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釉上新彩工笔人物画临摹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通过对釉上新彩人物画临摹教学的思路进行梳理,明确临摹古今经典工笔人物画的目的,为有效地开展釉上新彩工笔人物临摹课程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临摹过程少走弯路,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釉上新彩;工笔人物画;临摹教学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它是艺术世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管是在实用领域还是在纯艺术领域都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以至于任何一个民族都想在这一媒介中寻找自己的特殊语言。因此,赫伯特·瑞德才把陶瓷艺术看作是判断一个国家艺术水平或审美感受力的试金石。陶瓷专业的学习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感受中国陶瓷艺术的厚重魅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高校陶瓷专业开设的釉上彩绘课程中,新彩由于其稳定的烧成效果,便于学习绘画技法,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釉上新彩工笔人物临摹教学,以传统工笔人物画为临本,在学习传统经典绘画技法的基础之上,结合陶瓷材质的优势,吸收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美感,为学生的创作及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彩教学的方式和涉及的内容较多,本文仅就釉上新彩工笔画人物画临摹教学作一番探讨。
  一、陶瓷新彩教学的优越性
  新彩最初是由国外引进而来,经过本土陶瓷艺术工作者的研究和探索,丰富了其色彩种类和表现技法,现已成为一门极具东方色彩的陶瓷绘画艺术形式。从教学角度去看新彩艺术,与陶瓷粉彩、五彩、浅绛彩绘画所用的色料和绘制技法相比,它在教学中具有自己的优越性,不论短期与长期陶瓷绘画课程都可以将新彩教学作为初始课程,便于学生入门和深入研究。
  (1)新彩的来源
  新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称为“洋彩”,它是从德国以及欧洲国家传来的新型陶瓷色彩料。新中国成立之前所用的新彩色料和装饰技法都是借鉴国外,产品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以借鉴国外纹样为主。新中国成立后, “洋彩”作为陶瓷装饰色料因其丰富性和稳定性而广受陶瓷从业者的青睐。受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陶瓷艺术家、陶瓷产业从业者,以及高校陶瓷艺术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探索,使新彩色料的色类和艺术表现手法日趋丰富多样,并将新彩绘画艺术推上了新的艺术高度。现在我们使用的色料都由国内陶瓷厂家生产,在绘画和表现技法上承袭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工笔和写意画技法。“洋彩”也逐渐失去其本身的内涵,被称为“新彩”。
  (2)工艺优越性
  陶瓷新彩的特点是色彩丰富多样、表现力强、便于初学者进行学习。作为油质颜料,新彩可以直接在白胎上作画,可精细勾线填色,也可通过颜料的调配结合工具创作丰富的肌理效果,且在勾线完成后可以先经烤花800度左右进行烧成,将线稿完整的烧制过后以便于设色,在色泽绘制需涂改的过程中不会对线稿产生影响,降低了填色和绘画的难度;特别是,相对于临摹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大量的勾线练习,在未烧制前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在装饰与烧成后颜料色彩相对稳定,很少产生变化,在临摹过程中根据所临画面的效果,可以通过调整颜色的厚薄程度进行混合调色,同时加入稀释剂可改变色彩的纯度与明度,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中使用的新彩色料是“熟料”,即我们在绘画时的料已经经过高温煅烧过,在烧制前后的颜色基本没有变化,适合学生研习。相比而言,粉彩、五彩等陶瓷色料是“生料”,烧制前后的色彩呈现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初学者不易掌握。
  二、临摹工笔人物画的意义
  陶瓷新彩装饰课程本身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一定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新彩的基本调色和绘画技法,同时在面对复杂的画面处理,特别是画面肌理效果需进一步呈现时,具备技法综合运用和深入探索的能力,能感受人物画的形式和陶瓷材料美感。新彩本身在绘制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色彩丰富,表现力强,便于表现工笔人物中的勾线细节和古画的肌理效果,并且在临摹工笔画的过程中可根据绘画进度,多次进行复烧。就临摹人物画而言,除磨料和烧制过程外,其绘制手法和绘画工具与传统工笔国画基本一致,工笔人物画中清新明快的勾线和各种肌理效果都能很好地进行表现,是对传统绘画的温习巩固。
  (一)感受形式与材料美感
  在用新彩色料临摹工笔画时,应将临摹重点放人物的表现上,尊重原画的形式美感,对人物艺术形象尽量做到精确表达、轮廓清晰、结构严谨,注重临本的勾线走势和人物“传神”的精髓,在临摹原画的同时注意陶瓷材料的特殊性,特别是用油性颜料在白胎表面做画时,又因为特制的陶瓷彩绘毛笔和笔头都较普通的笔更细长,要多积累在光滑釉面上勾线和作画的经验(图1)。
  在传统中国工笔画临摹阶段,对作品的临摹有读画、对临、变临三个临摹过程。而在陶瓷新彩课程中,基本采用变临的方式,让学生对原作中的某一人物局部進行变临,同时面对不同陶瓷器皿造型要适当变临,做到因地制宜。临摹的过程中进行构图设计,给人以自然协调的感受,将主要人物安排在适当的位置,做到取舍有度。新彩陶瓷人物画中形体的构思、浓淡、深浅、明暗、虚实、意境的表达又受到陶瓷器皿的影响特别是绘制于盘、碟、杯等器皿时,在构图中需进行合理的取舍,发挥瓷器本身的造型和材料美感。
  (二)传统技法的传承
  新彩工笔勾线画法跟中国工笔画画法类似,都是先起草、后进入勾线阶段,完成细致的勾线后,在此勾线轮廓的基础上,再用颜料进行分染。新彩颜料在画错时可以洗去并进行修改,但还是鼓励学生下笔要肯定,尽量一次完成勾线和分染的练习。特别是线为工笔画之骨,画面中人物的风韵由运用不同的线表现出来,线条是否肯定,用笔是否干净利落,决定了临摹的最终呈现效果。对线条的研究和练习也可以从平时的国画练习中得到提升,在面对陶瓷绘画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新彩颜料可以反复烧制以稳定色彩的呈现,这符合工笔人物画中层层渲染的要求,特殊效果还可以用丝绵拍打的方式进行染色,虽然在瓷板上不能直接达到传统工笔画晕染的效果,但是在绘画前的构思中,如以局部重色作为铺垫,配合适当的油料混合,可以画出墨线晕开的效果。   (三)上色与肌理的处理
  在上色阶段,新彩绘画与国画以水墨为用料不同,国画可在宣纸进行分层渲染,而在瓷器上分染时人物面部层次与衣纹浓淡应尽量一次性染出,因新彩料为油性颜料,干后不易涂改,因此分染时同勾线一样,尽量做到一次性完成,如果颜色深度不宜一次完成,应先染淡色部分,复烧制后可再叠加色彩。同时,新彩绘画技法中可以尝试油冲法、喷色法、点色法、擦墨法等新彩绘画技法,尝试临摹临本中的不同色彩肌理,多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工笔画中肌理效果的不同,培养观察和探究能力,鼓励用新彩的绘画工具多进行肌理尝试。例如《永乐宫壁画》中人物色彩中浑厚丰富的色调(图2),便于学生研究肌理的画法探索,在勾线完成的基础之上,画面中的肌理效果可以分人物进行不同的尝试,积累肌理装饰的经验。除此之外,新彩料在调和均匀后,可以用调色刀直接进行勾画、填色,以刀代笔,因用力与颜色堆叠厚度的不同可呈现出色彩堆叠效果,类似油画中的笔触,在模仿工笔人物局部肌理和极具沧桑感的地方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应注意色料厚度,先做小试片,待尝试成功后再大面积使用,以防色块烧制后出现气泡。
  三、临本的选择以及临摹的要点
  在釉上彩工笔人物画教学中,主要以临摹唐代及传统经典工笔重彩画为主,这种临摹有助于学生学习经典的勾线和调色技法;同时,选取当今的名家工笔人物画让学生进行赏析和临摹,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在传统中汲取营养,在现代艺术中寻求灵感和自由尝试。在临摹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选择临本:
  第一种为绢上或壁上工笔人物画,如《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敦煌壁画》及《永乐宫壁画》等。在临摹传统工笔画时,画面中人物与衣纹的线条规律,面部细节中线条的走势都要加以重点学习,在此基础上同时注重人物的神态与姿势的把握,传统经典的工笔画绘画技法基本都囊括于此,便于学生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古代工笔人物画的线条美。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例,画面人物造型端庄不失风雅,衣纹复杂却有章可循,整幅画典雅工致,在陶瓷表面绘画时因人物较多,临摹稍有难度可进行取舍。又如《永乐宫壁画》此类壁画线条匀称粗壮、劲健而富有气势,便于临摹和进行肌理研究。
  第二种为现代工笔人物画。由于时代审美角度的多元化、工笔画家的百花齐放,工笔画在技法以及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风格化审美,特别是在形式美感的体现上。在临本选择时,教师应当采取宽松和自由的态度进行不同风格的推荐,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临本为主,教师起到导向作用,而不是一味地指定必须临摹某件当代作品,这样学生才能对画面有探索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现代工笔人物画画面的构图形式感、色彩效果、肌理在临摹并转化到新彩上时,积极地对陶瓷材料和工具进行研究与探寻,主要选择方向可以画面清新雅致的工笔画,与临摹古代重彩人物画形成对比,同时兼顾陶瓷材质的特点。以色彩淡雅、细腻的工笔画为临本,可以训练学生的作画耐心和均匀上色的能力。
  结     语
  陶瓷釉上新彩临摹教学的过程,并非是安排学生对临本进行完全的复制,而在于通过对古今经典作品的赏析和变临,让他们把握和熟悉经典作品中人物画造型、勾线、设色等相似的绘画技法,同时了解和掌握新彩绘画的工具与陶瓷材质的特点,根据陶瓷新彩绘画因器皿造型的不同,培养和提高构图调整的能力,积累肌理装饰的经验,并在临摹的过程中寻求自己创作的灵感与技法突破。
  參考文献:
  [1]郑年胜,刘杨.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五彩、新彩、综合装饰[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2]潘自润,王强.浅谈釉上新彩写实动物画[J].科教导刊,2015(9).
  [3]柯秀丽.浅谈陶瓷新彩装饰课教学的基本要领[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4).
  [4]严兴民,周积文.试论我国陶瓷新彩制作工艺及其艺术特色[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7(6).
  作者简介:杨苏阳,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10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