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的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雷茜

摘 要: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文物种类繁多。文物反映出了古代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意识,因此,博物馆需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文章就“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的创新进行研究,并阐述具体保护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博物馆;文物保护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日常行为有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应用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加速了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到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和保护中,将为其管理提供一个创新的路径。

1 建立专业的文物数据库

对文物进行保护前应该对文物的具体资料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传统的文物管理中,博物馆对于较为重要的文物的资料保存较为详细、完好,一些较小或者重要性较低的文物资料较少,对文物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导致在展出时讲解员对于文物的了解也并不详细,无法为观众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因此,可以将“互联网+”融入文物管理中,建立专业的文物数据库。将场馆内所有文物的信息输入数据库中,在每一件文物下建立与其相关的研究资料数据和业务资料数据等子系统数据库,实现对博物馆文物的系统管理。每件文物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展示,文物讲解员可以通过查询系统来了解展出文物的基本信息,方便为观众进行讲解,同时观众也可以在网上查询相关的文物信息。通过网络上的了解,引起观众来实地观赏的兴趣,为博物馆增加客流量,也能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认识和解,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建立科学的文物管理服务系统

建立专业的文物数据库后,应使用现代化的新型互联网技术,建立专业化的服务管理系统,保障对文物的保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①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博物馆进行宣传引流,还能够根据博物馆的日常营业状况设计相应的文物保护管理措施。一方面,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沟通交流软件来对博物馆进行宣传,如建立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将博物馆中的文物信息发表在账号上,同时配以相应的文案,向人们宣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观众到线下博物馆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另一方面,博物馆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每天参观博物馆的总人数、参观每个场馆人数和观众在每件文物前停留的时间进行计算,设计出合理的场馆和文物的展出时间,以便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和提高观众的满意度。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对博物馆的安全管理进行设计,使用最先进的展示柜材料和安保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加大对文物的监督力度,不仅能够减轻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够增加文物的安全性。

3 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想要提高对文物的保护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保护文物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博物馆保护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能够将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使用更先进的基础设施对文物进行保护。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的库房条件较差,文物储存面积较小,同时库房的设计不合理,存在胡乱堆放文物的现象,可能会造成文物损坏。因此,应加大对中小型博物馆的投资,改善博物馆库房的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科学、合理的保存空间,以便能够达到对文物最基础的保护。应在馆内增加适当的现代化设备,如防潮设备、监督设备、安保设备、计算机设备等。防潮设备能够降低文物所在空间的空气湿度,防止文物锈蚀或腐烂,减少空气对文物的影响。在文物库房设置监控设施,用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将其与安保部门的主机进行连接,达到对文物的实时监控,在文物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及时解决。加强安保设备的使用,如使用新型材料的展柜等将文物保护起来,防止观众直接触碰文物,造成文物的损坏。升级博物館计算机软件系统,提升对博物馆数据、账号等所有服务器的控制。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为博物馆设置安全防火墙,保证博物馆内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4 提高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互联网信息时代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能缺少高素质人才。博物馆在招聘时应择优录用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不仅要考察其基础的信息知识掌握量,还要考察其工作态度和工作经验。对于博物馆内的文物保护人员,应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不断学习最新的文物保护管理技术,提升工作实践能力。可以邀请专家来为工作人员进行讲解,也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与无法亲自前来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外,可以在文物的对外宣传资料中标明负责保护该文物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对其进行监督,在文物出现问题时,可以根据信息追责到个人,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对博物馆的归属感,调动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感情,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建立文物修复网络平台

在对文物进行保护时,也要对遭到破坏的文物进行修复。文物的年代较为久远,由于未受到合理的保护,导致文物可能出现损坏,此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修复。但在文物修复时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其制作工艺难以复制,导致目前的修复工作很难顺利进行。在修复文物时,需要根据文物的年代特征尽量地保持文物的历史价值,避免对其进行较大的改变,破坏文物代表的意义。①在修复时需要查询大量与文物有关的、相同时期的资料,查找与其相同类型文物的制作方法,尽量使用当时的制作手法来进行修复,减小对文物的影响。在以往的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人员需要手动查阅大量资料,工作量非常大,修复一件文物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收集和研究资料。如今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文物修复工作中,可以根据文物的相关信息在整个互联网信息库中查找相关资料,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动识别,将其中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标记,方便修复人员进行研究,节省了大量查询资料的时间。并且相较于手动查找,互联网查找能够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相关内容。对于信息较少的文物,可以利用现在的高科技设备对文物进行检测,分析其组成的材料和具体的制造时间,进而寻找相同的材料进行修复,或者利用新技术合成类似的材料进行修复。

各个博物馆可以用信息技术设立内部网络,方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例如,可以将各个博物馆中需要修复的文物资料上传到内部网络中,在网络上组建专家小组,讨论修复文物的技术和方法,在修复文物时可以进行视频通话,相关专家可以在网络上针对其问题进行实时指导。也可以在网络上组织相关的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由各个博物馆中有经验的专家根据实际的案例来为修复工作人员解读其修复流程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工作人员也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修复工艺或修复过程录制下来传送到网上,为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中华传统工艺,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文物修复的兴趣,鼓励更多人加入文物修复的工作中。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博物馆应加大对文物管理和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库,加强对文物的监督和修复,同时完善文物保护的基础设施,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专业和完善,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9921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