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具象写实绘画的观念转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陈辰

摘要:在图像时代的当代语境中,具象写实绘画越来越被边缘化,如何建构独立的写实绘画语言和对问题的反思和追问是值得具象写实绘画深入研究的。在历史和当下、东方和西方、哲学与艺术不断流变的碰撞中,对于现今新观念的探索和对现实遭遇观照的研究在当下对具象写实绘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图像时代;具象写实绘画;模仿;观念转向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8-0151-02

一、具象绘画的演变——从幻象到形式

对于“具象”(Figure)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过,在图像时代的当下语境中,有一种观念就是架上具象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今而观之,作为概念的“具象”,从字面上理解的“具象”即一种“具体的形象生成”,而这个“形象”可以是人、静物或者景观,既然谓之具体形象,自然和抽象的形象有所界定。从文艺复兴传统绘画到现代绘画,甚至到当代新绘画,具象的形象系统一直存在于画面表征的演变中,因为当具体形象作为一种客体存在,是艺术家用来描绘和表现世界或心理的载体,艺术家的自身方法论也大相径庭。而具象绘画的发展和嬗变,也与其绘画本体在艺术史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

追本溯源,我们现在所谓的传统具象绘画,大致是文艺复兴绘画到印象派之前的绘画,而这个时期的绘画以追求“模仿论”为其艺术本体。“模仿”(Imitation)这个词最早是用于巫师祭祀时表演的舞蹈,后来逐渐从祭祀术演变为哲学术语,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1]中以诗学的角度通篇都在谈模仿。柏拉图(Plato)在《理想国》中将自己比喻成一个画家,他认为绘画不仅是单纯的外表模仿,而且能产生以假乱真的幻觉效果。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Da Vinci)曾说:“绘画是一切可见事物的模仿者”[2]。这个时期的绘画以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幻象,以呈现视觉客观的“真实”。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到后来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绘画的主题从神话、宗教、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走向风情和社会微观叙事,绘画主题的演变始终围绕着“公共现实”来表现其艺术家的主体形态。艺术家主体对于客体的忠实描绘,艺术家的主体精神最终还原为客观真实的幻象。到了印象主义绘画,艺术家开始认识到光对于画面的决定性作用,画家开始脱离客观色彩而捕捉主观感受,艺术家对空气、光线的描绘消解了传统绘画的庄严感和沉闷感。直到后印象绘画之后,我们认为艺术的二元论开始真正打破,艺术的主体性增强,艺术的客体性变得游离与模糊。现象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塞尚的困惑》中写到“他的绘画是自相矛盾的;他追求真实(Reality),却又不放弃感性的表面,除了对自然的第一印象外,他别无依赖,不追随轮廓,没有圈住色彩的边线,没有透视和构图的安排”[3]。所以塞尚(Cezanne)始终在用自己观看的方式,将可见世界转化为他认为的真实刹那间存在,画面的具体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消解和表现。在后来的现代绘画中,基于相似关系或者模仿说的再现理论得到彻底的瓦解,艺术主体性的增强最终导致的是形式主义的泛滥。理论家贝尔(Clive Bell)否定绘画的内容所具有的价值,他认为绘画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在各个不同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的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4]。所以现代绘画瓦解的是绘画的内容和叙事性范畴,现实“公共性”的丧失和主体性的增强。于是,从图像的语义层面上看,主体观念和意义在画面中并从画面背后凸显出现。

二、具象绘画的观念诉求

古德曼(Goodman)从符号学角度对艺术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艺术和科学一样都是一种表法方式和系统,而绘画是一种类似于“例示”的符号表达方式。绘画作为一种语言指向系统,其基本特征就是“言彼”,任何能够言彼的图像系统都具有观念表达的能力。我们首先了解何为“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观念艺术本身是用来描述20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类强调观念的艺术作品的术语,强调的是视觉重心消除和艺术形式的主体性,而代之以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和反映。当架上绘画作为观念的承载体,如何运用具象语言去承载画面意义。从符号学的角度,在观念绘画中,这个时候的画面形象模仿也非形式本身,而是形象的“所指”系统。观念可以由任何由物象、图像、行为等媒介所承载。因而观念艺术是“反身的”(Reflexive),也是对“艺术是什么”的传统地位的极大挑战。

我们可以从美国画家马克·坦西(Mark Tansey)的作品中寻找观念的指义。坦西的单色绘画,通常以一种刻意“写实”的面貌出现。他的画经常表现那些意外而荒诞的事件,在《行动绘画Ⅱ》中,一群写生画家正在描绘航天飞机发射的瞬间情景。这件作品同抽象表现主义者所强调的“自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坦西的“写实性”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航天飞机发射的暂时性同油画写生的时间过程形成反差,对事件描绘的真实性与故事的“虚构性”形成反差。坦西有意识地加强和突出了这种悖论,从而使画面从对物象的“模仿”转向对“观念”的追问。再例如,马格利特(Margalit)的《形象的背叛》,马格利特用视觉的方式探讨了图与词的关系。福柯(Michel Foucault)在其《这不是一支烟斗》的文章里认为,“矛盾只能发生于两种表达之间,或者一个表达的内部”。我们之所以会把图像当做真实,主要是因为图与词之间不可避免的关系。因为“没有证据可以表明那个用线和面构成的图形就是一个烟斗”[5]。

具象绘画的观念转向不仅是符合艺术本体逻辑的选择,也是符合对具象写实绘画多元的发展。随着图像充斥着当代社会的消费生活,当代写实绘画应该以开放的叙事性和观念性争取表达的独立。 从多角度切入切身对客体“具象”的关照,这正是对于艺术本体的心理体验的思考。用一种个体的、微观的视角去反思现实和历史对于人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个人的生存经验出发,把个人放在当下流动的历史和人文现实中去感受,注重个体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和生存体验,呈现出开放的表现视角和反思的生存姿态。“具象写实绘画”在中国具有相当大的创作群体,但是其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逻辑和矫饰唯美倾向凸显出重重发展困境,这些矛盾既是中国写实绘画的重要课题,也关系到绘画本体的生存发展和创造的问题。

三、小结

综上所述,当代写实绘画不仅仅是现实再现的维度,而是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即深入作品的背后,对现实境遇的关切和对社会的观念性表达,在艺术表达和观念再现的实践之中,不是在宏大历史现实和集体意识形态认同中去被动地印证个体生存经验,而是以个体的经验去反思、证谬历史和集体认同的局限,这种创作思维在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发展中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意大利)达芬奇著.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法)梅洛·庞蒂著.张颖译.塞尚的困惑(选自《梅洛-龐蒂文集》第4卷《意义与无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 (英)克莱夫·贝尔著.周金环,马忠元译.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5] (法)福柯著.邢克超译.这不是一支烟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19-12-05

作者简介:李陈辰,男,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写实绘画的当代性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9975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