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查海龙及其与原始农业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德刚 李井岩 夏晨光 刘梓

摘 要:查海龙是目前最早的龙文化遗存,也是中国龙文化的早期源头之一。查海龙形象与兴隆洼遗址猪龙十分相似,与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龙有些微差别,同样都是西辽河流域土生土长的原生文化。原始农业促进了龙崇拜观念的深化,推进了中国龙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查海龙;原始农业;关系

阜新查海遗址是辽河流域一处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赞其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龙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查海龙自发现之日起就受到学界高度关注,多年来,研究成果丰硕,研究热度不减,同时争议也颇多。本文试就查海龙的来源、社会功能及其与同地域内龙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同时就查海龙与原始农业的关系进行解读。一家之言,敬请方家指正。

1 龙文化早期源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描述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灵物和图腾,我们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崇拜”成为与“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同等重要的传统文化现象,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龙的信仰由来已久,龙的形象多般变化,龙的发展演变过程已融入八千年中华文明史。直到今天,祖国各地仍保留着龙文化习俗: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龙王;五月五,赛龙舟;七八月,舞草龙……都与龙密切相关。

中国龙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的龙形象简单且多变,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龙文化遗存:辽宁阜新查海遗址(距今约7600年,考古学上属查海文化)出土了年代最为久远的龙—石堆塑龙和“类龙纹”陶片;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小山遗址(距今7200~6400年,属赵宝沟文化)出土了龙纹陶尊;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约6400年,属仰韶文化)出土了蚌塑龙;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距今6600~5000年,属红山文化)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雕龙。另外,其他同时代遗址中也偶见有龙文化遗物出土。上述这些遗存基本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而以西辽河流域的龙出现得最早,分布也最为集中,这里俨然成为一处独立的龙文化发育区,尤其引人关注。

2 查海龙的特征、源流分析

查海遗址出土的龙分为两类:石堆塑龙和“类龙纹”陶片。

查海遗址出土了两块“类龙纹”陶片:其一为蜷曲的尾部,其二为盘旋的躯干,二者都缺失了头部,共同特征是身体弯曲,压印有月牙状窝点,窝点排列有序状如鳞片,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形象都具备了中国龙形象的基本特征,遂称其为“类龙纹”。

石堆塑龙是查海遗址中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这条石龙由红褐色小石块堆砌而成,全长19.7米,最宽1.8~2米,龙头、颈、腹、尾部鲜明,略微弓起的身体下方局部也摆放着一些石块,酷似龙的四肢。这条龙位于聚落中心,下面是墓葬区,所处位置特殊,象征意味明显,被学界认定为已知中国最早的龙形象,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关于查海龙的研究由来已久,争论也颇多。查海龙形象的直接来源是什么,龙在当时的社会功能或者说其文化内涵是什么,查海龙与同一地域内龙迹的关系如何等,这些问题对于揭示中国龙文化的早期源流和深层次文化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1 关于查海龙形象的来源

查海石堆塑龙为小石块堆垒而成,轮廓清晰,主要特征是头略呈三角形、长吻、张口、身体修长、四肢粗短,其形象与鳄鱼较为相似。两块“类龙纹”陶片均缺失了“龙”的头部,从残留的躯干及尾部看也很像是鳄鱼或蜥蜴等爬行类动物。关于查海龙,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有过比较谨慎的论述,他认为“查海遗址所见龙形尚不够完整和准确,浮雕龙纹又见于房址内的陶器上,似与生活用具未完全分化出来有关,或不为‘类龙纹’”①。可见,由于“类龙纹”陶片上“龙”头的缺失,无法与石堆塑龙形成直观的对比和印证,“龙”的形象始终不够清晰和准确,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及考古新成果的佐证,学界已经认定查海龙,尤其是石堆塑龙确是中国最早的龙文化遗存。

龙是被人们艺术化的形象,但艺术终究要来源于生活,查海龙形象的直接来源是什么呢?前文提到,查海龙表现出与鳄鱼相似的身体特征,但查海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并没有鳄鱼。那么,查海龙形象是否是由外部传入的呢?很久以前鳄鱼已经生活在长江淮河流域,这里也发现了与鳄鱼相似的龙形象遗存,但其年代都较查海龙晚。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查海龙形象与鳄鱼无关,而且查海龙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化。那么,查海龙形象究竟是来源于哪一种或几种动物呢?借助对比研究更有利于厘清这个问题的真实面貌。距阜新市200余千米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处灰坑中出土了两条由野猪头骨、陶片、残石器、石块摆放而成的动物形象遗迹,一条呈“S”形,一条呈“C”形,其中那条“S”形龙身体修长,四肢粗短,与查海石堆塑龙相似度极高,这条龙被考古界认定为时代最早的豬首龙。可见,兴隆洼文化中猪首龙的形象已经较为明确,标准的形象是猪首、长身、四肢粗短,这个形象似乎是猪与某种爬行动物的结合,更像是一种艺术化的野猪形象。兴隆洼遗址与阜新查海遗址文化内涵十分相似,之前学术界就一直将这两种文化统称为“兴隆洼文化”。查海石堆塑龙头部略呈三角形、长吻、大口与野猪头部的特征十分吻合,基于此笔者认为,查海石堆塑龙同样是猪首龙无疑,逻辑上看,这应当也是最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2.2 查海龙的社会功能

查海人生活的时代生产力低下,他们通过狩猎、采集、捕鱼和原始的农业生产来维系生活。不稳定的生活来源与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让他们显得渺小而无助,他们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佑护自己,因而图腾崇拜产生了。简单地说,龙在查海社会中就是充当“崇拜物”的图腾。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是“原始人们为了促进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发展而创造的”②。大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萌芽,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宗教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图腾崇拜表面上看是对对象为动植物的自然崇拜,实质却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形式,同一图腾信仰往往意味着同源共祖。兴隆洼文化遗址以猪头骨、陶片、残石器、石块摆放的躯体,显然是精心为之,修长的身体与真实的野猪形象差异明显,这正是他们心中的猪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图腾崇拜特征。同样,查海石堆塑龙也是经过精心摆放,而且体量庞大,它的位置处于聚落中心墓葬区的上方,这显然在暗示查海人是把龙作为祖先灵魂的佑护者来看待的,其图腾的性质是十分明确的。显然,这时龙已经成为氏族的标志和象征,在查海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希望通过祭拜龙来实现远离自然灾害、衣食充足、世代繁衍的愿望。

2.3 查海龙与同地域内龙的内在联系

较兴隆洼文化稍晚的赵宝沟文化也出土了龙文化遗存,小山遗址中就出土了一件刻画了猪首蛇身图案的陶尊,猪首尖牙长吻,蛇身呈盘曲状,线条清晰准确。这个图案与猪首龙的形象很接近,同时这件陶尊上还绘有飞鹿、神鸟图案。一件陶器上装饰有如此多精美复杂的动物纹饰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他们考证这件陶尊是祭祀用具,这个猪首蛇身的灵物为猪首龙。红山文化时期是西辽河流域龙文化的繁荣期,很多遗址都发现了龙文化遗存。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龙形象遗物是玉雕龙,大体可分为“C”形玉龙、“丫”形玉龙和玉玦龙三种造型。这三种龙形象特征基本相同,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也是猪首蛇身的龙形象。这一形象与赵宝沟文化猪龙形象一脉相承,其继承关系一目了然。

当然,关于西辽河流域龙一直以来就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考证这里的龙不是猪龙,而是鳄龙、熊龙等。笔者认为,兴隆洼文化遗址、赵宝沟小山遗址出土的猪首龙形象是十分清晰明确的,而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玉龙吻部刻画的多道阴线与猪吻部皱褶特征完全契合,这些线索都足以证明包括查海龙在内的西辽河龙都是猪龙,而非其他。

值得注意的是,西辽河龙也有明显的不同点,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遗址出现的龙形象有粗短的四肢,而赵宝沟遗址、红山文化遗址中出现的龙则为蛇身。查海、兴隆洼文化只比赵宝沟文化稍早一些,但龙的形象差异如此明显,笔者认为,查海、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的龙并不同源,是两种不尽相同的龙,其文化内涵也有所差异。显然,查海、兴隆洼的龙更多地与对猪的崇拜有关,而赵宝沟文化的龙则含有蛇崇拜的意味。关于蛇崇拜,阜新学者李井岩做过专题探讨①,他认为查海遗址出土的蛇衔蛙浮雕已经具有了自然崇拜的意味。中華民族是崇蛇的民族,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氏也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蛇身的龙很常见,商周时期的龙形象就分有足和无足两种,无足龙显然就是蛇身龙形象,秦汉以后,龙才定格为我们熟悉的四足完备的形象,直到今天,人们还称蛇为“小龙”,这应该都是来自远古时代的龙、蛇崇拜遗俗。

3 查海龙与原始农业的关系

查海遗址在考古学上属于查海文化,也有人称其为“查海—兴隆洼文化”或“兴隆洼文化”,但兴隆洼文化并不能涵盖查海文化全部内容,它比兴隆洼文化内涵更丰富。兴隆洼文化的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了粟、黍的遗存,已经被认定为中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查海遗址有没有原始农业呢?拙作②专题论述过查海原始农业问题,查海遗址发掘报告③谨慎提到目前并没有证明查海遗址出现原始农业的直接证据。苏秉琦先生对于查海遗址的经济形态问题有过这样的论述:“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就是从原始渔猎经济向农牧经济的过渡,辽西地区在这个过渡中先走了一步。”④显然,苏先生是综合分析了查海遗址出土遗迹、遗物后才给出了这样一个合理的判断,是具有一些前瞻眼光的,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一致观点。

查海遗址是中华民族“祖龙”腾飞之地,同时也孕育了农业文明,那么查海龙与原始农业之间存在什么关联呢?

表面上看,查海龙与原始农业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龙出现的时间更早,这与查海人的狩猎生活和自然崇拜有关联。查海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来源全部依赖大自然,在这样的前提下,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念使天、地、树木、河流、闪电、雷鸣等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成为人类敬仰和崇拜的对象。野猪、鹿甚至蛇等动物都是查海人的食物,同时也受到崇拜。野猪美味并比较易于猎取、驯化和饲养,查海人就想象有一位神灵能够帮助他们猎取或繁殖更多的野猪,并塑造出野猪模样的偶像加以敬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这种神灵固化为猪首长身的形象,其社会功能也与单纯的自然崇拜物区别开来,成了氏族的图腾和佑护者。

美洲玛雅文化对研究图腾崇拜与原始农业的关系有借鉴价值。研究表明,玛雅文明出现农业以后,人们有了更多闲暇,玛雅社会的原生宗教(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变得日益成体系,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神职人员。

可以设想,原始农业的出现导致生产力的提升,查海先民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祭祀活动,形体巨大的石堆塑龙就是一个不容争辩的证据。在这样的条件下,龙崇拜更加深入人心,它的图腾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当然,查海人祭拜龙,自然也希望龙能保佑风调雨顺、谷物丰收。这时,自然崇拜、生殖崇拜也同样存在,查海陶罐上浮雕蟾蜍、蛇衔蛙图案就是一种具体的表现。仅以考古资料分析,这些原生宗教还不够发达,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形式,但图腾崇拜也就是龙崇拜的重要地位已经凸显出来了。

到了红山文化时期,龙崇拜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高高的祭坛上,充当天人沟通媒介的玉龙被埋入地下用以佑护祖先的灵魂和氏族的未来。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利用人们对龙的崇拜,自称“真龙天子”,代天巡狩,龙也自然成了皇权的象征。可以说,龙崇拜伴随着中国农业文明一路走来,人们求雨要献猪头祭拜,春天万物复苏“龙抬头”之际,人们要吃猪头肉,秋天作物丰收的时候,人们要舞龙来庆祝,这些都是沿袭了千百年的龙崇拜遗俗。

4 结语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渊源地,查海文化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龙在西辽河流域出现以后,与长江、黄河流域不同文化区进行交流互动,中华文明因此迸发出强大的活力,最终完成了从蒙昧到文明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过程中,原始农业的出现有力推动了龙文化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农业文明中渗透着龙文化遗俗的重要原因。

新时期,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深入挖掘中国龙文化丰富内涵,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让炎黄子孙凝心聚力,去完成一个伟大的“中国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0390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