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京地区馆藏文物名称英译问题研究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龙茹 付兰杰

  摘 要:南京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古都,有着一脉相传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备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而南京地区特色文化博物馆作为南京独特的标志,馆藏文物名称翻译问题令人担忧,缺译、错译等问题频发。文章对南京地区馆藏文物名称英文翻译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其中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提高南京地区博物馆文物翻译质量,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南京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翻译错误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并且越来越寻求一些富有文化感的精神食粮。博物馆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收藏着重要的文化遗产,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这一特点恰恰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形式和城市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外国友人认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促进国内外文化的交流。而南京地区特色文化博物馆作为南京独特的标志,文物名称翻译错误百出,这无疑对想要了解中国文物的外国游客造成了巨大阻碍。因此,本文对南京地区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问题做出了总结并且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博物馆文物翻译质量的提升带来帮助,促进文化传播。
  1 南京地区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1.1 语法翻译错误
  南京云锦博物馆中“织业南迁”的译文是“The weaving industry migrate to South”。此处“The weaving industry”作为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与之对应的谓语也要采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根据《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igrate”的过去式是“migrated”,因此这里“migrate”应改为“migrated”。再如,南京科举博物馆中“青瓷多足砚”的译文是“Celadon inkstone with multiple foot”。此处“多足”说明不止一个砚脚,而foot作为可数名词,却用了单数形式。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foot”的复数形式为“feet”,因此此处应改成“Celadon inkstone with multiple feet”。这些都是很低级的语法错误。
  另外,译文中还存在大量拼写错误。例如,南京六朝博物馆将“谢?墓志”译为“Epitaph of Xie Kun”。谢?为谢安叔父(见南京市博物馆谢氏家谱),墓穴已发掘,非名人,暂无网络资料。南京市博物馆及六朝博物馆皆译为“Xie Kun”,而?正确读音为hùn,故这里应改为“Epitaph of Xie Hun”。再如,江宁织造局将朝代“光绪”译为“Guanxu”,将“妆花”译成“Zhuan Hua”,南京科举博物馆将“唯有读书高”陶俑的“馆藏”译为“Museum collectioin”,南京云锦博物馆将“Gragon”译为“Dragon”等。这些博物馆都存在明显的语法翻译错误,可见这个问题并不是个例,值得引起注意,否则将会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
  1.2 语用翻译错误
  语用翻译错误主要体现为译文不一致和逐字翻译。
  1.2.1 译文不一致
  译文不一致主要有翻译格式不统一、同一名称英文不同两方面。
  ①翻译格式不统一。以南京科举博物馆为例,存在的问题如下:该馆的朝代翻译格式基本为清朝、民国、现代和清+年号+XX年这四类。其中,“清+年号+XX年”这一类,部分译为“Qing Dynasty”,部分译为当时的年份。如梁耀樞会试朱卷,该展品朝代为清同治十年(1871),译为“Qing Dynasty(1871)”,而填写亲供告示,该展品年代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译为“In 1897 of Qing Dynasty”。再如,“现代”这一类,有的译为“Modern”,有的译为“Contemporary”。这是同一博物馆内同一展馆的文物翻译,格式不统一。
  ②同一名称英文不同。南京科举博物馆中,“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六日上谕”译为“Imperial edict of July 16, the 27th reign of Guangxu”,而“光绪帝明定国是上谕档”译为“Archive of imperial edicts about important national affairs by Emperor Guangxu”。 “光绪”一词,一个译为“Guangxu”,另一个译为“Emperor Guangxu”,同一个皇帝名却有不同的翻译。六朝博物馆中,“青瓷螭虎柄虎子”译法也不一,有“Celadon huzi, Vessel in the Shape of a Tiger”,也有“Celadon huzi”。南京云锦博物馆问题更为明显:“云锦”译为“Yun Brocade”和“Yunjin”;“挑花结本、通经断纬”译为“‘Tiaohuajieben’(the cross-stitch and plain-knit procedure), ‘full length warps and spliced wefts’”“the technique of cross-stitch and plain-knit”和“An old technology which is about the knots,‘tiao hua jie ben’”。对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严肃的事业来说,这类问题是需要规避的。同一名称却对应多种翻译,无疑会给游客带来负担,造成思维上的困扰。
  1.2.2 逐字翻译
  六朝博物馆中,“琥珀司南佩”译为“Amber Sinan-pendant”。司南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场指南性制成的指南仪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构造上有勺,下有地盘。无论地盘如何放置、勺如何转动,最后勺始终指向南方。“司南佩”之名,是由于这种玉佩的顶端有一个司南的形状,象征正方向、指迷津,有导向正途的意义。司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译文却直接采用直译的方法,忽略了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游客看到这样的英文翻译,却不知这是我们极其重要和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反而半知半解甚至是一头雾水。这样无疑会导致意思传达不准确,不利于游客理解文物,也不利于传播我国的文明。另一文物“玉带钩”也是如此,其译文为“Jade belt Hook”。玉质带钩始于战国时期,它是人们挂在腰带上的饰品,起扣拢腰带的作用,故名“带钩”。而译文通过直译,仅仅将“碧玉”“带”和“钩子”这三个物件组合在一起,并没有体现出玉带钩的实际作用。这种翻译带有中国人的思维,只是为了传递基本的意思,不符合西方游客的思维模式和阅读习惯,导致外国人不理解或者产生歧义。这不仅会让外国游客在欣赏了解中国文化时造成误解,更会让他们对博物馆中工作人员及译者的态度和能力产生不良的印象。   1.3 中英文信息对称问题
  在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中,常常会出现翻译过于浅显的现象,也就是说,翻译过于局限于字面意思。六朝博物馆这一问题最为显著,如“朱雀纹铜碗”译为“Bronze Bowl”,“黑釉鸡首壶”和“青瓷点彩鸡首壶”译为“Chicken Spout Pot”等。其中,朱雀纹、黑釉、青瓷点彩这些纹路、材质、形状等特征都被省略,无法体现出古代工匠卓越的制作技术与工艺。科举博物馆中“青龙偃月刀”的译文是“Green dragon scimitar”。青龙偃月刀与丈八蛇矛齐名,它们先后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扬名天下。在《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是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41千克,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由此可见,与普通的刀相比,这把刀承载的文化含义使其地位更胜一筹。而“Green dragon scimitar”这一译文并未将这把武器的威严霸气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文物经过岁月的沉淀,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游客能根据这些特征推断当时社会的审美、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状况。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表现这些文物特色和内涵。
  另外还存在一些微小的信息缺漏的问题,比如区名称漏译。南京六朝博物馆中,“南京栖霞灵山大蒲塘”译为“Tomb at Daputang, Qixia, Nanjing”,而“南京栖霞区甘家巷陈家库”(Tomb at Ganjiaxiang, Nanjing)中的区名称(栖霞区)并未翻译出来。又如标点及大小写错误。南京地区馆藏文物的译文中都存在标点及大小写问题。例如,科举博物馆中“‘进士第’石刻”译为“Stone carving: Residence of Jinshi”,而“‘恩荣’石刻”译为“Stone carving of‘Imperial Grace’”。两者为同一类别,引号加法却不一致。
  就文物发掘地来说,也存在这类问题,如“建康城遗址出土”译为“Excavated From Site of Jiankang City”,此处的翻译首字母都大写了,而其他遗址的翻译并未全大写。参考比较“江宁上峰社区张府仓村出土(From tomb at Shangfeng, Nanjing)”和“南京集庆路颜料坊出土(From the site of Yanliaofang, Nanjing)”就可知。
  2 对南京地区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之建议
  2.1 译者应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文物名称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博物馆文物名称的翻译不仅涉及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而且还肩负着传递文化信息的使命。因此,文物名称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译者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自以为是、草草了事。文物名称翻译并非轻而易举,很多地方都需要斟酌和考量,这就需要译者花费时间和精力,将它视作一件需要倾注心血的作品。
  2.2 译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灵活运用翻译方法
  一名称职的译者,必须深入理解中英语言文化。翻译一件文物,如果出现文化断层,效果就会适得其反。灵活掌握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是译者的基本素质。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更要注意英汉文化差异。此外,文物名称翻译具有独特的民族属性及文化内涵,但是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的“信、达、雅”原则并未得到完全遵守,甚至有些时候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这些原则解决文物翻译中出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译者在了解文物历史背景后再结合翻译理论,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文物翻译。这样才能让读者正确地认知文物,理解其名称中蕴含的深层语义。常见的方法有直译、意译、音译以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等。
  2.3 排版印刷工作人员应保持严谨
  排版印刷工作相当于文物名称翻译的收尾部分,对整个翻译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排版印刷工作人员粗心大意、丢三落四,那么印刷中势必会出现各种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比如南京云锦博物馆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译文“Th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中,“The”和“Intangible”之间由于印刷错误缺少空格,不仅使意义费解,而且还降低了文物翻译的美观性。因此,排版印刷工作人员应本着严谨、踏实、认真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工作,做好翻译的最后一步。
  2.4 博物馆要规范、统一文物的翻译
  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博物馆展陈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文物翻译工作对这些文化交流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博物馆的责任之一就是规范、统一文物名称翻译。而现如今官方制定发布的有关名称翻译的规范化标准的针对范围很小,基本只限于相对常见而且容易规范的几种名称。笔者主要归纳出两个较为宽泛的方面:
  一是规范文物的格式,这一点可以参考南京六朝博物馆和南京云锦博物馆。六朝博物馆中,青瓷类器具的译法为“青瓷X=Celadon + X”;金铜铁制品的译法为“Gold/Bronze/Iron +XX (材质+器件类型)”;生物材料制品,如龟甲,鹿角,牛角的译法为“直译或有专有名词,材料+X(用途)”。云锦博物馆中文物翻译也有较为固定的格式:颜色+Zhuanghua/zhijin+布料(satin/brocade/voile) with... pattern(embroidery);颜色+Zhuanghua/zhijin+布料(satin/brocade/voile) of... pattern;颜色+Zhuanghua/zhijin+布料(satin/brocade/voile) in the pattern(s) of...;顏色+Zhuanghua/zhijin+布料(satin/brocade/voile) with figures of...;颜色+Zhuanghua/zhijin+布料(satin/brocade/voile) with+材质(silk/gold)+embroidery in the pattern(s) of...等。
  二是规范文物翻译的用词,保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比如六朝博物馆中的“钵”和“碗”的区分翻译。这样规范特色文化翻译,更有助于吸引外国游客,增进外国友人对南京文化的了解,带动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3 结束语
  博物馆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而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它不仅记载着过去的文明,还为我们强国筑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指引未来的漫漫征程。南京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现了南京丰厚浓郁的历史文化和起伏更迭的人文故事,在扩大南京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南京文化、传承南京文化的同时,也将灿烂的华夏文明传播到海外。而南京地区博物馆内文物文本频频出现翻译错误,这不仅会给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游客造成误解,更会给他们留下一个不重视文化传承、不负责任的国家形象,甚至引起一些历史方面的国际争端。因此,加大对文物名称的翻译力度,提升翻译质量和精准度,对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帮助游客了解文物的深层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郦青,胡雪英.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1(3):46-49.
  [2]徐晓艳,田昌.博物馆陈列介绍的翻译失误与修改[J].大众文艺:理论,2009(21):10-11.
  [3]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7(3):61-62,35.
  [4]郑张敏.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翻译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2):73-76.
  [5]穆善培.试论文物名称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J].中国科技翻译,2001(4):54-56.
  [6]李慧珺.探析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策略—以某省博物馆为例[J].海外英语,2014(20):149-150.
  [7]季易水,齐东武,李毓.翻译错误与低质量译文问题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83-87.
  [8]李运兴.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9]李奕.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3):209-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87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