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西高平市秦城皇王庙历史建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平春秋时期属晋,为晋国封邑,始称泫氏城。战国时改为长平邑,北魏永安二年(529)为长平郡,隶属于建州,领泫氏、高平二县,高平之名始于此。皇王庙位于秦城村村中,正殿供奉皇王,据传皇王原先为李世民,后改为其父李渊,但并未找到相关资料记载。皇王庙是乡村祠庙建筑的代表,对其进行建筑历史沿革和建筑风格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关键词:皇王庙;历史;建筑
  秦城皇王庙位于高平市原村乡秦城村中,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东西宽30.67米,南北深29.27米,占地面积约897.71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戏台、正殿,中轴线东侧有妆楼、东配殿及配楼、东耳殿,中轴线西侧有西妆楼、西配殿及厢房、西耳殿,山门置于妆楼下,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庙内现存清代重修碑6通。皇王庙是乡村祠庙建筑的代表。
  1 历史沿革
  查诸碑刻和题记记载,皇王庙的创建历史不可考,正殿梁架题记“旹大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正殿……”为可见最早,由此可知皇王庙至少在清早期就已存在。
  清雍正五年(1727)《重修皇王庙记》碑刻记载:“泫邑在战国属赵,其□数十里小乘村,古名秦城,实赵之行壘地也,有庙一區,中奉皇王,西祀关帝,东为佛殿,其创始莫考……”这进一步说明了秦城村悠久的历史和皇王庙的布局及维修情况。
  此外还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两角殿碑记》、清乾隆十八年(1753)《□□勒二角殿碑记》、清嘉庆二十年(1815)《补修皇王庙碑记》、清道光六年(1827)《创修骡□碑记》、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三官阁歌舞楼碑记》,可知自乾隆十六年皇王庙屡有修葺。另据戏台梁架题记“旹大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戏台三间东西耳楼上下八间……”可知,戏台及东西妆楼于咸丰八年重修。
  皇王庙从1938至1968年一直由村大队使用并负责日常保护与管理工作。
  2 主要建筑
  2.1 正殿
  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布筒瓦屋面,琉璃正、垂脊,前出廊,抬梁式梁架。前檐台明设砂石质压沿石,宽0.25米,高0.25米;明间设踏跺,共四步,踏跺两侧置垂带,垂带宽0.26米;前檐设檐柱、金柱,均为砂石柱。台基东西总面宽14.15米,南北总进深10.21米,占地面积约144.4平方米,共用柱12根。前檐露明柱6根,砂石质,柱横截面为矩形抹四角,柱下设青石质柱顶石,柱间用额枋拉结,柱头由平板枋相联构。金柱6根,横截面为矩形抹四角,露明柱4根,均为砂石质。斗栱共计11攒,其中平身科5攒,柱头科6攒。平身科为三踩单昂,斜栱45度、60度并用。柱头科为三踩单昂。
  梁架四缝,下五架梁梁尾置于后檐墙内,梁首压双步梁,双步梁梁首置于前檐斗拱之上,上承挑檐檩。下五架梁与双步梁上立金瓜柱托举上五架梁,上承下金檩,上五架梁上以金瓜柱承托三架梁,上承上金檩。三架梁中间立脊瓜柱、丁华抹颏拱承脊檩,两侧以叉手稳固。相邻梁架之间以襻间枋拉结,形成稳定的梁架结构。前檐设飞椽、檐椽,后檐设圆椽,椽上铺设松木望板,檩两山端头以博缝板、垂鱼、惹草封护。屋面施布筒瓦,勾头、滴水剪边。正脊、垂脊均为琉璃脊饰。明、次间为隔扇门,稍间为槛窗。
  2.2 戏台
  戏台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瓦屋面,琉璃正、垂脊。台基东西总面宽9.17米,南北总进深6.06米,占地面积约55.5平方米。共用柱4根,均为方形抹角露明砂石柱,柱下设青石柱础,方形。斗栱共计4攒,前檐施柱头科4攒,单翘三踩。
  梁架两缝,五架梁一端置于前檐柱头科之上,一端插于后檐墙内。五架梁上以金瓜柱承托三架梁,上承金檩。三架梁中间置脊瓜柱承脊檩,两侧以叉手稳固。相邻梁架之间以枋子拉结,形成稳定的梁架结构。前檐设飞椽、檐椽,后檐设圆椽,两山出际51厘米。椽上铺设松木望板,檩两山端头以博缝砖、博风板、垂鱼、惹草封护。屋面施布筒瓦,勾头、滴水剪边。正脊、垂脊均为琉璃脊饰。前檐柱间设砂石质护栏,后檐墙置槛窗一道。
  2.3 东西耳殿
  东西耳殿形制相同,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合瓦屋面,单檐硬山顶,琉璃正、垂脊,前出廊,抬梁式梁架。前檐台明设砂石质压沿石。东西总面宽8.5米,南北总进深6.75米,占地面积约57.3平方米。共用柱2根,均为露明方形砂石柱,柱横截面为矩形抹四角,柱下设青石质柱顶石,柱间用额枋拉结;柱头由平板枋相联构。墙体均为条砖砌筑,淌白做法,山墙与正殿共用。斗栱共计2攒,均为柱头科,一斗两升交麻叶头。
  梁架两缝,五架梁前端置于柱头科大斗之上,后端插于后檐墙。五架梁上以金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两端施金檩,中间立脊瓜柱承脊檩,两侧以叉手稳固。相邻梁架之间以枋子拉结,形成稳定的梁架结构。前檐设飞椽、檐椽,后檐设圆椽,椽上铺设松木望板。屋面为合瓦屋面,琉璃正、垂脊。前檐置一门两窗。
  2.4 东西配殿及配楼
  东西配殿及配楼形制相同,面阔七间,单檐悬山顶,合瓦屋面,琉璃脊饰,其中配殿四间,进深五椽,配楼三间,进深四椽,二层建筑,其前出抱厦,形成走廊与配殿走廊通过门洞联通。通长设踏跺一步,前檐压沿石,砂石质。南北总面宽18.85米,东西总进深6.62米,占地面积约124.7平方米。配殿与配楼一层地面为条砖铺墁,二层为方砖铺墁。墙体为条砖砌筑,淌白做法。
  梁架四缝,其中配殿两缝,配楼两缝。配殿梁架,五架梁前、后端插于檐墙内。五架梁上以金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两端施金檩,中间立脊瓜柱、丁华抹颏拱承脊檩,两侧以叉手稳固。相邻梁架之间以枋子拉结,形成稳定的梁架结构。配殿廊部梁架为单步梁梁首置于前檐斗拱之上,上承檐檩,后尾插于前檐墙内。配楼梁架:五架梁前、后端插于檐墙内。五架梁上以金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两端施金檩,中间立脊瓜柱承脊檩,两侧以叉手稳固。相邻梁架之间以枋子拉结,形成稳定的梁架结构。楼板层由承重(中棚梁)插入前后檐墙,上搭楞木、铺楼板、墁方砖组成。抱厦梁架为梁架两缝,北缝单步梁梁首置于前檐斗拱之上,上承檐檩,后尾插于前檐墙内,后尾立脊瓜柱托脊檩,外侧以叉手稳固。南缝单步梁梁首插于东妆楼山墙内,后尾插于前檐墙内,后尾立脊瓜柱托脊檩,外侧以叉手稳固。两缝梁架之间以枋子拉结,形成稳定的梁架结构。前、后檐仅设圆椽,椽上铺望板。
  2.5 东西妆楼
  东西妆楼形制相同,面阔两间,进深二椽,二层,单檐硬山顶,合瓦屋面,琉璃正脊。东西总面宽5.74米,南北总进深3.65米,占地面积约20.9平方米。一层为青石板铺墁,二层为条砖铺墁。墙体为条砖砌筑,淌白做法,山墙与戏台共用。梁架一缝,三架梁两端插入前后檐墙内,其上立脊瓜柱拱承脊檩,两侧以叉手稳固。相邻梁架之间以枋子拉结,形成稳定的梁架结构。
  3 价值评定
  皇王庙于2013年1月29日被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其文物价值所在。
  3.1 历史价值
  古建筑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皇王庙所展现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信息,为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线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后人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基础。
  3.2 科学价值
  每个建筑的修建初始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就皇王庙而言,其承载了民间祭祀文化和源远流长的信仰文化。皇王庙建筑以中轴线对称,为研究建筑平面提供了又一珍貴实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3.3 艺术价值
  文化的记载存在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条是文字历史,一条是从古到今的建筑。文字是抽象的载体,建筑则是形象的展现。因此,通过皇王庙可以直观感受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皇王庙的修建状况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皇王庙建筑布局结构精巧,砖木结构坚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皇王庙作为秦庄村的社庙,曾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今天它留给我们的又是一份宝贵的建筑艺术遗产,希望通过本次的粗浅考论,引起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
  参考文献
  [1]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李剑平.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30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