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渠道接触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沉溺其中,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无心学习。现今的小学教育中,学生表现厌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既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小学生厌学问题,是当今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加之学生自身的努力,消除厌学心理。
  关键词:厌学心理 小学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145-03
  厌学心理指学生对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产生远离或逃避学习的一种反应模式。厌学在《教育大辞典》的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持有的一种消极心理,具体表现为学生厌烦学习,反感老师,抵触家长,对学习不感兴趣,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而读书,被动学习,造成学习状态不良,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上课心不在焉,严重还会出现装病、找借口逃学或旷课、退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国内有学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厌学情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厌学检出率最低的为22.1%,高的达到42.7%,虽然方法上有偏差,但客观上表明了厌学现象的普遍与严重,成为困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大难题。为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助其树立正确学习观,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方面对厌学心理的产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应对厌学问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为更好开展教学及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保障。
  一、导致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电子设备普及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如手机,电脑等,基本人手一台,且越来越低龄化,小学生也不例外。电子设备虽然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娱乐方式,但他们还没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容易沉迷其中,无心学习。手机游戏的影响尤其大。学生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开始玩游戏,没有时间写作业,同学之间讨论的话题也是游戏,让学生产生了游戏可以讨论、分享、炫耀,学习却不能的心理。互联网信息复杂,其中有很多不良信息,如色情、赌博、低俗暴力视频等。一些小学生辨别能力差,经不住诱惑,上当受骗或染上不良嗜好,还有的模仿吸烟、酗酒、早恋、偷盗、攀比消费等不良行为。
  2.社会价值扭曲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会被他人的学习功利心所影响。学习在一些人的心中只是获得利益的手段,学习不在于学习知识,而是获得多少利益,认为书读得越多,获得的利益就更大。但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不能立刻带来现实利益。这也反映了为什么社会上出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虽然小学生年纪还小,但在社会大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读书无用”的观念,缺乏对学习的认同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学校因素
  1.应试教育仍占主体
  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但素质教育仍不到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有些学校过于追求分数,以分数高低为标准衡量学生,使教学上出现了“四多”的现象,即老师讲得多、布置的作业多、学校考试多、参考资料多,采用“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有的学校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教学要求过高、内容难,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趣,在压力的激化下变得厌学,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进取心、新鲜感,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
  2.教育教学手段陈旧
  学生的学习动机依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启发,教师、学生和知识组成知识传递系统,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每门学科有学案,但大部分学科都是把学案当成作业来用,课改也只停留在教研活动课上,对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在课堂上,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果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递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久了就会压抑,形成厌学心理。
  3.师生关系不良
  老师总是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喜欢批评教育,特别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不能深入地探讨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甚至不公平对待学习落后学生。过多的批评、训斥,对学习落后的学生抱有成见,忽视或歧视学习落后的学生,这严重影响了友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认为,只要不辱骂或歧视学生,只是不闻不问,不会伤害到学生;事实上,教师对学生最大的伤害就是忽视,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消极的影响。一些学生理论知识贫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学习了。老师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的照顾、关心、引导,协助他们解决问题,长期的学习效能不好,使他们的自尊心深受打击,形成习得性无助。
  (三)家庭因素
  1.家长期望过高
  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90%的父母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视孩子情商的培养。现在多数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从孩子的身心规律出发,要求显得不切实际,表现为除了上学完成学校作业,还帮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购买多种辅导材料等,没有合理的休息、娱乐时间,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父母往往只关心孩子能否取得好成绩,而不是帮孩子查缺补漏,缺乏对成绩的正确看法。当孩子满足不了这些要求时,一次次的挫折会一点一点地蚕食学生的信心。此时父母会采取指责、批评甚至打骂的方法,却不对孩子科学引导,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巨大的压力,会激发孩子的厌学心理。
  2.家庭教育缺乏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虽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关注和辅导孩子的教育,任其发展。当孩子交上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觉得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大发脾气,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暇照顾他们,缺乏有效的辅导和督促,使学习成绩变差。   (四)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触发、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學习,误以为是为了父母而学习,或者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而学习,处于一种“别人让我学”的状态。学生对为什么学习缺乏足够的认知,没有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联系起来,更没有意识到知识对未来人生的重要影响,而是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没有目标。有的还抱着上学是因为学校有人玩、父母给零用钱的心理,缺乏对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厌学心理。
  2.学生心理素质薄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家长溺爱孩子的情况也在加重。在生活中孩子基本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一切由父母包办,孩子得不到锻炼,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习本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意志力的参与。一旦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或挫折,如果不及时引导,孩子会在学习中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对学习抵触,无心向学。
  3.学习方法不对
  学习是以各种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人在生活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一种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潜能模式。学习是一项系统、有规律的任务,要是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果会大大下降。好奇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也不是每个学生一开始就学习不好,厌学的。在学习开始阶段,如果学习方法不对,又没人指导,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得到一个消极的评价。低效的学习方法、过低的自我评价,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深陷“学习差—厌学—学习更差”的死循环中,而且这种厌学心理有泛化的倾向,影响学生的其他方面。
  二、对策
  (一)社会方面
  在社会环境中,互联网不合理的使用、不良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舆论等,都会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情绪。因此,加强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社会各方应积极利用学习场地,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如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要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身体、提高才能、陶冶情操、人际交往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加大整治和严格审核互联网上的书籍、图文信息、视听产品等力度。电视、电影、文学等作品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良好的影响,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学校方面
  学生的教育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应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生动、灵活、多样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讲究方法,学会用“分层教学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占主导地位,很难长时间集中,要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以有效的教学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才有效率。教师应该尊重和关心厌学的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启示:通过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期望,学生会像老师期望那样不断成长进步。
  家庭和学校必须联合起来,合作解决学生教育问题。如针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了解情况,给他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说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掌握教育规律,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还要积极引导孩子自我调整,正确认识挫折,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对教育方式不合适的家长,老师应多与他们沟通,并阐述溺爱、纵容、体罚、辱骂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慢慢消除家长的焦虑愤怒,使他们更有耐心地面对孩子的教育。学校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使双方的信息都得到及时的反馈,例如,发现学生厌学情绪时,学校与家长应积极交流,双方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解决学生在学习路上的困扰。教育孩子不仅仅要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更要照顾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掌握孩子的情绪发展动向,杜绝滋生厌学心理,让孩子教育全面、统一、协调地发展。
  (三)家庭方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因素中对孩子影响最大是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很重要。民主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还能促进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这启示家长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关心孩子,教育也要科学化、合理化。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协助孩子从实际出发,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应该保持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使学生可能并乐于努力实现目标。针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家长要正确倾听,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保护、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热情地学习。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了要表扬,强化学习行为;差了少批评,一起和孩子找原因。正确看待成绩,成绩只是孩子部分知识的反映,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真正学到了什么。家长应主动给孩子“减压”,合理管理时间,给孩子以休息、娱乐和发展爱好的时间,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
  (四)自身方面
  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知识是无价的,在未来的人生中,各种挫折困难需要用知识来解决,要把自己的学习与建设国家的使命结合在一起,唤起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有要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懂的时候要虚心请教,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三、结语
  小学生的产生厌学心理有内因也有外因,消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这需要社会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环境;学校深化改革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家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45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