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课程知识建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又伴随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整体把握,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用已有的学习认知与学习经验进行课程学习,普遍存在学习浅层化的问题,需要更新学习认知,掌握课程知识建构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主动教给学生有结构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课程知识建构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课程学习 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153-02
  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课程知识的整体把握,是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目标,也是深层次学习和问题研究的需要。课程知识学习浅层化,是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从学习实践来看,许多大学生甚至是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没有达到课程学习要求,原因是大学生已有的学习认知、经验与方法,还不能适应大学的课程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课程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认知,不断提高课程知识建构的能力。建构性学习理论生动地揭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内化与生成过程,用这种理论指导大学生课程学习,对学生更新课程学习认知、提高学习与问题研究能力、完善思维方式与改进学习评价,都会带来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知识建构的认识基础
  如何建构课程知识,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大学生学习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如果大学生沿用中学阶段的学习认知与学习经验开始大学课程的学习,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认识困惑与方法不当的问题。建构课程知识,既要熟悉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还要了解知识获取和生成的基本过程。
  (一)课程知识建构的知识背景
  课程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及一般的经验背景。学习是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之间双向和反复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是一个不断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并不断形成新的认知与经验的过程。面对新的课程知识,大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思维和判断,形成某种理解、解释和记忆,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会受到限制,因此,那些学习基础差、相关知识缺乏的学生,学习新课程就更加吃力。一些相对生疏的课程,由于知识建构的基础薄弱,虽然有教师的讲解与帮助,学习起来同样困难。作为知识背景的原有的知识面和学习观,会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与理解程度;因此,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完善自己的知识背景,拓展学习知识面,学会知识链接,以适应掌握新知识的需要。
  (二)建构性学习的学习特征
  1.为理解而学习
  建构性学习认为,深刻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探究能力。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可能是记住了一些概念、原理与结论,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虽然能够进行简单运用或者应付考试,但由于缺乏深刻理解,知识获得的层次会受到限制。建构性学习则强调对知识形成深刻理解,学习者要切入某个知识主题或者课程核心思想,并对这些内容做出明确的辨别、合理的推论,以及自己的解释与判断,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这种要求无疑加大了课程学习难度。因此,学习者要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促成问题深层次理解,善于利用学习资源,发现新的学习知识点,诱导学习向深层次发展。
  2.整体把握课程知识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者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或探究实际问题,真正的问题往往不能凭借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就能够解决,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首先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知识。在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不能满足于对概念、原理、结论等内容的机械掌握,孤立、零散地学习知识,而应以基本概念与原理为核心,将所学知识的不同章节联系起来,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链接起来,促成知识的结构化,实现知识掌握的系统化与整体化,最终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传统教学包括学和做两个过程,首先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再就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通过教学引导和与学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寻求和利用更多的学习资源,将学习问题拓宽拓深。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分析思考、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形成自己的假设与解决方案,就可以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通过问题解决,学生还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概念、原理,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课程知识建构的基本过程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与知识积累,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方式。所谓同化,就是学习者将接收的信息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实现认知结构量的扩充与积累。正是因为同化作用的发生,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不仅得到丰富与扩展,还得以更新、改造与重建,认知结构这种质的改变就是顺应,这才是体现学习目的的关键。顺应以同化为前提,离开顺应同化也难以最终完成。同化与顺应的统一,实现了知识的外部输入与内部生成,学习者最终才有了新的认识、观点与方法。传统学习观念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取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只关心知识如何被同化,即怎样去理解,以及怎样记忆和运用,很少关注通过顺应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就出现了学习浅层化的问题。由于顺应被忽视,学习也就变成了“半拉子”工程,學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扼杀,学习局限于接受知识,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知识迁移能力与问题研究能力较弱。
  二、课程知识建构的方法选择
  大学生同时学习多门课程,而且每一门课程都存在大量的概念与相应的结论,对接受和建构新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转变学习认知,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策略,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以分类的方式建构基本知识点体系
  学习总是从掌握基本知识点开始,基本知识点又是新知识建构的基础。新的课程知识在记忆中的状态不是无序和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因此,学习中我们必须学会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使之建立起某种联系,以促进理解,记忆起来也更加容易。分类是知识加工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将那些零散孤立的知识,综合归纳到一起,使之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种加工过的知识同化速度快,而且能够促成最有效的记忆。知识点的学习存有漏洞和掌握上的不准确,也容易导致考试中的失分。分类的方式与反复的理解,是知识掌握准确的有效方法。具体的做法是,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集中起来或在教材中标记出来,然后集中识记,在反复的学习中再通过不断地过滤与筛选,对那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二)以结构化的方式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结构化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和目标上有明确的结构,即有高度组织和学习目标的学习,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与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学习存在盲目性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弱点。学习的主动性来自学习策划,也就是学习方法的选择。每一位学习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将学习或复习的内容很好地组织起来,学习就会变得更为容易——这就是结构化学习。结构化学习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首先,结构化的学习时间,就是定出课程学习的时间表,将学习的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一定的时间表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计划可以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紧张而有序。其次,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就是将所学知识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系统整体。每一门课程的各个章节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我们就要利用这种联系组织学习。结构化的学习提纲在学习中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容易从一种知识找到与其相关联的知识,学习目标十分清晰,也能较快地实现知识整体把握。在课程学习的最后阶段,还可以列出由概念、结论、原理、现象等组成的知识提纲,把学习内容转变为这种概要性的知识点,也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局部建构与整体建构相结合
  所谓局部建构,就是以章节为单位建构课程知识,这种选择主要是由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特点决定的。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通过介绍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和解读知识形成过程,来帮助我们理解、接受和同化新知识,然后再通过阶段性的学习总结和复习,加快知识同化速度,提升知识掌握水平。如果没有教师的帮助,受到个人理解能力的限制,知识接受和同化的速度与程度都会下降。因此,为促成知识联系和更有效的理解,我们有必要以章编为单位组织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一章的知识点并列出学习提纲,从章节局部建构再到课程整体建构,就能达到“书越读越薄”的目的。知识的掌握与内化是一个渐进的反复提高的过程。我们所讲的熟能生巧,就是强调重复学习在深化知识掌握与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所谓整体建构,就是指一门课程知识的建构。整体建构建立在局部建构的基础上,不是局部建构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实现一个更高的学习目标与层次,把握概念、理论之间更复杂的联系,将所学知识与一定的情境和问题解决相结合,深化学习效果,促进能力形成与学习迁移,形成学科观点与方法,就是整体建构的学习要求。
  (四)充分发挥具体学习方法在课程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学习能力,大学生要养成两种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善于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根本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有效地促进理解与辅助记忆,贯通知识联系,也是知识同化与顺应的有效手段。其次,学会加工学习材料。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通过整合将学习内容有序化、系统化与结构化,使所学知识容易被记忆、保持和提取。
  参考文献:
  [1]李琦,陈广宇,李政.建構主义学习理论及其知识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张海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