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薛涛交游诗中的真情与悲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她聪敏多能,不仅有诗歌流传,更有薛涛笺、薛涛井等文化用品、文化遗址留存,至今影响巨大。薛涛通音律、好文学,得到住地节度使欣赏,并长期随侍参加宴饮活动,得以结识当时诸多的文人士子与官家贵胄,薛涛诗歌中很大一部分是对自己交游活动的记录。根据对象的不同,薛涛的交游诗歌可分为与友人的酬赠诗,与官员的上献诗两类。酬赠诗的内容记叙了薛涛与友人的互相关怀,上献诗则显示了女诗人的悲情血泪。
  关键词:薛涛 交游诗 真情 悲情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123-02
  薛涛(758-832),字洪度(一作弘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晚唐时期著名的女冠诗人,与李冶、鱼玄机并称。据传薛涛幼年时期,其父于庭院考其才情,薛涛脱口而出“枝还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诗句广为流传。薛涛聪慧多能,曾于浣花溪边制彩色信笺,深受当时人们喜爱。四川至今仍有许多与薛涛相关的遗址遗迹供后人瞻仰,如传为薛涛制笺时取水之井的“薛涛井”,成都望江楼公园的“薛涛墓”等,可见其文化影响。
  薛涛精通音律,据传作诗五百首,散失严重,现仅存九十余首。薛涛诗歌按内容主要分为咏物、酬唱、爱情等类型。薛涛因诗歌,得蜀地官吏赏识,常让其出入幕府,伴读左右,陪侍宴席,薛涛因此结识了诸多文人诗人、达官显贵,并交往频繁,于是唱和送别等酬唱诗成为薛涛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薛涛的酬唱诗根据对象的不同,可细分为赠送友人及敬献官员两类。
  一、酬朋别友显真情
  薛涛交游广泛,与当时著名的文人才子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王建等文学士子皆有交往。薛涛与友人的往来诗歌多用“酬”“送”等文字标题,如《酬文使君》《酬杜舍人》《送卢员外》《送扶炼师》等,记录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其中《酬郭简州寄柑子》“霜规不让黄金色,圆质仍含御香。何处同声情最异,临川太守谢家郎”[1]38,表达了薛涛与友人的互相挂怀。在寒冷的冬天,友人收获了芬芳的柑橘,没有独自享用,而是托人寄赠于诗人,共同分享。在交通物流发达的今天,这是司空见惯、甚少为意的小事,而在以两条腿为普通人最主要移动方式的古代,异地物品的馈赠显得尤为珍贵。薛涛对朋友能在百忙之中想到自己,并分赠自己的行为十分感动,于是以诗表示感谢。《酬郭简州寄柑子》前两句从颜色、外形、气味三个方面描写了郭简州所赠柑子得鲜亮、圆润与清香,“御史香”用《世说新语·惑溺》贾午与韩寿典故,此处指柑子香味浓郁且持久。后两句以写作《柑赋》的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来赞誉郭简州,巧妙自然。《酬辛员外折花见遗》:“青鸟东飞正落梅,衔花满口下瑶台。一枝为授殷勤意,把向风前旋旋开。”[1]66朋友辛员外见到盛开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女诗人,将春意和思念一并寄赠。诗人手拿花枝,感受着友人的殷殷心意,忽感风吹,花朵“旋旋开”,摇曳生姿,表达了诗人喜悦幸福的心情。此外,薛涛还有《和郭员外题万里桥》《酬文使君》《酬李校书》《酬雍秀才贻巴峡图》等与多位友人交往时写作的诗歌。
  送别,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内容,古人限于交通方式,一次小小的离别就有可能意味着经年的书信不通或人面难见,故送别之时,会格外珍重和不舍。于是才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经典诗词名句。薛涛经常目睹友人的远行,为表担忧或祝福,她多作送别诗以遥祝,如: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1]33
  这是一首写薛涛与友人秋夜分别的诗歌,诗歌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象,蒹葭化用《诗经》中《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幽景象。友人离开后,诗人依依不舍,登高眺望友人远去的身影,希冀能多看友人几眼,但是友人越走越远,终于走出了目之所及的范围。水淡霜清芦苇荡,月泠山青共凄凄,这一片萧凉的景色增添了诗人的离别惆怅。从今晚起,诗人就要与朋友相距千里,相见不易,但是诗人思维开阔,认为现实中的距离不会成为友情的阻隔,梦中我会越过万里关塞,一直追随着你,祝福着你。全诗景色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含蓄深沉。薛涛送别诗歌还有《送姚员外》《送扶炼师》《送郑资州》等,都表露了对友人的情真意切。
  二、上书献诗露悲情
  薛涛才名广播,得住地官员赏识,允其自有出入幕府,陪侍宴饮。薛涛曾于韦皋、高崇文、武元衡、李德裕、王播、段文昌等节度使在位时期陪伴左右,敬献了多首佳作,如《上王尚书》《贼平后上高相公》《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公》等。薛涛敬献官吏的诗歌与赠寄友人的诗歌相比,感情较为含蓄,态度更为恭敬。《上王尚书》《贼平后上高相公》是两首歌功赞颂诗,前者美誉了王尚书的神采与才干,后者则赞赏了高相公平定乱贼,安定民心的丰功伟绩。《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則描写了武元衡宴请官员、举办宴会时的富丽堂皇的盛景。
  薛涛出生在仕官之家,因其父直言进谏得罪了当朝权贵,被外放四川;父卒后,薛涛沦为乐妓。乐妓是处于底层的社会女性,虽然薛涛以才华得节度使欣赏,但仍改变不了地位低下的命运,动辄就遭贬斥,惩罚。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
  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1]81
  是薛涛被罚赴松州后所作。至于被罚斥的原因,在关于此首诗歌的文献中并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同作于罚边后薛涛上时任节度使韦皋的《十离诗》十首中窥得一二。《全唐诗》载《十离诗》第一首《犬离主》题下注:“涛因醉争令,掷注子误伤相公犹子,去幕故云。”由此可见,薛涛被发配并不是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或罪过,而是因失手误伤了贵家公子,一个小失误就被判流徙,反映了当权者的刻薄寡恩,变化无常。   彼时,异族游民侵犯陇蜀,松州正处于交战地带,“烽烟直北愁”表明此地已有危险预警,将要发生战争,这样很多人避犹不及的时候,薛涛一个只会吟诗弄文的女子却被罚至此地,可见为官者的恩情犹如施舍,说变就变。第一首诗写了诗人到达松州之前的所闻所感。听到边城危险,内心恐惧“不敢”前行,却又无法改变判令。女诗人在幕府官员身边,过眼的都是锦衣玉食、钟鸣鼎食之景,只听说边城的百姓生活艰苦,却从未见过。第二首诗写到达松州后的所见所感。到达目的地后,女诗人才真正体会到了普通人生活的艰苦,她看到了即使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此地的军民依然坚持耕作、守卫边土。女诗人被普通人的善良与执着所打动,于是,想唱几支曲子慰藉他们的辛苦,仔细翻检,才发现自己所唱的都是些宴饮场合中的莺歌华曲。这是女诗人被罚赴边后上献节度使的两首作品,诗歌中未见女诗人有丝毫屈膝妥协之意,而是表达了对普通人民的同情。一个“却”字,揭示了上位官员与戍边军民生活的两极反差,暗含了对上层统治者的奢靡生活的讥讽。明人杨慎说:这首诗歌“有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纷纷停笔,不亦宜乎?”[2]
  薛涛在松州的生活十分艰辛,随时被战争卷入的恐惧,加之生活条件的艰苦,使她身心交瘁,于是写作《十离诗》十首上书韦皋,希冀获得宽宥。有人据此认为薛涛软骨媚态,没有节操,笔者却以为,一个柔弱无依的女子,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孤独地度日,日夜被生命朝不保夕的恐惧缠绕,主动向上属官员表示屈服,是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是人之常情,仅此就判定女诗人的人格有污,实在有失公允。《十离诗》如下:
   犬离主
   出入朱门四五年,为知人意得人怜。
   近缘咬着亲知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笔离手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
   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1]74
  《十离诗》是由《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鹦鹉离笼》《燕离巢》《珠离掌》《鱼离池》《鹰离鞲》《竹离亭》《镜离台》十首诗歌构成的组诗,全部以“离”为诗歌的主题,以犬与主、笔与手等十对相伴不离的事物来喻指薛涛自己与节度使的关系,前者为被动者,后者为主动者。十首诗歌写作格式基本一致,前两句叙写被动事物美好锦绣的往昔“为知人意得人怜”“红笺纸上撒花琼”“追风曾到日东西”……都曾是后者的得意喜用之物,为后者知冷暖,写采文、跑东西……只因无意咬伤了亲情客、越管秃掉了锋毛、良驹惊吓了玉郎、鹦鹉不合时宜地说话、燕子衔泥污损了珊瑚枕、明珠微有瑕疵、鱼戏池间弄折了芙蓉枝、鹰在捕猎时偶然窜入了青云、竹笋成长钻破了墙、镜面蒙蔽了尘埃,就引起主人的不快而恩宠尽失,从侧面证实了薛涛受罚的原因,是薛涛在一些小事上失误而引起韦皋的不悦。薛涛在十首诗歌择选飞鸟走禽、生活用品来代指自己,用意有二:一是这十首诗是薛涛向节度使的认错请罪书,选用此十物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容易引得怜悯,获得宽释。二则表明自己本就是处于一个任人随意处置的底下地位,十分可怜,虽小心且尽心侍奉,仍得不到当权者的真心相待、点滴怜悯,因小小的失误就要被发配,暗讽了官员的无情与寡恩。《十离诗》十首一气呵成,哀情而不过,讽喻而不露,得温柔敦厚之旨也。女诗人通过自己的才能,得到了韦皋的谅解,终于返回原驻地。也许是经历了此次的磨难,女诗人认清了当官者的面目,晚年在脱离乐籍后,隐居浣花溪,深居简出,以制笺为乐。
  三、结语
  薛涛自幼聪敏,擅长音律,才名早播,深受当时的文人士子赞扬,与当時的著名诗人多有交往。亦得驻地节度使赏识,可自由出入节度使府邸,陪同宴饮。因此,宴饮交际是薛涛生活的一大主要内容,故其作品中酬唱诗歌数量众多。根据赠予对象的不同,薛涛交游诗歌可细分为与友人的酬赠诗、上官员的敬献诗两类。薛涛与友人的交游诗体现了普通朋友之间的关怀与真情,而献上官员的诗则反映了女诗人因社会地位低下遭受的凌辱与无奈,是唐代女性特别是歌妓女性生活的不易和悲楚。
  参考文献:
  [1]李冶.唐女诗人集三种[M].陈文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9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