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生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探讨中职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社交媒体使用问卷与孤独感量表对楚雄技师学院285名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中职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平均时间为2.73小时,他们更喜欢使用QQ交流,使用目的更多是为了联系家人、朋友、同学,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喜欢听音乐、看电影视频、打游戏、晒照片;(2)是否使用QQ这一社交媒体,对中职学生每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有显著影响;(3)中职学生孤独感的平均水平为4.23,处于正常水平,但个别案例孤独感水平较高;(4)中职学生在社交媒体展示信息的真实性对孤独感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中职生 社交媒体 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138-02
  调查显示,互联网用户的年龄也趋向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用户年龄越来越小,而互联网中存在着诸多的诱惑,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中职生来说更是充满着考验。中职生渴望成熟,而自我心智、能力等各方面又十分的稚嫩。因此,本文将以中职生为被试,探讨中职生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而了解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现状,为中职生使用社交媒体提供更加专业性的指导建议,同时对中职生降低孤独感提出更加准确的建议。
  孤独感一词最早由Robest Weiss于1973年提出,他将孤独感定义为“个体预期的人际关系与实际人际关系间产生差距时产生的寂寞、失落、无助感等消极情绪”,由此可见,孤独感的产生源于三个条件,一是人际关系,二是个体主观感受,三是消极情绪。社交媒体泛指一切通过网络完成人际交往的工具,当今通信工具发达,从硬件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工具除了手机以外,还包括电脑、平板电脑、游戏机等。从软件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工具有QQ、微信、微博、直播等。
  Nicole(2008)等人发现,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主观体验,特别是现实生活中自尊水平和幸福感较低的个体。在心理状态上,社交媒体与孤独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个体具有消极的心理时,他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孤独感。杨春红(2016)表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高分组与其人际关系及孤独感在人口学上存在显著差异;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间起中介作用。张斌与邱致燕(2015)等人研究表明,手机与孤独感、负面情绪均呈显著相关,刘红和王洪礼(2011)研究表明,孤独感可以较好地预测出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综上所述,社交媒体使用得越加频繁,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孤独感越强。
  一、對象与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式,对某技师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共285份,有效率为95%。157名男生,128名女生。
  社交媒体使用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共14个题目,均为被试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常出现的一些行为。包括中职学生接触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使用时间段、日使用时长、使用目的,以及使用社交媒体的哪些功能等。
  UCLA(孤独感问卷)主要调查被试自己对社会交往的期待与自身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20个题目,采用4级评分,被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1=从不、2=很少、3=有时、4=一直,分数越高代表孤独感越强,大于44分表明被试有很强的孤独感,小于28分表明孤独感很弱。最后采用spss22.0对收集到的285份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分析等。
  二、统计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全部中职学生均使用社交媒体且56.9%的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平均每日玩手机2.73小时均是无固定时间,想起来就使用。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联系家人等(85.6%)、结交新朋友(64.6%)、了解社会热点(58.2%)。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功能分别是:音乐(88.1%)、视频(74.7%)、游戏(67.4%)。参加的线上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是交友(81.8%)、学习(53.3%)、晒照片(49.8%)。
  中职学生孤独感的平均分为42.63,标准差为7.2。所调查的中职学生孤独感平均水平处于正常,有48.4%的学生处于非常孤独的状态。中职学生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生源地、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中职学生孤独感在每日使用媒体的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F=3.514,p<0.05);在是否使用社交媒体用于通讯上存在显著差异(F=5.400,p<0.05);在使用社交媒体用于学习上存在显著差异(F=7.403,p<0.01);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是否真实这一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F=3.914,p<0.05)。中职学生每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与孤独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孤独感在每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上不存在差异(F=2.487,p>0.05)。(见表1)
  以中职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时展示个人信息与孤独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孤独感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个人信息是否真实上存在显著差异(P=0.045<0.05),被试展示全部真实信息与大部分真实之间的孤独感差异显著(P=0.016<0.05)。(见表2)
  三、结语
  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对自我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同时又缺乏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容易被社交媒体吸引。中职学生大多数小小年纪离开家庭外出上学,也有很多学生是因为父母离异或太忙无暇照顾自己,因此他们对亲情友情有强烈的渴望,但却得不到满足,最后只能将情绪宣泄在音乐、游戏上。中职学生存在个别案例孤独感强烈,需要学校引起重视,关注个别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本次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男女平等及城镇差距的缩小,人口学差异越来越不明显,也可能是本研究的样本范围小,具有局限性,不具有代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是否使用通讯这一功能与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使用通讯功能越频繁,越容易忽视现实中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孤独感增强。当我们面对通信工具,其并不能与我们产生情感共鸣,我们可能更会产生更多的孤独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在社交媒体上使用信息是否真实与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中职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使用虚假信息,表示其不能开诚布公地与人沟通交流,导致其孤独感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孤独感的产生,使中职学生不愿意敞开内心,与人沟通交流,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信息告诉别人。因无法证明信息的真实性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孤独感还是因为中职学生的孤独感导致了信息的真实性。这一结论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可以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丘文福,林谷洋,叶一舵,等.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和心理资本的序列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8):88-92.
  [2]马金焕,张耀庭,史梦梦.大学生自尊与孤獨感、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4):7-10.
  [3]蒋研.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孤独感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4]罗星宇.大学生孤独感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影响模型及其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5]杨春红.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孤独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D].烟台:鲁东大学,2016.
  [6]周宗奎,王超群.网络社交行为会增加孤独感吗[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81-91.
  [7]范黎.中职学生人格、孤独感、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8]安宏玉.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D].太原:山西大学,2012.
  [9]曲可佳,邹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独感与人格五因素的关系:人际关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0,30(6):75-80.
  [10]黄磊,吴怡然,王耘.高中生学校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9.
  [11]许丽华.大学生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12]Gibbs Jennifer L,Ellison Nicole B and Heino Rebecca D. Self-Presentation in OnlinePersonals:the Role of Anticipated Future Interaction,Self-Disclosure,and Perceived Successin Internet Dating. [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6,33(2):152-177.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