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遗址类博物馆与当地乡村的融合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鑫 石牧阳

摘 要:遗址类博物馆大都处于偏远的城郊乡村,作为“高大上”的“外来户”与当地居民必然存在一些格格不入。博物馆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当地乡村的支持,当地也需要博物馆吹开文化新风,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双方理应携手努力、实现互利互惠。文章立足于偏远地区的遗址类博物馆,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结合全国其他遗址类博物馆实际案例,针对遗址类博物馆日常运营提出相应对策,为“博物馆下乡”及下一步“文化扶贫”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遗址类博物馆;乡村融合;博物馆下乡;文化扶贫

0 前言

据2020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9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备案的博物馆共有5535家。随着文化遺产保护宣传意识日渐增强,依托于遗址营建了数量众多的遗址类博物馆,但大多数遗址博物馆位于城市的边缘或者乡村,不同于综合类博物馆可以选择在市中心修建。遗址类博物馆为集中展现遗址与遗物,一般就地选址修建在遗址区附近,这也导致大量的遗址博物馆偏离人口密集的市区。如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批遗址类博物馆,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距离西安市中心大约50千米,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与半坡博物馆位于城郊,距离西安市中心大约20千米。此外,其他有名的遗址类博物馆,如良渚博物院距离杭州市中心大约30千米,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距离成都市区大约60千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距离南昌市中心约50千米。与西安情况相似,洛阳同样是遗址类博物馆较多的城市,在洛阳建成并对外开放的知名遗址类博物馆主要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等。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均位于洛阳市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位于城北郊区,距离洛阳市中心大约15千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洛阳与偃师中间的乡村,距离洛阳市中心大约30千米。由此可见,除少数幸运的遗址类博物馆位于市区,大多数博物馆都处在城郊或乡村的荒郊野岭上。地理位置的劣势与当地环境的格格不入也为博物馆后续经营带来一系列问题。

1 遗址类博物馆与当地乡村融合存在的问题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翟镇镇,周围有二里头、四角楼、圪垱头、北许四个村落,自2019年10月对外开放。运营一年多以来,博物馆在与周边乡村相处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为了了解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事业的文化宣传和社会服务状况,特别是偃师当地居民及附近村民对博物馆的印象,2020年7—10月,笔者通过观众留言本调查、网站调查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询问观众对博物馆的意见看法,主要了解观众参观行为与心理变化,以及观众对展览、讲解、内容、陈列、辅助设施等方面的反馈,获取了不少社会大众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认识、看法和建议等重要信息。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84份。下面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结合调查数据,阐述遗址类博物馆在与当地乡村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参观礼仪问题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筑外观恢宏大气,但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耕田及分散各地的村落,周围群众甚至有人从未进过博物馆,新建成的博物馆成了附近村民休闲娱乐向往的新地标,当地村民也构成了博物馆参观的主要观众群体。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期,帮助1亿人口脱离贫困,中国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但精神文化生活处于长期贫瘠的状态,特别表现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素质方面仍需改善。如很多村民把博物馆当成集市,大人穿着睡衣,孩子骑着滑板车、带着棉花糖来逛博物馆。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当天接待的4万名游客当中,甚至发生了两起女士抱狗进馆的事件。在随后的运营过程中,自带白酒和罐头来博物馆“野餐”的,喝酒参观的,展厅争吵的,随意触摸夯土墙的,各类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博物馆开馆后已累计接待研学团体2万余人,当地一些研学学生经常200~300人一起进入展厅,不仅造成展厅拥堵,学生还在文明礼貌表现方面也令人不甚满意,触摸沙盘、在墙上乱写乱画、展厅内奔跑喧闹的情况时有发生,素质教育方面仍有待加强。在问卷调查“博物馆不足的地方”时,22.5%的观众选择了“参观环境嘈杂,周围游客素质差”的选项。

博物馆外部同样存在此类问题。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自开放以来,累计接待量达到110万人次,直接带动了当地地摊经济兴起,晚上博物馆广场前俨然已成为附近村镇的夜市区,各类小摊贩络绎不绝。博物馆本该是优雅安静的参观场所,因小商小贩的呼喊叫卖显得十分嘈杂,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也难以保障,虽然为当地村民实现了创收,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2 信息沟通不畅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地属偃师,距离偃师市中心12千米,距洛阳市中心30千米,周围分布着相当多的村镇。从地理位置看,在博物馆公共资源利用方面应是偃师当地居民更具有地缘优势。在针对观众“通过何种渠道知道博物馆的”的调查中显示,39.2%的观众选择了“网络新闻、微博、微信公众号”,10.8%的观众选择了“电视新闻”和“城市宣传海报”,虽然网络宣传力量异军突起,但仍然有50%的观众选择了“周边亲戚朋友”及“书本”,可见口口相传仍然是普通群众接触信息的重要方式,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尚未完全普及的乡村,遗址类博物馆的信息发布不能仅限于互联网。2020年元旦,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办“豫见夏埙—二里头新年古埙音乐会”,为惠及更多民众,免费向社会公众发放音乐会门票,公众只需提前在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文物局官网预约即可。但从公众预约情况看,基本以洛阳市区居民为主,偃师当地居民没有参与预约的,在活动当天很多当地居民才知道消息,十分想参与但因为预约已满只得遗憾离开。可见偃师当地虽具有地缘优势,但因各类互联网软件应用能力弱,在接收各类社会消息方面远不如城市居民,从而导致在博物馆免费的社教资源利用方面缺乏主动性。

1.3 宣讲力度有待加强

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在博物馆成立之前,虽然也进行了公共考古知识宣传,但收效甚微,普通群众大部分对二里头这个地方一无所知,更别说知道它是夏代中晚期都城了。在观众问卷调查“来之前对二里头有了解吗?”一项中,“完全没听过”“听说过,但不知道是夏代都城”“之前不了解,临时搜索一下”的观众占比51.2%,只有6.5%的观众认为自己是“历史爱好者,深入了解过”。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成立之后,就承担起了宣传教育职能,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夏文化,成果也十分显著。在观众问卷调查“来之后对二里头有了解吗?”一项中,73.8%的观众认为自己“扩展了知识,对二里头有了新认识”。总体效果较好,但宣讲力度及细节侧重方面仍有待加强。

首先,博物馆讲解以收费形式为主,一层三展厅收费100元,两层五展厅收费200元,观众普遍反映收费较高,一般愿意消费听讲解的也是以外地旅游游客、团体接待为主,散客一般不愿意花钱听讲解,更别论偃师当地的村民只是进来闲逛一圈,很难学习到知识。讲解人员不足,即使观众愿意花钱听讲解,有时也供不应求,难以完全满足观众听讲解的愿望。

其次,二里头属于考古专题的遗址类博物馆,博物馆展板上涉及大量考古专业知识,适合有相关基础的研究者观看,一般群众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很难看懂。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名词对行业内的人来说很清晰明确,但普通观众难以理解各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及相应关系。展板空间有限也无法对专有名词一一解释注明,导致大多数游客只是走马观花,所以仍有26.2%的观众认为自己“没收获,走马观花看完”“只记住几件镇馆之宝”“努力学习了,但展板内容较难,了解得不多”。

最后,虽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长达60年,附近村民文物保护意识仍然不强。笔者在走访调查附近村民时发现,他们大多数只知道这附近在进行考古发掘,但对遗址的性质和重要性是全然不知的。这个问题在青少年中同样存在,笔者在去附近乡村学校进行“以夏之名,薪火相传—二里头文化宣讲”时发现,学校的公共区域设有二里头文物的简介,但是学校的学生对二里头遗址和文物依然不清楚。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二里头附近村民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甚至在田间劳作时无意中反而成为文物的破坏者,违法不自知。文物保护并非只是几个文物工作者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应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只有附近村民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做到自己不破坏文物,积极参与打击倒卖文物活动,才能上下一心,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由此来看,博物馆在当地的宣教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2 遗址类博物馆融合当地发展的对策

2.1 倡导文明参观

生活富裕之后,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要富裕起来,博物馆正是培养公民优良行为素质的社会大学校。对于观众携带一些影响参观环境的物品,博物馆会及时安排寄存。对于着装不适的观众,工作人员会耐心规劝他们更换后入场。在面对观众的问询时,要耐心热情,与沟通困难的游客交流时,要做到有礼有节,切记不能和观众发生正面冲突,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良好的行为举止,引导观众文明参观。研学团队入场前,馆方会要求学生们朗读“文明参观守则”,要求学生分批次进入不同展厅学习,避免造成展厅拥挤,可以在博物馆外的空阔场地上进行游戏活动,避免在公共区域内跑跳喧哗,冲撞其他观众,并及时和带队老师沟通,约束好孩子们的行为。

在整治外部环境方面,博物馆积极与当地警务人员配合,竭尽全力保护周围环境与群众财产生命安全。比如11月时,二里头周围芒草茂密,成为洛阳市新的网红景点打卡地,来此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钻进芒草丛,极易引发火灾,馆方秉着为游客生命安全负责任的态度,及时修剪清理了芒草丛。通过各方密切配合,各类车辆乱停乱放、夜间集市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2.2 保障信息对称

除了紧跟时代采用互联网宣传方式外,博物馆应和当地各村委会、学校等团体保持长效联系。在推出一些面向公众的社教活动时可以通知当地村委,招募活动人员方面适当向当地倾斜。日本博物馆至今仍采用原始的海报宣传方式,如京都伝统产业ふれあい馆的西阵织展海报就张贴在15千米外人流密集的超市旁,这种原始的宣传方法在互联网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遗址类博物馆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在当地乡村、学校公告栏里张贴海报,做到精准定点投放,弥补乡村居民不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取消息的弊端。随着偃师当地人民享受公共资源的意识逐渐提高,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新推出的“国庆·中秋儿童博物馆”活动中,偃师当地孩子报名比例上升到了25%,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乡村儿童和城市儿童一样,得到平等享受博物馆资源的权利。

2.3 加強宣讲力度

在讲解方面,博物馆以讲解员讲解为主,内容适当通俗便于理解,加强与公众互动交流;以免费志愿者讲解为辅,增加志愿者讲解场次;以电子导览器、微信扫码讲解为有效补充,电子讲解有部分免费内容,供观众有总括性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后可以继续开放二里头纪录短片播放,以更直接方式让观众有清晰全面的认识。

举办、承办一些接地气的社会活动、社教活动与展览。比如三轮车生产是偃师市重要的产业之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积极承办偃师第八届中国三轮车新能源车行业发展高峰论坛,承办了“群雄逐鹿·问鼎中原自行车赛洛阳偃师站”等偃师当地活动。除了针对儿童的社教活动,还应该举办面向社会的社教活动,如举办夏埙音乐会、开放专家学者讲座,有部分偃师居民希望博物馆举办“擂鼓”“舞狮子”等偃师当地特色民俗活动。在“未来期待的活动与展览?”选项中,19.5%的观众选择“洛阳历史考古展”,18.5%的观众选择“开设儿童教育体验活动”,15.3%的观众选择“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展”,13.8%的观众选择“书画美术艺术展览”。未来博物馆可以根据观众喜好调整展览内容,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展览。良渚博物院曾举办过当地康家人三代守护良渚遗址的特展,陈展手段新颖,内容接地气,既可以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又能激发当地人自发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具有相当好的示范作用。

2.4 博物馆下乡

截至2020年年底,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扶贫先扶志,在实现经济脱贫后,文化扶贫也要紧随其后。读书求学依然是大多数农村中下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最有效方式,但如今相当多的文化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生在拓展知识深度和宽度方面天生存在劣势,必然会在残酷的学业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长期来看是缩小了中下家庭的上升渠道,进一步加强了阶级固化,不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与发展。

博物馆作为公益文化单位,应积极承担起社会教育、文化普及的使命。博物馆除了要引进来,更要积极走出去,倡导“博物馆下乡”活动,主动到乡村学校、村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一堂简单的文物填色、一次仿制文物触摸都会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文化新世界的大门。特别是背靠乡村的遗址类博物馆,地缘劣势转化为地缘优势,扎实做好乡村文化普及与文化扶贫工作,利用农闲时间为留守老人宣传文化保护知识、讲解盗墓危害,为留守儿童带来研学公益课程及图书捐赠活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以夏之名,薪火相传”活动就是致力于深入偃师当地乡村学校,通过“二里头贵族小夏的一天”、文物填色等低成本公益课程为留守儿童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针对偃师居民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博物馆人员去偃师乡镇以及学校宣讲,您想了解哪类知识?”,21.9%的观众选择“二里头文化”,20%的观众选择“二里头考古背后的故事”,17.7%的观众选择“偃师历史故事”,可见偃师居民对二里头文化和家乡历史还是有较大的兴趣和感情的。博物馆走进乡村学校,使缺乏研学经费的孩子可以同样享受博物馆资源,拓展书本知识,特别是培养偃师当地孩子了解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增强家乡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博物馆可以针对附近村民开展文物保护宣讲,讲解盗墓危害,提高群众保护文物意识。

3 结语

在建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及遗址公园之初,征收了当地村民大部分土地,拆迁了不少村民的房屋,偃师当地村民为博物馆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不少村民们仍把博物馆、遗址公园当成自己的家,所以更应该调动、发挥好当地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保护好、宣传好二里头文化,这个全中国人都应为之骄傲自豪的人类文明精神财富。

近年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博物馆也被誉为面向未来的大学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博物馆下乡与文化扶贫”,為乡村吹开文明新风也是时代赋予博物馆人的历史使命,博物馆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小众文化,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秉承着“根植乡村,反哺育人”的理念,遗址类博物馆如何融合当地发展,贴近人民群众生活,为本地乡民带来更切实际的文化体验,是每个博物馆人都应思考的问题,也是遗址类博物馆更好发挥教育职能、在当地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晓娟.浅论流动博物馆送文化下乡的必要性—以昭通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9):136-137.

[2]周琰.“博物馆下乡”路径研究[J].中国旅游评论,2020(3):131-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1606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