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汉语“谁+VP1,谁+VP2”构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谁+VP1,谁+VP2”这一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常用的表示条件关系的构式。这一构式来源于前后主语一致的条件复句,在交际中因为疑问代词“谁”的高频使用而逐渐凝固成为独立的构式。这一构式又可以根据其主要功能和特点细分为典型的表示主观条件关系的构式1及非典型的更加凝固的主要用于对事物评价的构式2。基于构式1和构式2的基本框架、参数变量和语用功能,梳理构式1和构式2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构式语法 句式 疑问代词 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041-03
  “谁+VP1,谁+VP2”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表假设或者条件的复句形式。朱德熙(1982)以及很多学者都认为,这种类型的句式中的疑问代词“谁”,属于同一疑问代词前后配合使用,所指相同,具有普遍性。王仁法(2003)针对这一看法提出,该句式的“谁1”表示泛指,“谁2”指向“谁1”,二者表现为同一方向的指称序列。郑礼珊、黄正德等人则使用了生成语言学的无选择性约束理论,认为其句式属于光杆条件句,成对出现的疑问代词受到了一个隐形必要算子x的约束,表示同一变量,赋予了其全称量化意义。本文侧重于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分析“谁+VP1,谁+VP2”这一构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认为这一句式还可以细分为两种密切相关类型:表示条件关系的典型构式(构式1)和表示对程度进行修饰的非典型构式(构式2)。
  一、“谁+VP1,谁+VP2”构式溯源与发展
  1.“谁+VP1,谁+VP2”构式的产生
  “谁+VP1,谁+VP2”构式来源于前后主语表人并一致的条件复句结构,如果前后分句主语相一致,一般会省略掉一边或者所有重复的主语,例如:
  例句1:员工业绩出色,(员工)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
  例句2:小王赢了这局,(小王)就能进入决赛了。
  例句1中的“员工1”为不定指,“员工2”指向了被“业绩出色”限定后的“员工1”。前分句的作用在于从广泛的所有“员工”中,限定出“业绩出色”的成员,后半句的作用是表达在“业绩出色”范围里的“员工”获得了“得到更多的奖金”的结果。
  例句2中的“小王”虽然都是特指某一人物,但前分句还是蕴含着两种情况:“小王”赢了这局和“其他人”赢了这局。后分句表达赢了这局的人,获得“进入决赛”的结果。
  可以看出,前后主语表人并一致的条件复句,往往蕴含着一个广泛的对人的取值范围,并由前分句的谓语部分进行限定,后分句表示被限定后的成员获得了某种结果。而当用人称代词成对替换这种句式的分句主语时,前后主语可以同时出现,不必省略某一部分。
  例句3:谁业绩出色,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
  例句4:他只要赢了这局,他就能进入决赛。
  普通的人称代词,常常都是有所指的,因此更适用于描述类似例句2那样的有具体特定对象的情况。而人称代词“谁”,本身具有泛指和特指两种功能,因此可以描述类似例句1的情况。随着条件疑问句中成对出现的“谁”的使用频率变高,使用范围变广,结构越来越凝固,逐渐发展成为特定的构式,即本文所论述的“谁+VP1,谁+VP2”构式。
  2.“谁+VP1,谁+VP2”构式的发展
  “谁+VP1,谁+VP2”构式来源于前后分句主语相同的条件复句,因而这一构式一般也用于指明两个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例如:
  例句5:谁污染,谁治理。
  这一例句中,“污染”和“治理”形成了基本的条件关系,即污染的发出者必须参与治理,表明条件关系是“谁+VP1,谁+VP2”构式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也是这一构式最基本的形态(构式1)。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谁+VP1,谁+VP2”逐渐发展出了另一种构式变体,即构式2。构式2是“谁+VP1,谁+VP2”构式的非典型形态,其基本功能不在于表示条件关系,而用于对某一话题进行主观性的评价。例如:
  例句6:他的话谁信谁倒霉。
  这一例句强调的并不是“信他说的话”和“倒霉”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对“他的话”这一话题做出“不可信”的主观评价。
  构式2相对构式1更为凝固,对构件的要求也更严格。句法上,构式2则一般作为紧缩句或者在话题句中做谓语来说明话题所指代的事物。
  二、表示条件的“谁+VP1,谁+VP2”构式(构式1)
  1.构式1的组配构件及关系
  构件是搭配组成构式的具有一定句法语义属性的“语块”,每个构件都有各自的属性,担负各自的功能,并通过框架组合在一起,浮现出整体的构式义。分析构式1的构件的组成特征及相互关系,可以更清楚地描述这一构式的基本形式。
  “誰+VP1,谁+VP2”构式由四个基本构件组成,即谁1、谁2、VP1、VP2。对于重复出现的疑问代词“谁”,笔者认同上文所叙述过的王仁法的观点,该构式组合运用了“谁”的泛指功能和特指功能,使之成为该构式的框架标记。具体来说,“谁1”表示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泛指,所指的特定群体的范围可以通过潜在的语境来确定。
  例句1:谁污染,谁治理。
  “谁1”泛指对象:生产企业。
  也可以通过上下文交代的话题或者语境来确定。
  例句2:大学生谁不努力,谁就是在虚度光阴。
  “谁1”泛指对象:大学生。
  “谁2”表示特指,指向了被前面的分句所限定的,符合“VP1”条件的“谁1”,例如,例句1中的“谁2”,指向了“污染了环境”的“谁1”(生产企业)
  “谁1”和“谁2”作为框架标记,是“谁+VP1,谁+VP2”构式的固定成分。与之相对的VP1和VP2则是这一构式的基本参数变量,也是该构式的核心部件。构式1通过VP1表述了某种条件,用以限定泛指的“谁1”,被限定后的“谁1”,由“谁2”指代;然后VP2表示达成“谁2”所获得的结果。换言之,VP1和VP2这两个部件,共同构建了该构式的基本条件关系。这四个构件之间的语义指向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加以说明。   2.构式1的变量特点与整合度分析
  吴为善(2016)指出构式语法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同一性。构式里的各个构件进入框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元素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谁+VP1,谁+VP2”构式的基本参数变量为VP1和VP2,分别担负着表明条件和结果的功能。这两个参数变量都具有较高的自由度。VP1与VP2都可以是独立的动词:
  例句3:谁吃得多谁埋单。
  VP1和VP2也可以由内部高度复杂的动词性短语充当,在结构上,没有对充当变量的动词性短语做出特殊限制。
  例句4:谁作业写完了,谁就交上来。
  “谁+VP1,谁+VP2”构式可以使用关联词,也可以不使用关联词。关联词的有无,可以反映该构式概念整合度的高低。使用关联词时,条件关系主要由关联词赋予,框架只作为一种提示;而不使用关联词时,条件关系由构式的框架直接赋予,内部构件之间的搭配也更加凝固,因此相比使用关联词的句子,整合度较高。此外,分句之间停顿的有无,也能反映出构件之间搭配的紧密程度。
  例句5:谁想要谁来拿。(整合度高)
  例句6:谁想来,谁就可以来。(整合度低)
  总体而言,“谁+VP1,谁+VP2”构式的变量参数取值范围广,比较自由,并且其内部根据参数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概念整合度。参数越简单,构件之间联系越紧密。概念整合度越高;参数越复杂,构件之间联系越分散,概念整合度越低。
  3.构式1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
  构式语法强调,语义和语用功能同样属于构式的基本领域。构式框架为构式整体附加了属于各个构件的意义之外的构式义,而构式义既包括新的语义信息,也涵盖了特殊的语用功能。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语义和语用属于相互贯通的整体。因此对构式的考察,不能脱离于语义和语用。
  “谁+VP1,谁+VP2”构式最主要的构式义在于表明两个事件之间可以推导的条件关系。以本章的例句3为例,“吃得多”和“埋单”这两个动词性短语可以看作互相独立的事件,进入“谁+VP1,谁+VP2”构式后,两个事件串联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构式赋予了从“先吃”的事件到“埋单”的事件之间的可推导性。前一事件作为条件实现后,就会导致后面的事件作为结果发生。
  这一构式里,作为线索联结两个事件的条件关系具备某种必然性,属于充分条件,而并不一定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构式1蕴含着对前一事件必然导致后一事件的推断;但这种推断并非现实层面的客观推断,而是说话者视角下的主观性推断。因此,构式赋予的条件关系也带有主观性,脱离不开说话者个人的情感、认知以及判断。例如本章例句2,实际上就是说话者在表明自己认同“大学生不努力,就是在虚度光阴”这一观念。
  构式1在语义上的主观推断性,同其在语用层面上担负的言语交际功能密切相关。在言语交际中,构式1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对某一事物的情感态度。例句7使用这一构式表达了说话者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反对和愤慨。
  例句7:谁拖欠农民工的辛苦钱,谁就是没有良心。
  这种推断的主观性,除了可以体现说话者的情感态度,也可以暗含着说话者自身的命令和要求。本章例句3隐含着说话者发出的命令 ,让“先吃的人”去“埋单”。用构式1来进行这种间接言语行为,可以使話语更加含蓄得体,在交际中构式1的多样用法也是对其自身的扩展,下文中的构式2即由此发展而来。
  三、表述对事物评价的“谁+VP1,谁+VP2”(构式2)
  1.“谁+VP1,谁+VP2”主观评价义的扩展承继
  根据上文论述,“谁+VP1,谁+VP2”构式用于表述事件之间带有主观色彩的必然联系,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表述说话者对某件事物的主观态度。在此之上,构式1还可以进一步表述说话者对某一事物的主观评价。随着这部分功能在交际上的高频使用,逐渐发展出了一类主要用于评价事物的非典型构式,即本章所言的构式2。从广义上看,构式2基本符合上一章中对构式1的定义,但又具有一些有别于普通构式1的特点,可以看作构式1的特殊子集。
  构式2来源于构式1的主观性表达功能,其主要的构式不在于指明两个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而在于对某一特定的实体事物做出主观性的评价。这一特定的实体事物常常是句中的话题:
  例句1:这个牌子的商品谁买谁倒霉。
  实体:“这个牌子的商品”。 评价:“谁买谁倒霉”,即“买这个牌子的商品就算倒霉”。
  VP1参数原本是条件关系中代表条件的事件,在构式2中转换为了对所涉及的事物施加的行为。VP2参数原本是条件达成后必然发生的结果,在构式2中,条件关系被弱化,转变为了对VP1的主观评价。原本在构式1中存在的两个独立事件,而构式2只涉及了一个行为及对行为的评价,进一步说,也是对涉及事物的评价。
  构式2的VP2参数,常常像例句1中的“倒霉”那样带有强烈的褒贬色彩,这样表达的主观评价性也非常明显,但VP2也可以使用像“知道”“明白”“清楚”这样的中性动词充当。
  例句2:这个产品谁用谁知道。
  这些可以进入构式2充当VP2的中性词汇都具有表示“了解”的义素,语义上用来表明VP1行为造成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一种隐性的评价,只不过其主观情感和褒贬色彩,要通过句子的语义或者具体语境来体现。
  2.构式2的参数变量和整合度分析
  构式2的基本构件和构式1大体上相同,但对VP1和VP2这两个参数变量的限制比构式1更严格。构式1里两个参数变量只要是动词性成分即可,而在构式2中,表示某种行为的VP1参数一般为孤立使用的单音节的动词充当。
  例句3:谁用谁知道。
  例句4:谁买谁倒霉。
  例句5:谁看谁明白。
  VP1参数的取值范围也非常受限。通过检索BCC语料库,可以发现在实际语料中使用构式2的句子的VP1参数,一般局限于“看”“去”“要”“买”“做”“听”等少数动作动词上。对VP1的高度限制也说明了构式2的凝固程度要高于构式1。   具有基本评价功能的VP2参数一般由双音节的谓词或短语充当。充当VP2的词语常常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或者具有表示“显而易见”的意义。例如“倒霉”“吃亏”“明白”“享福”等词语。
  构式2的两个疑问代词“谁”的功能相较于构式1更加形式化。构式1的“谁1”“谁2”分别运用泛指和特指来表达条件关系,而构式2的语用功能在于对某一实体进行评价,并没有也不需要通过指代某个群体来限定条件。因此,构式2中的两个“谁”在功能上接近单纯的框架标记,不再承担实指的功能,这一点也能体现出构式2的概念整合程度比较高。
  3.构式2的语用心理和话语功能分析
  构式2的基本功能在于对某一事物进行主观评价,这种评价一般带有褒贬色彩。说话者在使用构式2时,往往是在向受话者传递关于自己对这一实体的看法,并且暗含着对受话者的劝阻或者鼓励。
  例句6:这家店谁买谁后悔。
  语用心理:劝阻受话者不要去“这家店”。
  例句7:这个保险谁买谁享福。
  语用心理:鼓励受话者购买“这个保险”。
  构式1表述的条件关系带有必然,这种必然性也被构式2继承了,转变为说话者主观断言,从而具备了增加句子说服性的语用功能。例句6表明说话者断言这家店“必然”让任何人后悔。例句7表明说话者断言这个保险“必然”对任何人都好。
  很多商家有意利用了构式2的这个功能来增强对自家产品的宣传力度。例如,某家眼药水生产企业以“谁用谁闪亮”作为自己的广告语,用贴切的形容,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中的“誰+VP1,谁+VP2”构式,认为这一构式产生于前后分句主语相同的条件复句,并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为典型的表示条件关系的构式1和非典型的表示对事物进行评价的构式2。
  构式1表示说话者主观上认为两个事件之间具有必然的条件关系,VP1和VP2参数的选择相对自由,概念整合度较低,在交际中经常用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或者间接言语行为。构式2则说话者表示对某一实体的主观性评价,VP1和VP2参数的选择比较受限,具备较高的概念整合度,经常用来鼓励或者劝阻受话者进行关于某一实体的行为,带有很强的主观推断。
  参考文献:
  [1]CHENG L,HUANG J.Two types of donkey sentences[J].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1996.
  [2]吴为善.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蔡维天.论汉语反身词的重复现象[J].中国语文,2012(4).
  [6]张佳慧.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任指用法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责任编辑:赵世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