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瓷器类文物修复研究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淼

  摘 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瓷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具,并且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瓷器类文物的修复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已经掌握的瓷器类文物修复手段为破损瓷器的修复带来便利,文章主要对瓷器类文物的修复工作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瓷器;文物;修复
  对瓷器类文物进行修复就是指对破损的瓷器类文物进行后期的加工和修复,让瓷器恢复到和原来相差无几的面貌,能够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保存。在瓷器修复行业中,重要的修复技艺有金缮、无痕修复等,还有现在新兴的3D打印材料修复,这些修复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将已经损坏的瓷器类文物恢复如初,从而能够对瓷器类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承。
  1 我国瓷器烧造工艺
  我国的瓷器烧造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兴盛不衰,是和瓷器烧造过程中详细的分工以及瓷器烧制技术工艺不断创新密不可分的。
  第一步,取土。瓷器制坯及配釉中的重要原材料就是瓷石以及高岭土。氧化钾及氧化钠含量较低的瓷石经常用在制胎的过程中,而氧化钾及氧化钠含量较高的瓷石经常用在制釉的过程中。在瓷器制造的各种步骤中,取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排在第一位,将收集到的瓷石以及高岭土采用人工碎土的方式碎成碎块状,再使用水碓将之打成粉末状。
  第二步,练泥。用水碓将瓷石以及高岭土舂捣成粉末之后,需要进行淘洗、沉淀、除舂,以提高瓷坯的成型质量。在做釉的过程中还需要在釉浆中加入釉灰。将过滤之后的泥浆注入泥匣中继续进行沉淀,接着制成称为“不子”的泥块。
  第三步,拉坯。将制成的泥块放在轮车上,轮车高速旋转过程中,工匠用手巧妙施力将泥块变成模子的样式。拉坯成型是陶瓷生产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没有什么造型的碗以及盘子等圆形器物都是通过拉坯成型的。
  第四步,印坯。泥块拉坯成型之后成为器坯,器坯在模子上套着进行拍按,促使泥坯形成薄厚均匀的质地,之后从模子上褪下来在阴处自然晾干。
  第五步,修坯。修坯也被称为“利坯”,就是将尺寸定好的器坯,采用特制的刀进行修整,让整个器坯保证内部光滑、外部平整,从而能够初步形成器物的形状。
  第六步,画坯。烧制青花、釉里红等釉彩瓷器的时候,器坯制成之后,需要在胎体上对纹样进行绘制。
  第七步,施釉。施釉就是指在已经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涂上釉浆,这是进入窖烧之前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第八步,满窖。将装着瓷坯的匣体放进窖内等待烧制的过程称作“满窖”。窖内各个部分的温度并不是一样的,存在些许差异,满窖的时候在保证火路通畅的情况下,应该根据不同的瓷坯要求的温度的不同,将其放置在窖内不同的位置。将瓷坯安置合适之后用砖将窖门进行封堵,只留下一个放柴火的洞口,方便点火。
  第九步,加彩。釉上加彩是在已经烧制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之后会第二次进窖,依靠低温将彩料固态化。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及各种彩绘瓷都属于这种。
  第十步,烧炉。绘制好之后的釉上瓷器需要在狭小并且直立的圆筒形的烘炉内放置,用800摄氏度的低温进行烘烤,从而对颜色进行固定。
  2 现阶段瓷器修复技术
  2.1 原始修复技艺
  ①锯钉。锯钉就是将开裂的器物采用钉子铆接起来。实际上就是用专用的钻,在瓷器的残片上打眼,打眼应该刚刚好能够放入铆钉。打眼的时候不能打穿,一旦打穿器物就报废了。打眼的数量需要根据破损面的长度确定,如果破损面较长就多打几个眼。打眼完成之后需要使用镊子、钳子以及锤子等工具将铆钉固定,同时将断面铆紧。锯钉过大、过多都会影响美观,过小、过少则不能达到对断面进行修复的目的。通过锯钉对文物进行修复,不会渗漏并且修补痕迹明显,能够给瓷器文物带来全新的品位。
  ②金缮。金缮主要是采用天然材质对瓷器进行修复的方式,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金缮修复广泛运用在瓷器修复上,在对瓷器进行修复的时候,需要按照此物的特征对黏合剂进行选择,将断裂或者破损的瓷器进行黏合修复。对于一些破损较为严重的瓷器,也会采用陶瓷和金属等作为胎骨进行修复,之后对表面进行处理,最后涂上相应的颜色完成修复。
  ③复烧。破损的瓷器采用釉料连接之后重新送回窖炉中进行烧制,也被称为“热修”,采用的是以旧补旧的方式。复烧这一修复工艺主要是在已经完成的器物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烧制,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会进行复烧:一是古代非常贵重的瓷器器身出现破损会采用旧瓷加以修补,使用釉料进行黏合之后送入窖炉中低温进行反复的烧制直至恢复原样。二是一些烧制时间不够或者破损较少的瓷器会重新上釉放进窖炉内进行烧制,这种烧制手法已经和瓷器修复内涵脱离,经常在现代陶瓷设计创作中应用。
  2.2 新科技运用3D打印材料
  随着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新材料的应用,3D打印已经成为现代模型模具和零件制造的一大途径,在众多领域内得到应用。瓷器文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并且蕴含大量的艺术人文信息。因为瓷器类文物年代久远、自身价值高及材料的脆弱性等,陶瓷文物修复难度大,在保证瓷器类文物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是文物修复人员的重要责任。
  在对瓷器类文物进行扫描得到三维数据之后,就能够进行三维打印。现在常用的3D打印材料就是光敏树脂。光敏树脂成型之后的器物的材质相对精细并且有韧性,能够进行打磨,不容易破碎。还有就是采用粉末打印,这种材质的表面比较粗糙,结构不是非常紧密,非常容易破碎。但是粉末打印的材料价格相对较低,非常适合进行大件文物的复制打印。同时粉末打印的过程中能够加入颜色。但是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经常在室内进行,受到光线和扫描仪器精度等的影响,在后期的颜色上经常出现不真实的状态,瓷器类文物的表面层次非常丰富,三维数据处理中对颜色的精准度要求较高,因此较难将理想的瓷器颜色打印出来。所以,在液化打印机粉末打印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白色材料进行打印,之后按照陶瓷文物本来的颜色采用传统的手绘方式描繪、着色剂土沁等对瓷器文物的原本面貌进行恢复。   2.3 民间锔瓷金缮技艺与文物修复之间的联系
  经过金缮修复之后的文物,不但不会在外形上出现大的变动,并且能够使文物的质感产生一定的变化,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物经过金缮修复之后,能够让观众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并且觉得原来的缺陷已经不再是缺陷,呈现出另一种景色,拥有不一样的含义。文物经过二次修复之后形成不一样的美感。对于文物来讲,出现一点损坏都会影响其价值,但是金缮能够帮助掩盖这种遗憾,能够使破损的文物在修复之后产生另一种美,不但能够将之前的损坏痕迹进行保留,还能够将文物价值进行保留。
  3 瓷器修复材料选择对比
  3.1 瓷土、胎的修复
  瓷土和胎的修复材料多种多样,如石膏、纸及黏土、自制面团等都能够使用在修复过程中。因为石膏非常便宜并且操作要求较低、可塑造性较高等,其一直被广泛应用在瓷器文物的瓷土和胎的修复上。
  3.2 黏合剂的选择
  黏合剂主要是指自身有较强的黏结能力,能够将相同或者不同的两个固体材料黏接在一起的物质。人们使用黏合剂对瓷器文物进行修复的历史非常悠久。古时候人们经常使用天然的黏合剂,主要是植物淀粉、天然树胶以及动物骨胶等。但是这些天然的黏合剂存在一定的缺点,经常容易变质、发黄,随着时间的增长黏接强度变弱,现代瓷器文物修复过程中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天然的黏合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面中的黏合剂种类不断增多。“502”瞬间黏合剂在文物修复中被广泛使用,它有抗冲击力、耐水、耐热、柔韧性好的特点,经常用在小件陶瓷文物的修复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其缺点,即会对文物修复产生隐性的损伤,并且会对文物修复人员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环氧树脂黏合剂也是瓷器文物修复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黏合剂,其黏着力大、收缩率低、内聚力大、稳定性较高,但是它的固化时间较长,并且固化之后不容易溶解,对黏结要求较高。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黏合剂进行选择应该遵循以下三点:首先应该抗湿、抗温和耐酸碱;其次应该有较好的黏结力,并且韧性较好;最后是应该在使用和保管上有一定的便捷性。
  3.3 青花、五彩的材料及绘制
  青花的主要材料是回青、浙料、平等青、石子青和珠明料,五彩使用的是天然的矿物颜料,主要有红、绿、赭、紫等。根据陶瓷文物的完整部分颜色,采用矿物质颜料调制出准确的青花及五彩的底色,调色过程中应该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进行。颜色调制好之后可以先在完整部分进行试色,经过多次的喷涂叠加之后,等待颜色干燥,对喷涂的颜色及整体颜色进行观察对比,如果不存在色差就能进行上色绘制。上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颜色不断加深的原则,先调出比瓷器整体颜色浅的颜色,经过多次绘制之后颜色逐渐加深,能够和瓷器的本身颜色一致,不能一次性将颜色调制好,这样容易出现多次绘制之后颜色加深的情况。在勾勒线条的时候应该放慢速度,保证线条应该顺滑和均匀。在纹饰内的颜色晕染过程中,应该采用最小剂量的喷枪进行喷涂叠加,模仿出晕染的效果。
  3.4 仿釉料的遴选
  仿釉是对陶瓷文物修复的最后一个步骤,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影响着修复的质量。仿釉材料主要有颜料和基料两个部分,颜料是呈现颜色的物质,基料是成膜的物质。对于仿釉料的选择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首先应该方便实施,并且固化之后能够呈现出较好的釉质感;其次不容易脱落,能够和颜料进行良好的结合;最后应该是抗老化程度较好,不容易出现颜色的变化及质量的变化。
  4 几点问题及认识
  4.1 瓷器修复的标准
  在对瓷器进行修复时,应始终坚持“可逆性”原则,即对瓷器原物进行复原、不动刀斧。首先,瓷器的修复过程必须是可逆的,要求修复者对修复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做深入了解,在选择修复材料时,始终坚持最大限度的稳定性、相容性原则,在确保瓷器整体安全的条件下,对文物进行修复,且不破坏文物原貌;其次,在修复瓷器时,如果遇到个别瑕疵,在现有技术和材料下无法进行修复的,可以适当保留其原貌,秉承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则;最后,如果在修复过程中发现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将其修复完善,则要将瓷器恢复为原貌,等待技术成熟后再行处理。
  4.2 瓷器修复的传承方法
  ①馆内带徒。单位内部实行的师徒制一直是各种技艺进行传承的主要方式,可以看作是对旧时代中对手工技艺传承的一种延续。如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技艺的第一代姚鸿发,第二代传人胡渐宜,第三代传人蒋道银,第四代传人杨蕴。从整体上讲,采用馆内带徒的方式培养的人才较少,经常受到文物修复岗位编制上的限制。
  ②在职培训。上海博物馆受到文物局、文化部的委托,会不定期地举办行业内部在职人员的文物修复培训工作,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文物局委托上海博物馆承办的陶瓷修复技术培训班等。虽然在职培训时间上不固定,但是教授的教师是专业内的大师,能够将上海古陶瓷修复技术等向全国各地进行传播,对于瓷器文物的修复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③院校教育。高等院校已经成为瓷器修复传承的重要基地。198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复旦大学成立文博学院。胡渐宜、蒋道银两位专家到复旦大学进行授课,并且邀请学生到上海博物馆进行参观或者实习。1993年,复旦大学开设“古陶瓷修复”课程,胡渐宜、蒋道银两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2017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立我国第一所文物修复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
  ④社会培训。2004年至2011年几年间,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技术委员会举办了5期全国古陶瓷修复技术培训班,授课教师包括王勉、于爱平等古陶瓷修复专家。学员没有专业限制,包括各个行业中爱好文物的人,对陶瓷修复方法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5 结语
  对瓷器类文物的修复研究,能够对瓷器类文物的修复技艺进行传承,同时能够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更新的修复技艺,对破损的瓷器类文物进行更好的修复,能够更好地让后人对瓷器类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体会,进而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1]杨璐.古陶瓷复原性修复方法应用[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0.
  [2]黎畅,李奇.文物价值认知与修复行为的关系概论—以古瓷器修复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S2):21-25.
  [3]王晓娟.瓷器文物修复的常见误区及完善建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80-81.
  [4]黄瑾.古陶瓷修复中仿釉材料的筛选[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5]周庆.古陶瓷文物修復方法探究[J].艺术品鉴,2018(35):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94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