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交际功能浅议西汉互译中的文化信息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类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而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翻译的基本功能也是交际,其特点在于它是沟通两种文化的交际。在文化信息的处理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必须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兼顾源信息包含的所有功能和意义。有时说话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话动作本身,也就是信息具有保持交际通道的意义,这时往往需要避免直译。同一信息的交际效果因人际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译者需考虑双方关系来确定译出语风格,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翻译 文化信息 交际功能 信息处理 表达效果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76-02
  我们在交际的大框架里使用的术语是“信息”,而不是“词”“短语”或“句子”,因为“信息”覆盖的范畴比后面几个概念更广。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而参与交际的四要素(信息本身、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语境和语言环境)都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指示功能、示兆功能、刺激功能和语境功能。
  我们把源信息转变为另一种文化所接受的信息的过程叫作翻译,但由于两种语言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某些意象和概念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并不存在,然而两种文化虽然不同,但两者间依然存在相通的一面,正因如此所有的信息都是可译的。翻译活动之所以成为可能,在于语言的可译性,亦即语言本身具有被翻译的属性,而语言之所以存在可译性,又在于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1]。
  一、信息的指示功能
  信息本身具有指示功能,它由其所用词语即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和语言符号的携带意义来体现。
  1.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就是词或任何一个语言单位所表示的事物、概念或关系,例如信息发出者即说话人说出一个西语单词“sofá”这一信息符号时,信息的接收者即听话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是“沙发”。
  然而我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发现,一个词不止一个义项,还可以包含两个及以上的指称意义,因此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首先应该掌握词典上的各种指称意义,此外还要考虑说话人所使用的某个词语的特殊指称意义,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然后找出相应的意义,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原始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被翻译出来。
  2.语言符号
  除了包含指称意义之外,还包含不易被捕捉到的携带意义。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1]。交际当中的词语往往不能逐词翻译,因为有时词的指称意义并不是交际的单位,只有整个语段才是交际的单位,所以交际的意义是对该语段的指称意义加以概括才能推导出来的,才能实现信息的可译性。例如:
  La secretaria recién llegada trabaja todos los días como si anduviera pisando huevos.
  本句话里出现了一个西班牙语习语“andar pisando huevos”,其指称意义即从字面上翻译为“踩着鸡蛋走路”,但这并不是其交际意义,真正起到交际作用的是在此基础上的携带意义“con mucho cuidado(小心翼翼地)”或“con mucha atención(十分仔细地)”。如果这句话我们逐词翻译成“这位新来的秘书每天像在鸡蛋上走路那样工作”显然是不通顺和令人费解的,为了得到通达的译文,我们必须对该语段的指称意义“踩着鸡蛋走路”加以概括和推导,在汉语里也有类似的固定表达,如“谨言慎行”“如履薄冰”等。于是我们通过概括和推导,得出恰当的译文:“这位新来的秘书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工作,如履薄冰。”这便提取出了其携带意义,达到了交际目的。例如:
  Los tres caudillos comen en el mismo plato,no confíes en ninguno de ellos.
  本句话里出现了一个西班牙语习语“comer en el mismo plato”,其指称意义为:“在同一个盘子里吃饭”,这也不是它的交际意义,不能直译为“这三个领导在同一个盘子里吃饭,你不要相信他们任何一个人。”这样的译文显然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西方人吃饭一般都是每个人一个盘子,自己吃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如果在同一个盘子里吃饭,被视为关系十分亲密,在汉语里也有约定俗成的表达,可以采用诸如“一个鼻孔出气”“穿同一条裤子”“沆瀣一气”等来翻译。通過结合上下文概括出“comer en el mismo plato”的携带意义后,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译成:“这三个领导串通一气,你不要相信他们任何一个人。”例如:
  您是事后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但是在西语文化里难以找到与诸葛亮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人物给后人留下如此睿智的形象和概念,因此在对这句话进行汉西翻译时,直接把“诸葛亮”潜在的意义即携带意义“智者”概括出来即可,该句的翻译可以直接处理为:“Usted es el sabio que solo comenta tras el hecho.”
  二、信息的示兆功能
  信息的示兆功能指的是说话人在说话时或行文里都会带有自身的某些征兆,这些征兆会使交际中的信息在原有意义之上又附着了一些别的意义和感情色彩。例如:
  ?Hola!?Qué onda?Encantado de conocerte de nuevo.Eres muy padre come siempre!
  当我们听到或看到这句话时,我们可以判断出说话人的身份是一个墨西哥人,准确地捕捉到这句话中原有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说话人的身份信息,因为“?Qué onda?”是墨西哥人常用的寒暄语,而且“padre”在墨西哥还可以用作形容词,不是形容长得像爸爸,而是“好厉害”“非常棒”的意思。   语言信号本身可以显示出说话人自身固有的特点,当译者在一定程度上感悟到了说话人的社会身份和感情态度时,所使用的译出语的风格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信息的刺激功能
  交际的信息对于听话人具有刺激的作用,不同的刺激方式会引起听话人不同的反应,导致不同的交际效果。刺激方式意义大体上分为消息意义、求答意义、命令意义、保持交际通道意义,下面我们以保持交际通道意义为例,谈论汉西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处理。
  有时候说话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话这一动作本身是為了使说话双方能够保持交际通道,现以一个情景为例:
  小赵:真巧啊,在这儿也能碰到你,吃了吗?
  小张:吃了吃了,两父子出来散步吗?
  小赵:是啊,出来消消食。
  汉语中的“吃了吗”是再常见不过的问候语,然而实际上这里的“吃”的指称意义已经退化,不意味着进食,它真正的意义只是打招呼。见面时说这句话,表明说话双方是有交流的,这里不能逐字翻译成“?Has cenado?”,这样的翻译显得非常中式,倒不如直接译为“?Cómo estás?”,因为翻译的出发点是意义,而获得所有意义的切入点就是对意义进行分析,从而通过翻译活动使两种文化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
  四、信息的语境功能
  信息的语境功能指的是同一信息在不同的上下文和语言环境会体现出不同的交际功能。下面主要从人际关系意义、社会生活意义两个方面来说明语境因素对信息可译性的不同影响。
  1.人际关系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有长幼、尊卑、亲疏、爱憎、利害和上下级之分等,在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时,同一个信息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然就会有不同的交际效果。
  比如西班牙语中问对方年龄的表达“?Cuántos a?os tiene(s)?”在译成汉语时就得看清对象,如果是问下级和晚辈,则可以译为“你几岁了?”“你多大了?”来表示说话者的随意语气。但如果是问一位长者则可以译为“您高寿?”“您多大年纪了?”来表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敬。如果是在一部文学作品中,一名男子询问一名女子的年龄:
  男子:?Cuántos a?os tienes?
  女子:Tengo dieciséis a?os.
  则可以译成:
  男子:您芳龄几何?
  女子:小女年方二八。
  这种译法看起来就文绉绉的,但因为是在文学作品中,因此可以根据需要使译文显得文雅些。
  2.社会生活意义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会有各自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方式,有些词汇在进行汉西翻译的时候能够完全对应上,但两种语言对同一文化信息的理解有时是大相径庭的。
  比如中国人逢年过节都会发红包,在这个语境中“红包”这个概念在西语文化中是没有的,这里不是指“红色的包”,因此绝对不能译为“bolso rojo”。那么当遇到汉语句子“在中国春节期间,孩子们会收到长辈的红包。”时,该如何翻译“红包”一词呢?我们需从“红包”的外形着手,可以译为“sobre rojo(红色的信封)”,但是西语母语者看到“红色的信封”可能仍然是一头雾水,因此如果译为:“Con motivo del A?o Nuevo Chino,los ni?os van a recibir un sobre rojo de los mayores.”依然不能让西语母语者听明白,这时则需加入一些说明性语言进行解释性翻译:“Con motivo del A?o Nuevo Chino,los ni?os van a recibir un sobre rojo de los mayores,en el cual se mete dinero para traer buena suerte.”译者必须根据语境来选择合适的含义来进行准确的翻译,在文化存在缺省时要对译文做必要的注解。
  五、结语
  多种多样的意义都与信息共存,但这种“共存”并非绝对,它们是在一定条件下伴随信息的语言符号产生的,又因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尽管信息的可译性是成立的,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的源信息和译出信息都能达到完全的等值,我们所得到的只是两种语言的“近似对应关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既是译入语文化信息的接收者,也是译出语文化信息的发出者,两种文化虽不同,但两者间存在共通的一面,译者必须兼顾源信息包含的所有功能和意义,将之概括为在译出语文化中能起到相同或相似的语言信号,因为翻译的出发点是意义,而获得所有意义的切入点就是对意义进行分析,从而通过翻译活动使两种文化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家孟,孟继成,倪华廸.西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57.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