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孟岳

摘 要:电视语言有纪实语言和文艺语言之分,电视纪录片采用的是纪实语言。电视纪实语言包括画面语言、有声语言、文字语言、音乐语言、音响语言、造型语言等。纪录片的纪实语言状态如何、效果如何,决定着一部纪录片的优劣成败。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不再是传统电视媒体独有的优势,如何让电视纪实语言更能反映真实、更好地表现主题、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简单探索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纪实语言;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8-0016-03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推进,电视行业如何创新发展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数据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途径不断增加,电视行业需要积极创新,实行重塑性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电视纪实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形态,作为一种传统媒体,电视纪实语言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文化、技术、受众等方面带来的冲击。

一、 我国电视纪实语言的发展阶段

(一) 起步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电视纪实作品少数同苏联合作完成,多数为新闻简报,此阶段的影片大部分是战争题材。1958年,我国独立制作的首部电视新闻片《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创刊》播出,随后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片出现,这些电视新闻片具有内容专一、深入社会生活的特点[1]。初期的电视纪实作品采用电影拍摄手法,难以具备现场声音同步录制的条件,遇到特殊情况或是重大事件才可采用特殊设备,因此电视画面声画分离,称不上真正的电视纪实语言。随后专题新闻报道出现,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是典型人物开展深入综合的报道,主要反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新成就、出现的新风尚,有著报道深入、时代感强的特点。电视新闻片与专题新闻报道的融合构建了电视纪实语言的雏形,其新闻属性越发明显。

(二)探索阶段

20世纪70年代,电视片开始涌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创办使得电视片的传播空间变得更为广泛。电视片有着较强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其诞生标志着电视屏幕上的电视纪实作品基本确立。随后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文化方面的交流,我国新闻媒体受到西方电视传播形式的影响,电视纪实语言也有所改进[2]。此时的电视纪实语言已经实现声画同步,并且记者开始出镜进行现场播报,有效增强了新闻的鲜活性、生动性。直至20世纪80年代之后,电视纪实语言迅速发展,新闻片、专题片与文艺片这三种节目形态共同存在,电视纪实语言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视台播出的大量纪录片,成为纪实语言的重要传播平台,电视纪实作品变得越发多样化、栏目化、系列化。

(三)变革阶段

从1989年1月9日起,一档专门用于播出电视纪实作品的周播栏目《地方台5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为电视纪实作品的播出提供了重要阵地,有效推动了电视纪实节目的发展。此时的电视纪实语言已经十分成熟,有着新闻型、散文型、政论型等多种风格,同时具有篇幅短小、系列成篇的特点[3]。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1996年1月1日起由录播改为直播,全面整合国际、国内新闻,有着极强的时效性,电视纪实语言也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4]。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受众的需求逐渐发生转变,电视台开始把收视率当作节目的主要评估标准,其价值评估体系发生改变。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电视纪实节目的播出时间被大幅压缩,各地电视纪实作品制作也有所削减。

二、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重要性

如今的电视媒体行业竞争激烈,经济效益成为电视节目市场价值的重要指标。电视纪实作品需要较高的制作费用与较长的制作周期。特别是前几年,各地电视节目综艺娱乐风盛行,相比之下电视纪实类节目的收视率远低于娱乐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收视率就是一个台、一个部门,直至具体一个创作者看得见的收益,是决定一档节目去留的硬杠杆。在越来越重视收视率的情况下,经济收益低的电视纪实类节目很容易被节目制作、播出单位边缘化,电视纪实作品只有积极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生存、发展。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视觉表达技术的发展,电视纪实语言可视化已经实现,追求升级转型的新闻媒体有效推动了电视纪实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变革。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许多电视纪实作品为知识性教育节目,同娱乐性节目相比具有较强的对象性,且受众需求也日渐多元化,电视纪实节目应当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增强节目多元化,尽可能满足受众需求[5]。了解与满足受众需求是电视媒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电视纪实节目制作过程中应把受众需求作为出发点,构建相关工作体系,创新节目形式内容,增强电视纪实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等,积极提高电视纪实节目的综合竞争力。电视纪实节目还应转变向受众进行传播的方式,为受众提供发声平台。创新电视纪实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能更大程度展示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想要创新电视纪实工作,就必须重视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

三、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电视纪实语言的技术手段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拍摄和传播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已广泛运用更为先进、更加成熟的技术手段,以寻求新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前期拍摄技术与后期制作技术,两种技术进行配合,加工制作电视纪实作品[6,7]。前期拍摄技术正在积极创新,制作团队通过新型设备拍摄纪实内容,如电视纪实作品拍摄中普遍运用航拍技术、水下拍摄技术等。另一个特点是,电视纪实作品的创作设备越来越平民化,性价比不断提升,专用设备与民用设备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保障拍摄质量的同时让拍摄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这给专业从事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人员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也促使纪实作品创作者在新技术运用上不断摸索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后期制作方面,数字化编辑系统能够直接从硬盘中存取素材并可以精准地进行内容编辑与位置移动,为创作纪实作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所以只有充分运用、用活新的技术手段,才能够有效丰富电视纪实作品的纪实语言。

(二) 创新用人机制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者,必须有足够的能力、素质才能有效推动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因此应当重视创新用人机制,培养好电视纪实行业的后备人才。各高校在开展电视纪实行业人才教育时,要努力探索新型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走入基层开展创作实践。电视纪实作品的重点在于表现创作者的思想,因此创作者要具有一定的观察思考能力、影像语言表现能力、现场反应能力和静得下来的耐力等。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纪实行业人才,仅学习拍摄手段与叙事手法是不够的,电视纪实创作考验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文字功底、影响思维、人文修养等综合素质。当前,一些电视台正在调整用人机制,有效推动了电视节目形态的模式创新[8]。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可有效提升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同时也能提高电视栏目的运行水平,有利于電视纪实语言的创新。

(三) 创新声音要素及画面要素

在电视纪实语言中,声音和画面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二者分别作用于听觉系统与视觉系统,有着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将其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更为优秀的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电视纪实作品时,表达电视纪实语言需要重视声音的记录,应当重视强化同期语言与解说词应用,通过记录现场的声音与有感染力的解说词让受众产生相应的心理情绪。同时还要注重音乐形象,让声音表达变得更为动听,推动人类情感表达与情感交流,有效提升电视纪实语言的表现力与说服力。在电视纪实语言中,音响是指人的语言和音乐之外的其它声响,同电视画面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内容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作者应重视音响风格化与音质优化,音响能够对电视纪实作品进行补充说明,还能有效渲染氛围,良好的音响效果能够赋予画面立体美。在创新画面要素时,创作者可尝试创新构图语言以突出主题,通过画面主体充分展现创作的思想表达。还可创新光效语言,强化艺术表达效果,通过运用两极镜头带给受众真实感。

(四)创新叙事理念

在电视纪实作品的创作与表达过程中,叙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应当彰显时代的主流价值。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思维愈发多元化,社会主流价值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流行文化使得一些人将公共事务娱乐化、主流价值观模糊化。电视纪实语言应朝着确立主流价值观的方向转变,向受众传递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受众培养美好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电视纪实语言还能展示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其内容表达要做到直观真实,其呈现出的故事内容要尽可能做到公正客观。不同的叙事角度蕴藏着不同的情感思想,创作者要重视创新叙事策略,积极创新叙事理念,科学应用叙事策略,寻求更大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以取得更为良好的节目播出效果。

四、 结 语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技术与观念都发生了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媒介环境。传统媒体既面临着困境,又迎来了发展机遇,电视媒体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受众已不仅追求单一的信息传递,传统媒体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创新,抛弃陈旧的思想与模式,追求高品质的内容。电视纪实作品是记录、再现真实事件与真实人物,优秀的电视纪实作品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与史学价值。随着各类电视节目的形成与发展,电视纪实节目的地位受到多方挑战,如今的电视纪实节目需要既保持社会性、新闻性,同时又增加趣味性、故事性,构成具有冲击力的电视纪实语言。电视纪实语言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冷静、谨慎地正视自己的不足与优势,积极创新,勇于变革。

参考文献:

[1]付智广.电视广告配音语言样态的创新与发展——以常州广播电视台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4):96-97+124.

[2]王彪.媒体融合背景下西藏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发展对策[J].西藏研究,2020(5):117-124.

[3]刘琦.浅析主持人语言艺术与综合素养——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14):154-155.

[4]金显如.刍议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路径[J].传播力研究,2020,4(9):101+103.

[5]齐建东.新媒体语境下文学传播的创新与嬗变——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朗读者》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2020(2):55-57.

[6]何楚涵.融媒体视域中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创新探究[J].传媒论坛,2019,2(24):29-30.

[7]王倩倩.电视新闻播音的创新性发展探析——以《新闻联播》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17):121-122.

[8]崔晓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路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14):143-144.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1-03-25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电视视域下山西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2019W223)。

作者简介:孟岳,男,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副编审,主要从事媒体融合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1420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