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物数字互联发展下的文物价值阐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纪丽平

摘 要:文物资源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見证者与承载者,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物数字互联发展为文物价值深入挖掘阐释创造了良好条件,文物价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艺术、科学层面,通过与现代技术和新媒体融合创新,文物资源蕴含的智慧、意义与精神内涵得到更为深刻的阐释与传承,大众在收获多样化文博学习体验的同时,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也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大众的内心深处,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文章从文物价值的不同层面入手,分析文物数字互联发展给文物价值阐释和文化传承带来的新变化,并对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文物内涵挖掘与阐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文物价值;文化传承;文物数字互联

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文化事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文物资源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见证者与承载者,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意义与精神内涵,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挖掘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哲理智慧与时代精神,如何让陈列在博物馆中严肃庄重的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为引导社会价值、传承文明提供更多可行性措施,成为文博人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文物数字互联发展之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技术飞速发展,随着新媒体等网络平台迅速兴起,博物馆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科技的融入解锁了文物本体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为文物创造了另一个“数字化身份”,文物在虚拟空间的展示视角和内容层次获得极大丰富,文物价值也将突破传统认知中的历史、艺术、科学层面,实现更为深刻全面的阐释。担负传承中华文明重任的博物馆,在存续和展示文物资源的同时,更应该以挖掘阐释文物内涵价值为重点,寻找其与科技力量的契合点并融合创新,借助网络平台优势完善文物价值延伸,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1 实践探索

文物数字互联发展之下,文物资源借助科技与网络的翅膀大放异彩,以文物本体价值的重塑为起点,阐释并延伸出更为多元深刻的价值与意义。

1.1 丰富观展体验,重塑本体魅力

1.1.1 科技创新参观体验,多角度玩转博物馆

博物馆传统参观体验中,观众普遍通过观摩文物实体、浏览文字说明的方式了解文物信息,很多时候参观如走马观花,观众对文物的认知和记忆显得被动又肤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博物馆参观体验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严肃庄重的文物不再局限于实体展出的形式,融视听享受于一体的动态呈现方式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目光,如AR、VR技术还原工艺流程、复原文物面貌,超高清视频等数字化方式讲述文物历史故事、解读艺术科学价值。同时,博物馆也更加注重提升观众参观过程的自主性与交互性,比如增加手机扫码聆听喜爱文物的语音讲解、借助全息投影打造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等观展方式。像“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便是综合运用新兴技术展示文物风采,营造沉浸式互动体验的优秀示范之一,为大众开启令人叹服的文明探索之旅。一系列科技手段的融入,让文物以鲜活生动的形象在公众面前“活”起来,文物本体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艺术魅力与科学价值得到充分彰显,观众在多角度玩转博物馆的同时,实现对文物更为深刻全面的认知和记忆。

1.1.2 线上线下共享文物资源,打造云端看展新潮流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进步,让网络空间跃升为大众信息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其快捷多元的信息表达方式也为文博事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文博单位乘网络新媒体的东风积极展现自身的活力与创造力,通过打造数字展览、文物资源App、数字博物馆、构建网站、新媒体矩阵等文物展示渠道,多角度阐释文物价值与博物馆文化,让馆藏资源的展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不断延伸,文物价值以符合时代特征的多元化传播方式收获大众的关注与认同。特别是闭馆防疫时期,数字化的“云端”看展成为博物馆展览的一大亮点,像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汇集国内300多家博物馆的在线展览、数字展厅、精品文物数字化展示等优质资源,贴合实际,满足大众足不出户观展的需求。许多博物馆还将展览的图文、多媒体资源通过微信、微博、App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移动应用展示分享,如“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一系列精品在线资源共享项目深受大众的欢迎与喜爱。

1.2 深化文物内涵,探索情感价值

1.2.1 依托传统媒体深化文物内涵

文物见证历史,也承载先人的智慧与理念,随着认知的深入,文物资源蕴含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理念、价值观念、家国情怀、精神追求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近几年,文博产业积极与电视媒体、影视剧等传统媒体行业通力合作,借助荧屏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和共情化的展示效果讲述文物历史故事,将文物蕴含的智慧、意义与精神内涵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大众,为民众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带来积极的影响与启示。像《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和《衣尚中国》等人文综艺节目陆续推出,掀起一阵阵文博热。观众从中不但领略到文物凝结的高超技艺和灿烂文化,更能感知血脉相连的先辈们赋予文物的深层内涵与精神力量,激发源自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2.2 文化资源合作深化文物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大众提升道德修养、涵养智慧、坚毅品格提供了绵延深厚的精神滋养。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文博单位积极探索文物资源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合作,借助传统文化脉络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与传统节日、纪念日、民俗文化等互融互通,开展线上主题展览、国学讲座、公益课堂活动,促进大众对传统文化和文物内涵进行关注与吸收。比较有代表性的像国内多家博物馆联合“腾讯博物官”、中国文物报推出的“十二生肖”主题线上展览和生肖创意文物H5,以生肖文化串联起生肖文物,生动有趣地揭示生肖文物故事和文化寓意。又如故宫博物院成功实践的“金榜题名”传统文化主题互动展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彰显莘莘学子求学奋进、只争朝夕的精神追求。

1.3 融合大众需求,提升发展价值

1.3.1 科技文创助力博物馆产业链延伸

文物资源不仅为大众带来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同时其也可以真实地服务于大众生活,博物馆文创便是其中的先行者。文物数字互联发展下的文创产品从深藏于博物馆的文物宝藏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并依托数字化形式呈现,完美融合了文物特色与大众需求、匠心工艺与现代科技。国内各大博物馆在科技文创领域踊跃探索、精品频出,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每日故宫”数字日历App以每日甄选一款馆藏珍品为主题,融合日历、鉴赏、笔记及分享功能,集文化普及与休闲互动于一体。故宫博物院还推出针对儿童类的首款iPad应用“皇帝的一天”,运用游戏交互引导孩子们玩转宫廷,于潜移默化中传递历史文化知识。

1.3.2 跨界融合塑造博物馆新面孔

为构建新时期文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动力及保障,博物馆近几年更是在跨界融合上下足功夫、创新玩法,将文物资源融入创意设计、主题游戏、大众教育、文化旅游、新媒体互动等行业,呈现出趣味开放的百变面孔,推动文物经济与精神文化享受双丰收。像“发现‘中纹’之美—首届中华符號数字化创意设计大赛”,将故宫蕴含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演绎并应用于大众生活,诠释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王者荣耀携手敦煌研究院推出多款敦煌文化元素的游戏皮肤,迎合年轻人认知历史文化的需求喜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故宫博物院创新教育模式,借助直播方式将精品教育课程“故宫知识课堂”传递到大众面前,大大延伸了博物馆高品质教育服务辐射范围。文旅融合背景下,各地挖掘文博旅游资源优势,将博物馆打造为城市旅游新地标,在网络宣传下,“为一所馆赴一座城”成为更多人的旅行新选择。许多文博单位紧跟时代节奏,重塑自我,依托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移动端媒体沟通互动,收获大众的认可,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

1.4 凝聚社会力量,彰显时代价值

文物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岁月的珍贵遗迹,新时代下,文物因大众的不断认知、研究和互动被逐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下,文物与大众的关系越发紧密,与时代旋律更加贴合。文物数字互联发展激活了文物持久生命力,为文物价值扩展提供有力支撑,文博单位积极推进文物资源与科技创新成果融合发展,让历史悠久的文物资源与新时代下的大众生活紧密连接,吸引大众在见证文物“今生”历程的同时享受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比如故宫博物院综合运用文物资源与文博创意,打造“紫禁城上元之夜”夜场首秀,构建起新时期古老故宫与人们的共同记忆,实现故宫这座文物宝藏的创新展示和活化利用。又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文物系荆楚 祝福颂祖国”文物海报接力活动,依托文物资源传达时代气息、升华文物内涵。海报集荆楚馆藏和多馆文物精品于一体,不仅展示两地文物风采,更是凝聚抗疫正能量,传递中华民族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顽强意志,以及不畏艰难坚定必胜决心的集中体现。再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之际推出的“背后即是祖国,我们绝不后退”创意文物H5,结合文物与技术创新,展示珍贵史料,传颂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在科技创新阐释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2 未来发展思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最厚重持久的源动力,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历史文化的宝库,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更需主动适应文物数字互联发展下的文物价值阐释方式和创造方向,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平台优势,讲好文物故事、传递时代声音。

早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多部门推出“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进文物与数字融合共生,让古老的文物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持续推进文博行业文物数字互联发展,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多位代表都提出了相关提案,涵盖博物馆云展览、在线业务、文物数字化建设、文物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等,由此可见,推动文物数字互联发展、强化博物馆线上业务将是未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物数字互联的关注与发展对文物价值阐释和文化传承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文化发展繁荣之下,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期望获取更多深刻有趣的文博学习体验,因此博物馆在收获大众认可的同时,应该积极融入文物数字互联发展下的文物价值阐释与文化传承,主动探寻创新提升的新途径。在文物价值的挖掘认知过程中,文物资源自始至终是价值认知的源泉,而认知的方法与维度则取决于认知主体,即以文博单位为主体的专业人才为驱动,所以,博物馆须把握好文物资源、人才机构与发展理念等要素的关系,多措并举推进文物价值的深入挖掘阐释、活化与转化。

首先,发挥主体作用的文博单位要化大众外部期待为内驱动力,提升文博人自我能动性,从规划人才队伍培养、深化文博学习研究入手,积极探索其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发展,完善构建资源信息共享、人才交流互助的合作新模式,为文物价值的深入挖掘、阐释创造环境、打好基础。

其次,坚持以文物资源为支撑,以传统文化本质为核心,在对文物价值的传统研究上,从文物数字互联发展新视角、多元文化碰撞新领域中探索文物价值的深厚内涵,融合科技与新媒体力量创新文物价值展示渠道,延伸文物价值应用领域、范围,彰显文物的永恒魅力,助力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文博系统还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活跃思维、拓展思路,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物“活起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最后,更为全面地阐释文物价值内涵,更为生动深刻地传播文物价值内容,提供更为精准智能的数字互联服务,助力文物价值的活化、转化和文化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使大众在博物馆文化成果的持续滋养与熏陶中更好地认知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共同守护传承中华民族最丰厚持久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刘玉珠.服务大局开拓新局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J].人民论坛,2020(25):6-8.

[2]李美晨.文物精神价值挖掘与传承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6):55-57.

[3]梅海涛,段勇.质与量—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博物馆“云展览”观察[J].中国博物馆,2020(3):32-37.

[4]郑晓晶.博物馆文物的教育价值[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0):148-149.

[5]刘爱河,余建立.聚焦重点难点凝聚共识智慧—“中国观察:文物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文化遗产,2019(3):66-73.

[6]唐婷婷.“互联网+”视域下博物馆文化的融合传播策略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9.

[7]都江.基于交互关系的馆藏文物信息传播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0695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