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谈心谈话成效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盛文明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高校认真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政策部署,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网络谈心谈话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要坚持网络谈心谈话五个基本原则,运用好网络谈心谈话的有效路径,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谈心谈话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031-0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生主要通过网课学习,在网课学习与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与认知问题。从学习角度来看,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休闲,网课学习不认真,学习不在状态,存在懈怠情绪;从集体认同角度来看,少数学生抱有“佛系”心态,对集体线上活动无所谓、不关心,参加活动不积极;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部分学生比较自我,缺乏包容和理解,人际交往能力差;从情绪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对未来缺少规划,存在焦虑、迷茫等情绪。因此,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迫切需要借助网络谈心谈话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困惑,及時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谈心谈话的重要意义

1.网络谈心谈话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网络突破了课堂教学的边界,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学生。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互动交流的主阵地,这也是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网络谈心谈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产物。通过网络谈心谈话,辅导员可以获得丰富真实的学生信息与动态变化情况,以根据学生实际有效解决学生问题,为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抓手。

2.网络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开展好工作的需要

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通过与学生网络谈心谈话,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平常生活和心理动态。网络谈心谈话为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学生打开了突破口,更加熟悉学生的脾气秉性、日常表现情况、心理情绪变化和日常社会交往等信息,以准确了解学生成长需求,把握学生存在的困惑与问题,第一时间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网络谈心谈话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又突破了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增强了思政工作的灵活性。

3.网络谈心谈话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网络谈心谈话使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渠道进一步畅通,业已成为师生间有效沟通的重要载体。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学生对网络的使用也更加频繁,网络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学生日常出现困惑、迷茫或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辅导员第一时间进行网络谈心谈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与认同感,可以了解学生一些较为隐私的问题,从而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产生积极的正能量,增强学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二、网络谈心谈话的基本原则

1.网络谈心谈话需要坚持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辅导员网络谈心谈话过程中始终如一贯彻的原则。辅导员网络谈心谈话要始终围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运用“正激励”与“负激励”,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是犯了错误之后,既要适当引导和鼓励,又要戒骄戒躁;既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又要避免破罐破摔、一蹶不振。运用激励原则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自身潜能,使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2.网络谈心谈话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辅导员在与学生网络谈心谈话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关键是应当具有爱心、耐心、细心、真心、热心。爱心方能获得学生信任,耐心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细心能够发现学生心理和情绪的细微变化,真心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热心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网络谈心谈话中做到以上“五心”,可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谈话环境。首先,高校辅导员要体现出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的兴趣,保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通过点头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态度。其次,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坚持尽量不打断。辅导员要认真倾听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身问题并积极回应,了解与分析学生表达内容背后的含义。再次,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神态和动作等变化,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变化,进而分析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谈心谈话需要坚持平等尊重原则

现在大学生多为“95后”或“00后”,他们具有比较强的自尊心。如果辅导员与其谈心谈话时表现出盛气凌人的姿态,学生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使谈心谈话无法顺利开展。网络谈心谈话并非简单的教育或批评,而是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辅导员应将自身和学生放在一样的高度,坚持平等态度展开对话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辅导员坚持平等原则,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尊重学生,保持和蔼亲切的态度,勿用挖苦、讽刺等过激性话语,真心关注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尊重。

4.网络谈心谈话需要坚持引导启发原则

辅导员在与学生的谈心谈话过程中,将自己的所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告知学生,让其从中受到启示,认真领会辅导员的谆谆教导,形成自身对问题的正确见解,实现师生相互交流、学生获得教导的目标。和学生谈心谈话要尽量先表扬学生优点后提出不足,方能使学生真心接受批评。在语言上,要讲好、讲活、讲深、讲透问题,不断增强谈话的吸引力、感染力、解释力、影响力。辅导员要注意确保自身言语表达的清晰度,增强自身表达的感染力,运用动作、眼神等来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谈话的生动性。在内容上,坚持用听得懂、有吸引力的故事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提升谈心谈话的真情实感。

5.网络谈心谈话需要坚持适度保密原则

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学生内心的隐私,给学生以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方能使学生放松心情,敞开自己的心扉,和辅导员交流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困惑。

三、高校辅导员提升网络谈心谈话成效的路径探析

网络谈心谈话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网络谈心谈话要求辅导员以尊重和平等为基础,维护学生的尊严,构建师生互相信任关系,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为目标,认真倾听学生诉求,准确把握学生遇到的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症结,在与学生沟通交谈中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1.转变传统思维,重视网络思政

当今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是互联网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科研论文、休闲娱乐等都与网络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日常事务通知、相关信息传达、学生疑惑解答等也越来越依托网络进行。与传统办公室谈话不同,网络谈心谈话具有更加便捷、更加灵活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谈心谈话可以敞开心扉,表露自身心声,同时更加便于辅导员形成谈话档案,综合分析研判学生情况。网络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认识,转变传统思维定式,积极开展好网络思政谈话。

2.构建沟通平台,畅通交流渠道

网络谈心谈话顾名思义与网络密不可分,主要借助新媒体工具进行。网络社交工具是大学生必备的社交工具,在其日常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网络谈心谈话,关键是选择学生习惯使用的新媒体平台。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微信和QQ社交软件。因此,辅导员可以选择以上相关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定期与学生展开网络谈心谈话。辅导员要熟练掌握网络沟通的技巧,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话语进行表达,其效果可能大相径庭。网络谈心谈话是使用网络文字或语言展开交流和沟通的,沟通技巧发挥着重要角色,直接关系到网络谈心谈话的成效。因此,网络谈心谈话可通过师生共情、有效式问答、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掌握谈话主动权等进行积极沟通。辅导员通过打造网络谈心谈话的专用平台,使学生在遇到突发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与辅导员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问题。

3.增强从网能力,确保沟通成效

辅导员进行网络谈心谈话,不仅需要转变传统思维方式,而且需要提高自身的从网能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主动了解与收集网络适时热点动态信息,诸如网络最新流行语、热点新闻时事、相关网红人物等,用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话语与方式展开交流,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为谈话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在网络谈心谈话中,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困惑与问题,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理论知识和日常工作实践,对相关问题迅速加以整理、分析与决策,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在网络平台中积极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构建有思想、有内涵、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网络平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运用文字、视频、漫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

综上,高校辅导员网络谈心谈话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谈心谈话相比具有自身优势。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谈心谈话时,要始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个基本原则,运用好网络谈心谈话有效路径,引导大学生确立好自我定位,不断发扬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敏.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人文关怀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2]张胜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方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3]李成奇.网络心理咨询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7(5):123-124.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0099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