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黑龙江地区驿传系统的历史文化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天蛟

摘 要:沙俄自清初对黑龙江地区进行频繁的侵略,为抵御入侵,加强管理边疆防务,清朝在黑龙江建立驿传系统,以期达到有效管辖。随着边防道路和民间道路的开通,形成了交通网络,陆路运输更加活跃,关内关外的交流促进了黑龙江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各民族间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清代;黑龙江;驿传系统;文化价值

古代对行省间传递的设置称为驿,驿道和驿站合称为“驿传系统”,简称“驿传”。其功能是传递军情谕令、转输武器装备及粮秣贡品以及接待官员并提供食宿和换马服务。

黑龙江地区设驿传始于金代,《金史·太宗纪》载:“天会二年(1124)春正月丁丑,始自京师至南京五十里置驿……闰三月,命置驿上京、春、泰之间。”这里的“上京”就在今哈尔滨市阿城区。

1 清代黑龙江设立的驿道

清政府为巩固边疆防务,抵御沙俄的频繁侵略,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起,以齐齐哈尔和宁古塔向四周辐射,陆续开辟10条驿道(民间驿道不计入)。

1.1 吉林—瑷珲驿道

此为连接吉林将军辖区和黑龙江将军辖区的官道,自吉林乌拉经伯都讷到茂兴、墨尔根至瑷珲,全程900多千米,设30个驿站。黑龙江将军辖区驿道总长660千米,设20个驿站,卜奎站为南路驿站,隶属茂兴总站管辖。

1.2 黑龙江—京师驿道

通往京师驿道有五条:①瑷珲至京师道,为官府奉公驰驿专用,也称“进贡路”。由瑷珲南行,经齐齐哈尔、伯都讷、吉林、盛京,入山海关后达京师皇华驿。此道行经4省设66站,全长约2000千米。②蒙古草地至京师道,时称“递折路”,它由齐齐哈尔西渡嫩江后向西南行,沿大兴安岭东麓,经蒙古郭尔罗斯入喜峰口,此道经26个驿站。③入京西道,由珠克特依站出发,然后沿洮儿河西行至其源头,经巴林等站抵热河,西行经古北口入京,长约1500千米。④茂兴至法库门,俗称“八虎道”,因其地理位置介于东道和北道之间,故称“中道”。起于茂兴,穿过嫩江后南行,经法库、盛京、山海关、通州而达京师。⑤草地至京道的辅助线,由齐齐哈尔出发,中间路程在草地路以东、八虎道以西,经额墨尔等10余站至关昌站,与草地路汇合以达京师。

1.3 墨尔根—雅克萨驿道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理藩院侍郎明爱奉圣谕,沿大兴安岭北坡顺嫩江左岸开辟驿道。墨尔根(今嫩江市)为头站,直至雅克萨斜对岸的额木尔河口,每25~35千米设一站,共设25站,全长700多千米。在雅克萨战争中此道被称为“奏捷之驿”。

1.4 瑷珲—吉林乌拉驿道

此道是遵康熙帝“遣官勘事”谕旨而设。始设25站,乾隆年间全线增至30站,里程900多千米。

1.5 墨尔根—漠河驿道

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开辟了漠河金矿,并收复一部分沙俄在漠河占领的矿场,设立驿传势在必行,参考李金镛的奏折,开设从墨尔根到漠河的驿站。

1.6 卜奎—呼伦贝尔驿道

雍正十年(1732),初设10站,由卜奎站起,西渡嫩江后向西北行,达呼伦贝尔城,全长约435千米。道光六年(1826),加设7站,全程为17站。咸丰七年(1857),为便于传递涉外公文,从呼伦贝尔向北,至库克多博卡伦增设3站。

1.7 民间驿道

咸丰时期实行“驰禁”政策后,“闯关东”陆续流入黑龙江,使民间道路也日益增多。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已有齐齐哈尔至宽城子(长春)、洮南、瑷珲、呼兰北道、呼兰中道、宾州、通肯的7条民间道。

2 清代黑龙江地区驿站的分布

驿站是驿道上用来给信使休息和补充给养的站点,每站设站丁30人,包括领催1名,站丁皆编入军籍。康熙二十年(1681),齐瑷线通驿,计16站,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至20站;康熙三十四年(1685),通驿的齐齐哈尔—墨尔根—漠河计30站;雍正初年,齐齐哈尔—布特哈设通驿站170千米;雍正十年(1732),齐齐哈尔经锡尔特、巴林等地至呼伦贝尔城的西北驿道计17站;雍正十二年(1734)修成齐—呼(兰)大道,乾隆元年(1736)前已设6站,另有黑龙江通向北京的驿道3条。面对众多的驿站,最初每驿设5丁(壮丁)、拨什库(领催)30名,随着站丁的不断补充,许多驿站随之不断扩大,有的成了村屯,个别甚至发展成了县城。宁古塔、乌拉、卜奎、墨尔根、伯都讷、瑷珲、依兰哈拉被称为边外七镇。

3 驿传的历史文化价值

3.1 驿道见证清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及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

清朝定都北京后,在东北相继设置了奉天、宁古塔、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封禁政策”削弱了东北边疆的防务,沙俄觊觎黑龙江的资源,经常侵扰,并有意占领,迫于形势,光绪皇帝登基后解除了封禁,招民垦荒,扩充了黑龙江的人口,增设了30多个府、厅、州、县,出现了以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城为中心的民间大道,它们与驿道、卡伦构成了黑龙江的交通网。

3.2 驿站保留了传统的民俗生活所产生的独特文化习俗

站人特指东北地区清代驿站的站丁及他们的家属和后裔,站人自诩为“站上人”。站人相互间有认同感,是具有三大标签的一个“民系”,三大标签即祖籍不同、风俗不同、方言不同。站人的祖先大多是吴三桂的旧部,部分人来自胶东半岛。吴三桂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被册封为平西王,在镇守云贵期间补充了当地部属。他们把山东、辽宁、河北等地的文化带到了云南,和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又把这种文化带到黑龙江,糅合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站人文化。还有部分站人是清政府发配到黑龙江戍边的犯人,即所谓流人。站人使用的方言稱为站话,与黑龙江官话十分相近,可以任意交流,一些方言沿用至今,流通全国,如上街(音gai)、膊了盖儿(膝盖)、欠儿登(凑热闹管闲事)。站人生活习俗中讲究规矩,如穿长袍、勤俭持家、吃苦耐劳、修头不修脸、房屋常打扫、孩子坐悠(摇)车、孝亲敬老、长幼有序、来客人吃饭有四碟(重要客人八碟)压桌等,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至今仍影响东北的生活习俗。

3.3 驿传和站人对区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黑龙江地区的土著是世代游牧狩猎的达斡尔、满、蒙古、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相对落后。随着驿传系统的成熟,经济、教育、科技迅速发展。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墨尔根设立了官学,选锡伯、达斡尔、鄂温克等幼童,教习满文。嘉庆元年(1796)黑龙江将军爱新觉罗·永琨在齐齐哈尔设立了义学,聘请流人龚先瓒教授八旗子弟学习汉书。后陆续有汉人设私塾,教授《百家姓》《三字经》《四书》《诗经》等,中原先进文化开始在东北开枝散叶。

随着驿站的普遍建立、民间道路和边防道路的开通,儒、释、道、回各教不同程度地流传于黑龙江各地,康熙年间黑龙江相繼建立不少寺庙,如观音庵、万寿寺、大佛寺、清真寺、马王庙、龙王庙、山神庙、火神庙、城隍庙等,数量以土地祠、关帝庙为最,遍布各个城镇。

站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休间、施肥、垄作等耕作方式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种类,改变了原住民对农业的认识。咸丰后期,闯关东风潮逐渐加大,更多人带着技术涌入东北,陆续出现了手工业作坊。商业的发展影响了祖辈以渔猎、游牧为生的原住民,他们开始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促成本地区文化的形成。

驿站建成后,商贾纷至沓来,逐渐形成了以齐齐哈尔、宁古塔、瑷珲、墨尔根、三姓等大城为中心的商业网络,由驿道连接京城,关内的瓷器、茶叶、药材涌入东北,黑龙江的人参、貂皮、鹿茸、珍珠等土特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4 驿站的裁撤

20世纪初,驿站受铁路、航运等新式交通的冲击,加上内部贪腐营私严重,已日渐式微。自宣统元年(1909)起黑龙江的驿站逐步被裁撤,或改为文报局(所),结束了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2]李兴盛,张杰.清实录黑龙江史料摘抄[M].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3.

[3]黑龙江省公路交通史志编辑室.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4]刘捷.黑龙江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5]张伯英.黑龙江志稿[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6]黑龙江省龙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龙江县志[M]. 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0390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