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5):4-5+12.
  [5]康晓光.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发挥好科技馆的重要功能[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2):83-86.
  [6]谢起慧.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海峡科学,2012(3):92-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08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