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春期亲子关系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有关青春期亲子冲突事件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从事件的具体分类进行阐述,这种分类研究对于有效应对并降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发生并没有显著的帮助。拟从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角度,根据事件后果的严重性程度,对青春期亲子冲突的事件类型进行重新分类,为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正确处理和科学预防提供新的视角。研究表明,青春期亲子冲突事件类型分为三类,分别是道德规范、社会习俗和个人偏好,其中发生最多的是社会习俗事件,其次是个人偏好类的事件,涉及道德规范的事件发生最少。
  关键词:青春期 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42-02
  Turie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规则和功能的不同,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规则,即道德规范、社会习俗和个人偏好[1]。这三种社会规则涉及具体的事件,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最严重,其次是社会习俗的事件,最后是个人领域的。现阶段,有关亲子冲突的具体事件分类,绝大部分都是就事件本身的类型进行划分[2],并没有出现基于道德价值观和认知层面的分类,由此本研究试图根据上述理论依据,从道德发展的角度,对青春期亲子冲突的事件类型进行新的划分,以帮助减少不必要的亲子冲突事件,同时为青春期少年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理论基础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认为,道德规范是以正义感和概念化的准则为基础的,具体包括公平与正义、责任与信任、关心与伤害等问题,这一规则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必须无条件遵守是非个人化的要求,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社会习俗是基于对个体所处社会系统和周围环境的传统知识、风俗习惯的理解和认同,虽然它受到道德规范的影响,但并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应,它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个人偏好被认为是除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范畴以外的规则,比如对个体的隐私问题、对朋友的选择、穿衣打扮的偏好等,其影响的对象主要是当事人本身,对社会中的其他个人、组织或大众没有过多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参考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5版),自编开放式问卷《亲子冲突事件调查表》以划分亲子冲突的类型,其中道德规范的划分依据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习俗的划分依据参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5版),不属于上述两类的内容作为个人偏好的部分。调查表要求中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频率最多的冲突事件,并尽量多地报告出来。
  (二)被试情况
  研究者从四川成都(省会)、绵阳(地级市)和犍为(县)三个不同行政区域,随机选取了11所中学总计2527人进行调查,最终得到有效被试2341人,男生共1077人,女生共1264人;初一共488人,初二共678人,初三共301人,高一共318人,高二共435人,高三共121人。因为发放问卷时间正值三四月份,故高三和初三的样本偏少。
  三、研究结果
  (一)问卷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调查表的评分者一致性系数显示,道德规范维度的信度r=0.94、p<0.05;社会习俗维度的信度r=0.93、p<0.05;个人偏好维度的信度r=0.92、p<0.05;无法分类维度的信度r=0.93、p<0.05。
  2.效度检验
  采用原始资料分析法、专家评价法进行效度检验。在对内容进行编码和分类标准建构的过程中,不断对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在解释和整理的阶段,反复确认对文本信息的诠释是否恰当;分类标准先后接受两位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并多次对编码的详细内容进行修改和检查,以完善分类标准。
  (二)冲突事件分类
  本研究共收集到冲突事件3365件,具体分类见表1。
  (三)具体发生事件统计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冲突事件发生频率最多的是有关社会规范的,其次是个人偏好的,道德规范的冲突发生最少。
  四、讨论
  (一)亲子冲突在道德规范上的体现
  亲子冲突在道德冲突上的频率表明,青少年承认成年人(如父母)所制定的道德规范是有道理并自愿遵守这些规则的,因此在关于道德的问题上,没有太多的冲突点[3],但依然有个别矛盾存在,比如,发生最多的道德事件是与信任有关的。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开始逐渐脱离父母的掌控,自我同一性开始萌芽,因此更多时候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写进日记而不再向父母讲述。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这种不交流,父母在情感上变得不适应,他们为了获悉更多子女生活中的事情,采用了诸如私自翻阅日记或手机内容这样的不道德行为,却发现一旦子女获悉了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不会拉近亲子关系,反而会产生矛盾。此外,发生偏多的道德事件是来自伤害的事情。很多时候,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当自家孩子落于下风时,父母会产生一种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又是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消除的,于是他们将矛头指向了孩子。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波动本就很大,父母进行比较的行为很容易使他们出现不自信甚至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同时也会使他们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此外,个别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时常出现谩骂甚至殴打的行为,这不仅会造成孩子身体上的创伤,也会对心理造成消极影响,甚至孩子会学习这种行为模式,并形成暴力且偏激的性格。
  (二)亲子冲突在社会习俗和个人偏好上的体现
  社会习俗和个人偏好在所有的事件中占了绝大部分。这表明,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由于双方对自主范围的看法不同而产生的[4],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这是个体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达成这一发展目标,在与父母的相处中,他们会寻求一种逐渐分化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建立在父母逐渐放松对青少年控制的前提下,由此父母会感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威胁,进而产生矛盾和冲突。虽然青少年需要自立自主,但在某些方面(比如学习)他们仍然需要父母的指导。原因有二:第一,学习是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必须完成的人生功课,父母恰当的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主动性,进而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第二,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情绪发展是不稳定的,这会使他们在面对学习的低谷和高潮时无法理性应对,若此时家长能恰当介入,可以帮助他们保证心态的稳定,以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五、结语
  青春期的亲子冲突是人生发展中十分正常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家长,不必对这种冲突产生过多的恐慌。在与青少年交流的过程中,为了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只有涉及道德领域的问题才需要强制管教,同时为了让青少年符合一定社会期望并得到认可,在社会习俗的问题上父母可以予以恰当的要求和指引,但只要确立好道德标准,父母没必要过多地干涉个人偏好的问题。
  而父母在参照这一理论管教孩子的同时,也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警醒,如果在管教过程中出现了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比如未经允许私自翻阅子女的手机或日记、甚至对子女拳脚相向,不但不能达到管教的目的,反而会让亲子关系逐渐恶化。
  参考文献:
  [1]E Turiel.Distinct conceptual and developmental domains:social convention and morality[J].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1977(25):77-116.
  [2]何文广,宋广文.初中生亲子冲突事件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2-115.
  [3]G.Smetana.Parenting styles and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 adolescence[J].Child Development,1995(66):299.
  [4]G.Smetana,M Villalobos,M Tasopouloschan,D.C.Gettman,N Campionebarr. Early and middle adolescents' disclosure to parents about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domain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9(32): 693-713.
  責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