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现代互联网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自媒体的创新发展促使“社会思政”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逐渐向“课堂奠基+课外引导”转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冲击下,体系化、数字化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基于红色旅游资源的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 思政教育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041-03
  以课堂授学为主的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也逐渐低效化,学生的视野更多被新奇和有创意的自媒体所吸引,“互联网+思政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文化创意产业的异军突起,使得旅游文化再次升值,包含爱国、革命英雄情怀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的带动作用也在不断扩大。而随着时代进步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文化内涵,现有的红色旅游文化已无法满足普通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如何在已有的旅游教育桥梁上使思政教育走得更加深远,如何顺应自媒体发展潮流,承接现代旅游大潮所带来的教育新机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也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团体通过互联网及其载体与外界接触骤然增多,被动接受的社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份额不断加大,思政教育面临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社会思政”的改革创新。当下“青年湖南”“共青团中央”“红星云”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关注者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运营的模式也十分成熟,它们在向学生推送大量的社会时事和热点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群体正确看待社会时事和热点话题,“社会思政”的趋势已然十分明显。在“社会思政”教育资源已然构成的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走出课堂,与新的技术、新的社会动态联系起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引导和延伸,形成“课堂奠基+课外引导”的教育框架,从思政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上更好地保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与时俱进性,赋予高校思政教育新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自主性,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和实事性。
  智能互联网时代的诞生和来临,进一步地提升了高校信息媒体传播的速度和质量,触手可及的社会政治信息拉近了高校学生和社会、政治之间的距离,甚至比高校更为快速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已经不能再固守课本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紧跟社会的脚步,捕捉和分析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不断促使思政教育从空洞走向内化,磨合成为学生自身意识体系的有机部分,进而转化为积极的形态举止、言辞观点。对于社会可预见性发展及隐性需求,高校思政教育也要及时做出反应。正如人口红利的消失、二胎政策的开放,如何使学生对于事态的认识从个人选择上升到国家发展层面,如何使学生对于此种矛盾的定向和发展做出正确分析和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担当起时代使命,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也是思政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之一。
  与浅层面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记忆、理解不同,高校思政教育要在此基础上向外扩散,并以此为教育结果的衡量标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高校学生群体为教育的主体,密切关注学生精神和文化发展的诉求,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始终坚持以学生的理想信念及其践行为教育的核心,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正确的三观,铸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始终坚持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时事、国家经济动态问题为主要着眼点,与人民群众切实的利益相贴近;始终坚持不断改进和自主创新,积极地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新载体的出现使思政教育更具活力
  1.思政教育红色旅游资源新载体
  如图1所示,2010—2019年近十年我国旅游人数持续不断增加,旅游显然已经成为一项全民活动,日趋向生存资料消费靠近。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将赋予旅游资源和其文化新的价值。同时如图2所示,自2010年起,作为旅游消费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在持续扩大,2019年普通本专科在线人数突破三千万,为高校旅游市场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根据中国青年网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大约有85.87%大学生表示支持旅游,13.53%表示中立,仅有0.61%表示反对,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对旅游的高度积极性。而这些已成为推动积极性旅游成为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的重要动力。
  随着时代发展,仅承载革命历史、文化、精神、品德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已无法满足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部需求,我国仍然急需在对已有的红色旅游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基础上增砖添瓦,系统性地拓展红色旅游文化外延,深层次地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形成以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其他旅游资源为辅的高校旅游教育体系,最大化地发挥旅游教育育人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之更好地转变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素材。
  2.思政教育自媒体发展
  早期思政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思政类电视节目,随着自媒体意识的觉醒,思政引导性节目入驻微博、微信,随后各大院校开辟网上思政天地,思政教育逐渐走出课堂,渗透学生日常生活,又随着直播、短视频的兴起,思政教育形式发生巨大改变,以“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为代表的网上思政教育兴起,由学校引导、移动端学习的局面出现。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发的状况下,自媒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疫情为热点话题掀起全民思政的狂潮。
  根据当下手机客户端咨询、社交软件使用情况,就清博指数网对微信(公众号)、头条、抖音、快手四大热门软件月榜排名前十用户信息进行分析。
  如表1所示,在四类软件月榜中思政引导性自媒体排行十分靠前且影响积极。如微信公众号榜首“观察者网”,建立初衷为致力于荟萃中外思想者精华,鼓励青年学子探索,以全球视野引导青年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思政引导性。在表格WCI指数排名中,有4名自媒体用户为思政引导性自媒体,且排行靠前。在头条TGI指数排名中,全部为时政热点解析类用户,指引青年正确看待新兴社会事件和国际关系。对于在年轻人中颇受爱戴的抖音,排名前十中有四个为思政引导类自媒体,点赞量高达上亿,可见思政引导类自媒体十分具有市场。快手与抖音运营形式相似,都以短视频为卖点,但是内容上,快手更与头条相似,在快手KCI指数排名中,更多为积极正能量的官方新闻咨询号,潜在爱国教育意义明显。根据种种迹象显示,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与自媒体的结合越发紧密,极高的关注量也预示着全民思政的到来,而在如此氛围之下,高校大可利用此类自媒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浸泡式教育。   三、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体系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体系,基于“平台+应用+服务”的思想建立,在旅游大数据充盈时代,整合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相关应用系统及信息资源,在景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科技产业等相关领域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打造良性旅游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主要分为采用大数据处理与挖掘分析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的高校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基于虚拟旅游技术的线上思政教育系統,以及由高校学生进行自我服务的线下旅游思政服务组织。
  1.高校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高校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是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以高校周边旅游信息(以红色旅游信息为主)为主要内容,在现有并广泛使用的社交软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公众互动服务平台,平台应将高校学生与旅游景区直接对接,实现双方双向带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特别是红色旅游文化),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日常生活,解决现下思政教育方式陈旧、手段落后、内容枯燥以及景区旅游旺季人员不足、旅游业人才缺失等问题。实现以校促游,以游拓学,以学承遗,推动区域教育、经济、文化“三赢”发展。
  2.基于虚拟旅游的线上思政教育系统
  虚拟现实旅游技术是中国近几年来虚拟现实旅游信息行业快速成长发展的一种技术产物,在当今中国,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和技术的基础虽然十分薄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来,一些大型或者综合性的博物馆,如首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在运营和建设过程中投资虚拟展厅,以实现线上博物馆推广和科普教育。此外,更多的旅游景区也在启动虚拟旅游项目,虚拟旅游已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同时其也为旅游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搭建了至关重要的隐形桥梁,与现实的旅游相比,虚拟旅游更具有安全性、经济性、可持续性、时空行、体验性,更加符合运用于高校教育的要求。
  基于虚拟旅游的线上思政教育系统,也是将旅游充分用于思政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本身所带来的科技感、趣味性、便利性将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其自觉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其将贯穿课上课下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
  3.基于旅游思政的线下学生服务组织
  对于思政教育,高校学生不该仅仅为被教育者,身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要群体,他们既是被教育者,更应该是探索者、教育者、传播者。在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中,思政教育应下放到学生群体中,在创新创业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挖掘旅游资源对于思政教育发展的有益部分,推动旅游和教育的双重发展。
  在旅游思政的背景下,各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成立专业的运营组织——基于旅游思政的线下学生服务组织,学习、探索高校周围景区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培育专业讲解员,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有效的参观,以此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培育高校思政教育氛围。
  四、结语
  无论是旅游大潮带来的新机遇还是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异军突起,都推动了高校学生自主思政教育的趋势发展。学生有意识,学校有引导,政府、景区有支持,才能紧抓机遇,开启思政教育立体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蔡志强.论思政教育的话语转换与内涵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20-23.
  [3]陈佳佳.“虚拟旅游”构成及其表现形式研究[J].现代营销,2020(1):142-143.
  [4]李恒,全华.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旅游虚拟产业集群研究[J].经济管理,2018,40(12):21-38.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45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