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级生活的价值观念与实践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乔宏时

  班级作为学生重要的生活和成长场所,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组织形态。“班级是社会的缩影,是一种社会体系,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学习与交往活动为特征的教育社会。”[1]一个班级生活的价值观深深嵌入在班级的制度、管理、教学、语言以及各种关系中。受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影响,班级学生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等现象严重,导致学生价值观念混乱,学生精神生活出现危机[2]。
  因此,准确把握班级生活的价值定位,发挥班级生活的育人功能,对新时代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班级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
  班级作为学生重要的成长场所,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念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培育价值观念
  “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价值观念,不是这样的价值观念,就是那样的价值观念,总会有一种价值观念为人所把握,总会有价值观念为他解释生活的意义。”[3]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引导学生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构建对国家、社会、个人的积极正确观点看法。价值观超越生活,但却来源于生活;价值观表述虽然上升为较为抽象的规则体系,但却有鲜活的生活基础。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价值观教育必须回归学生生活情境。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各种价值观念都可以通过班级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以及师生的行为表现出来,进而给师生提供理解、评判是非曲折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以及不断的对话交往中,学生深刻理解人的价值世界。
  2.学生在班级生活中践行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是存在方式的内化,行为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外化……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4]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培养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是维系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基础。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没有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系统,社会生活就会陷入混乱之中。班级生活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体验、理解价值观的现实场所,也提供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阵地。因为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班级文化为学生的言行发挥引领作用,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
  3.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建立自身行为准则
  班级生活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方式,建立自身行为准则是价值观内化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中小学生处在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生活样式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今后的价值准则有着深刻影响。班级作为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教师以及同伴作为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陪伴者,他们在这个场所中做事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浸染,进而影响这个群体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二、班级生活的关键育人要素
  班级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价值观教育的契机,教师认识班级生活中的价值观存在形态,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可以对班级生活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形成积极的思考。人们常说,处于同一间教室,有的人感觉到狭隘和压抑,有的人感觉到充满无限的希望和梦想。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差异,在于所建构的活动是否基于班级现状、学生特点而创生,是否与班级日常生活融通关联,在于教室里无形但却充满力量的情绪[5]。这种无形的氛围是在各种要素的互动中产生的。
  1.发挥班级环境在班级生活中的育人功能
  “教室的设计以及教室内各种家具(桌椅等)的布置,特别是学生座位编排的空间形式等,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影响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产生一定影响。”[6]233教室作为物理空间,正是由于人的存在,变成了生态空间,教室环境布置处处渗透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师期待向学生传递的人的价值追求。从教室布局来看,存在传统教室和开放教室两种形态,“开放教室就是拆除原来学校的教室之内墙壁,建成范围更广阔的教室空间。”[6]234开放教室包括中心教室(教学区域)、实践区(学生自主学习区域)、个别学习区(学生个别化学习的空间)、阅读区(学生自由阅读的区域)等。目前,很多学校进行了此类尝试。教室环境布置本身就凸显出学校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师生沟通交往,注重学生之间合作,关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室里的座位编排也暗含了某种教育价值取向,暗含了教师期待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
  2.发挥班级制度在班级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功能
  制度是规范班级成员行为、保证班级成员学习效率、形成班级良好班风、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制度作为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蕴含着教育者的诸多价值取向。在此用教室里常见的几种制度形式来说明。第一,分数制管理制度。教师用条例的方式列出不允许或者提倡学生做的事情,然后用減分、加分的方法来执行。这种方式采用正向强化或者负向强化的原理,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对于管理学生当下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效力。但从长远来看,分数制让学生更多体会到了教室里的控制、规约、强迫,缺乏制度背后的人文内涵理解。第二,愿景管理制度。比如,有的班级用“学习无借口”“细节决定成败”“有错必改”等教育期待的方式制订班规,这类班规不用“禁止”类语气,而用正向语气,既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又不会感到班级的“冷漠”。第三,文化管理模式(班规)。这种制度模式的假设是,如果用分数来考评学生,学生就会伪装,教师就看不到真实的学生面貌,就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发挥学生背景文化在班级生活中的积极价值功能
  学生是一个班级的主体,他们因共同的角色组成了班级,他们受年龄阶段、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以及学校教育内部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班级内形成了独特的学生文化。比如,美国学者克拉克将美国中学生同辈文化分为玩乐型、学术型以及违规型亚文化。英国学者苏加曼将英国中学生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源于中产阶级成人文化,其特征着眼未来前程,控制现时欲望,承认并服从权威;另一种源于劳动阶级文化,注重满足现时欲望,强调快乐主义,拒绝服从权威[7]。学生同辈对学生个人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发挥教师文化在班级生活中的价值引领功能
  在班级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师身上,包含两种类型的权威:第一种类型是制度权威,这种权威来源于“教师”这一角色的社会内涵;第二种类型是个人权威,这种权威是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崇敬而产生的。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者,按照社会要求必须充当一种“道德的媒介”,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但对于学生而言,对学生产生影响更多的是第二种类型的权威。
  学生对教师是否信任,决定了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是否言行一致,决定了教室里实际存在的价值观状态,因为“教师教授学生的方式方法,教师个人的衣着打扮、惯用语言、他们投入工作的努力程度都暗含了一些价值观。”[8]50为此,在教室里,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教师有着自己坚定的信仰之外,教师“应当反省一下自身的信仰、价值观是怎样或是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学生的回应以及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8]51。在班级生活中,具有权威地位的教师在教育定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途径的选择上具有选择、决策等天然优势,他们拥有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了班级生活的品位与质量。
  三、在班级生活中培育学生价值观的策略
  1.培育班级主流文化,涵养班级主流价值观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相对成熟的群体,价值观本身就存在于班级把自身看作怎样的群体中。作为有组织、有目的实施教育的组织,班级中的学生与教师首先应该知道自己所属的群体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念。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班级文化就是学生精神“家园”。
  因此,在组班之初,班集体首要工作是本班师生认同并予以追求的价值观即班级文化的确定。一旦班级文化的价值观确立,学生发展就有了方向的引领。从一定意义上讲,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精神气质,是一个班级的社会性格,它可以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精神根基,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引领、规约和协调作用。
  2.以班级主流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班级生活
  一个班级确立班级价值观是基础,但是如何用价值观引领班级建设,让学生体会规则背后的伦理价值,激发其内在的情感以及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即师生言行是否符合班级价值观更为关键。为此,班主任应该把班级价值观作为班级建设的主线,贯穿于班级生活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自身的言行,还是在教育教学、班级制度、班级活动、班级管理中都能始终用班级崇尚的价值体系做引导,让学生生活在积极、正向的价值氛围中,体会正向生活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比如,为了在班级中创造一种公正的氛围,班主任强调每个学生的民主参与,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师生关系构建等方面营造民主的氛围。班主任坚持班级事务民主处理,师生、生生之间平等沟通,采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使每个学生客观认识自己以及他人,克服偏见,使班级营造出公正的氛围。在公正氛围中,学生习得了责任、公正、正义、关心、尊重等价值观。
  学生成长需要明确的价值引领,教室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教师应该挖掘班级生活的教育资源,使班级生活成为学生价值引领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 吴立德.论发挥班级社会功能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95(5):61.
  [2] 赵福江.价值引领: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J].教学与管理,2010(28):24.
  [3]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1.
  [4] 王天思.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互动结构[J].求实,2003(3):32.
  [5] 王怀玉.班级特色活动建构与班主任思维品质提升[J].班主任,2018(10):21.
  [6]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9-243.
  [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33-234.
  [8] 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中)[J].教育研究,2003(6):25.
  本文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年度重点課题(课题编号:2018111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88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