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质主义对消费异化行为的影响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会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逐步趋向于物质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异化”,将“消费”作为自己消费的目的。物质主义者将物质占有作为彰显自己成功、凸显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表达方式。从物质主义角度对人们的消费异化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参考对策,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生活,而不被物质所支配。
  关键词:物质主义价值观 消费行为 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252-03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促进了社会繁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速,这样的成就远超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的腾飞,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多年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飞升。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悄然改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人们开始对物质占有的欲望不断攀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热衷于对物质的追求,崇尚消费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个体的生活方式,已有研究表明,在物质主义与经济发展和消费显著正相关。处于较高水平的物质主义者为了获得快乐会更多地占有财物,但是过度追求物质势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并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从而不断使得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降低等[1]。除此以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那些物质主义者在获取财物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体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主观幸福感的降低,以及对生活体验产生更多的担心和忧郁。这些负面作用都在提醒我们,虽然物质主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物质主义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都更倾向于是一种负面的价值观念。
  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社会环境下,心理与价值观念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人们对物质主义的研究逐步明确,并且使得人们对物质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基本的文献综述工作,介绍物质主义概念内涵与测量,针对当前研究者对物质主义与消费异化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总结并提出针对化的解决方案。
  一、物质主义内涵与量表编制
  最早将物质主义进行量化的是Belk。Belk等人认为物质主义是某些人格特质的集合,主要是由占有欲、妒忌和吝啬三种核心特质组成。占有欲是指个体对财物的获取或占有所具有的一种稳定倾向,妒忌是指个体与他人进行对比时,发现他人比自己拥有更多的财物或者社会声誉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吝啬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财务过分看重而不愿与他人共享或者是分享给他人的一种倾向。随着Belk团队研究的深入,考虑到跨文化研究的需要,Belk又在这三种核心特质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项:收藏,即用纪念品或照片的形式来展示和保存自身过去的经历体验。Belk专门编制的物质主义量表含有4个维度21个条目。
  第二种是Kasser和Ryan等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来编制期望指数量表,以此来测量物质主义。自我决定理论是将个体的生活目标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其中,个人对自我发展需求的表达就是内在目标,主要包括自我接纳、亲密感和社会情感。个人对外部价值的追求就是外在目标,主要包括通过财物来衡量成功,寻求社会对自身的认同和提升自身吸引力。由于唯物主义非常重视作为外部目标的物质财产的追求,因此Kasser等人设计了期望指数量表,以此来对物质主义进行测量,该量表包含21个条目,在1996年,又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增加到了7维度;后在进行跨文化研究中拓展到11个维度,包含47个条目,由此来测量物质主义。
  第三种是Richins和Dawson等人的观点,Richins等人认为物质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强调个体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并将物质主义分为三个维度:日常生活中以“获取财物”为中心,通过获取财物以实现对幸福的追求,以占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并以此内涵为基础编制了包含18个条目的物质主义量表。这是一种在当下研究学者们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本文也采取这一内涵取向。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研究,李静等人将其进行了本土化的验证与修订,修订后的中文版物质主义量表包含3个维度13个条目。
  张瑞雪、肖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动机(物质追求的目的)、认知(物质追求的重要性)、情感(物质追求的体验)、行为(物质追求的意义)等层面出发,编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物质主义倾向量表[2]。张瑞雪等人设计的量表包含了人们对物质的崇拜、虚荣、兴趣、追求和欲望在内的5个维度共20个条目,更能综合性地反映中国当下物质主义表现特点。
  尽管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物质主义进行定义和测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物质主义的核心内涵学者们达成了共识:物质主义是指人们看重对财物的追求等低层次的需求,而忽略了对自我成长、生活质量等方面需求的关注。因此,物质主义对消费者的消费异化行为带来影响。
  二、物质主义对消费异化行为的影響
  物质主义者经常挥霍金钱,多表现为更多的购物消费、更少货币储蓄,通过这样做,从别人的崇拜而不是从产品本身获得满足。物质主义者通过公开消费商品和拥有有形财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已有研究发现,物质主义与消费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物质主义与消费之间的联系,不仅有理论支持也有来自生活经验的证据。通过前文的表述,我们可以明确:物质价值认可可以被定义为个人认为“在实现主要生活目标中拥有和获得物质产品的重要性”。一个具有高水平的唯物主义价值观的个体会将获得物质产品定义为人生的中心目标,物质的获取作为其自身评价个人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幸福和自我定义的关键因素。这种物质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消费文化的核心。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电商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面对的物质诱惑不断增多,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的消费方式的发展,渐渐的人的欲望被引导到了对物欲的追逐之中,从此,在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之下,消费被曲解为目的本身,从而使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越来越多的人,被时尚所裹挟着进行“被迫消费”。而且有研究表明,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倾向于物质主义。物质主义包括对金钱和财产的态度。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物质主义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王战将这种被时尚所裹挟着而进行的“被迫消费”称为“消费异化”。消费异化主要有三种:炫耀性消费、奢侈品消费和强迫性消费[3]。这三种消费异化所表现出的重点并不是一样的,炫耀性消费的重点在于异化了的消费目的;奢侈品消费的重点在于消费的后果;强迫性消费着眼于消费者的主动性的丧失。这三种表现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物质主义也可以认为是消费文化出现异化之后所引起的一种表现。此外,研究还发现,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光意味着对获得物质产品的强烈关注,而且还与消费品可能带来的心理利益相联系。
  Dittmar·H的研究构建了强迫性消费的双因素模型,将强迫性消费概念化为寻求身份的购买行为,强迫性消费受到物质主义价值观和身份差异的驱动。自我概念中的第二个成分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理想的自我购买动机会产生强迫性消费行为,尽管这些动机并没有被研究到与物质主义相同的程度。
  后续研究也发现,物质价值观在个体水平上的差异将会产生心理购买动机,寻求通过物质商品來增强一个人的情感和身份地位,进而导致强迫性购买倾向。尽管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对心理动机产生影响,但人们不能轻易设想相反的途径,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的一些行为,反过来,这些动机又表现在行为上。物质主义者比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和活动更重视财产和财产的获得。高物质主义的消费者倾向于用金钱来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追求奢侈品,以此作为增强自尊的消费方式的一部分。对物质主义者来说,财富代表了社会地位、成就和声誉,因而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于多重差异理论的观点来看,个体评价自己目前的满意度是将自己的现状与自己所设定的他人、过去的条件等多重标准来进行比较,差距越小,那么满意度就越高。对于拥有高水平的物质主义者来说,他们就会更加倾向于进行社会比较,而财富代表了社会地位、成就和声誉,送礼作为一种展现自己财富的途径,实物类礼物本身所带有的社会属性本身就要比体验类礼物更容易进行比较,高水平的物质主义者就会更有可能来选择实物类的礼物送与他人[4]。
  在我国,物质主义对奢侈品消费中感知价值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其中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和质量价值对物质主义和奢侈品购买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同时,电商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购以其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将人们的购物欲望不断放大而逐步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要消费渠道。这为强迫性购物创造了新的温床。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其自我控制水平降低,促使其产生强迫性网购的行为倾向[5]。物质主义者更多的是将自身的幸福感建立在对财富的拥有和消费产品上,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生活意义。但是,在面对着网络购物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物质主义者因为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够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就会发展成为强迫性的消费行为。
  个体对于社会地位的焦虑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物质主义进而促使其进行炫耀性消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个体所展现出的地位焦虑与国人的物质主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种普遍的社会地位焦虑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所存在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个体通过采取物质主义手段以缓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地位焦虑。而炫耀性消费具有向他人传递自身社会地位、强化自身形象的作用。物质主义水平越高的个体,更容易倾向于选择炫耀性消费。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电商平台的繁荣,人们所面临的物欲诱惑也开始激增。通过对个体的物质主义与个体消费行为之间关系的梳理可以看出,物质主义者的消费行为更多是表现为一种异化的、不健康的消费行为,物质主义者的消费异化行为也进一步验证了其核心观点:物质主义者将物质占有作为彰显自己成功、凸显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表达方式。
  三、应对
  早在战国时代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已经在思考物质极大丰富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早在19世纪更是警告世人:“物质主义,在所有的国家,都是人的精神的危险病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当我们沉浸在物质的享受中时,应当警醒物质主义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众多的研究结果警示我们,要及时对物质主义进行引导。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缓解人们由于对物质的不断追求而对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关注个体内部目标的培养
  人们的目标基于自我决定论的视角可以分为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物质主义者重视对物质这一外在目标的不断追求,那势必会减少个体对于自身内部目标的需求。因此,倡导社会关注个人内部目标的培养,关注提升自身能力、自主性和社会关系等基本心理需求。人们在心理需求获得满足的同时,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并由此带来幸福感的体验。当然,这需要人们主动地改变现有的生活消费方式,清楚地判断自己当下的真正需求,抵御物质占有和消费所带来的巨大诱惑。
  (二)关注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
  通过前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网购平台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的广告轰炸、家庭的潜移默化等这一切都为人们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希望人们能够看到物质主义对于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引导人们回归理性消费、追求“断舍离”的生活新风向,并通过媒体传播正向价值观。
  (三)注重汲取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营养
  物质主义价值观是由西方引进的,但也确实为研究中国当下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方向,这种价值取向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冲突,使我们在面临价值的选择判断时感到矛盾与焦虑。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庸”对于人们保持平衡的心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许像中庸这样的传统哲学思维可以作为减少这些不良影响的一种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静,郭永玉.大学生物质主义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冲突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1):160-164.
  [2]张瑞雪,肖蓉.物质主义倾向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志,2019,27(4):685-689.
  [3]王战,郭珊.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中的物质主义倾向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32(1):47-50.
  [4]古典,王卓,蒋奖.物质主义与礼品类型偏好的关系: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3):554-557.
  [5]李静,曹琴,胡小勇,等.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338-340.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