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周时期秦与西戎政治关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孔凡彬

摘 要:在秦人早期的发展历史中,西戎部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秦国统治者的方针政策,从犬戎灭掉秦人犬丘大骆之族起,直至秦襄公立国时止,秦人早期发展史就是与戎人的战争史,在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的基础上,从秦人族源问题出发,探讨西周时期秦人与西戎部族间的政治关系,兼论先秦时期西戎的定义,论证周平王东迁洛邑非为避秦人,实为避西戎部族。

关键词:西戎部族;秦人;周王室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崛起的过程与西方戎人部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秦人在商代即为商王守卫西垂,西周初期受到打压,西周后期又因与西戎交恶而地位凸显,被周王室扶持,逐渐壮大成为诸侯国。秦人的早期生存发展受制于秦戎关系的变动,在弱小时以和为主,与周边势力联姻,强大起来则用战争手段驱逐、征服戎人,筚路蓝缕,为建立秦帝国奠定了基础。在两周之际华夷冲突的背景下,秦族与西戎部族的关系也是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交往的一个缩影。

1 秦人族源探究

明晰秦人的起源问题对于研究秦人与西戎关系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学者们对于秦人族源的争论纷起,主要形成两种观点:其一为“西来”说,即秦的先祖起于戎狄,是生活在西北广阔地区的戎族一支;其二为“东来说”,即秦人出自东夷,经过长期流动迁移至陇右的天水等地。随着近年新资料的增加,也为秦人的“东来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赵化成先生将属于早期秦文化的甘谷毛家坪遗址、西山遗址、大堡子山遗址和李崖遗址与属于戎狄文化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进行对比,发现秦人墓葬有显著的商式风格,比如方唇分裆鬲的随葬、腰坑殉狗的葬俗,说明早期秦文化并不是在当地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①清华简《系年》中“武王陟,商邑兴反……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是作周卫”②,其就明确指出秦人始自东方,由周人将其迁居至邾吾。

秦人迁徙到陇右地区后,在与西戎部族的长期交往中不断受其影响,秦人文化沾染上了西戎的特征,在服饰、语言、葬制、葬俗等方面深受戎人影响。春秋以降,周边民族内迁,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矛盾激烈,“华夷之辩”兴起,各国排斥不同于自身文化的部族,这也是华夏诸国对秦国“夷狄视之”的重要原因。③

对西戎的定义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中“东方曰夷,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上古时期中原人民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认识较少,夷戎蛮狄族属于东、西、南、北四方位的结合,在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春秋以前,蛮夷戎狄诸多少数民族与华夏族错综杂处,并无与四方结合的地理基础,蛮夷戎狄是华夏族对周边敌对势力的统称,由班簋(《集成》04341,西周早期)中“东国戎”、方鼎(《集成》02824,西周中期)中的“戎”,可见春秋以前,不独西方有戎,称戎之族群遍布各地。蛮夷戎狄的概念随民族间的关系变动而发生变化,如商人以东方的薄姑为同盟国,而周人则以薄姑为东夷。

2 西周时期秦族与戎族关系

秦人在商人的统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深得商王的信任。周武王灭商后,秦人受到周人的排斥,不复原先的政治地位,又长期处于西陲之地,与戎人杂居,文明发展缓慢。穆王以后秦人地位有所提高,但在西周中后期仍有西周奴隶主役使秦人的记载,由询簋(《集成》04321,西周晚期)中所载的“秦人”、师酉簋(《集成》04288,西周中期)中记载的“秦夷”可见。

西戎的活动范围是动态变化的,武王伐商时,与羌、髳会师于牧野,部分西戎部族在伐殷战争中变为周人的同盟。在西周初期,戎狄对周王臣服纳贡,双方处于和平状态,此时文献中并未出现周人对西北用兵的记载,秦人依附于周人,与戎人并未兵戎相见。西周中后期西戎部族强盛起来,屡屡侵扰周人西部。孝王秦非子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遂对秦人赐姓、赐土,进而成为周的附庸部落,作为周国西垂屏障。周厉王时期,西戎反叛周王室,灭掉秦人的一支—犬丘大骆之族,这是秦与西戎的首次对抗,由此秦人与戎人结下世仇。

秦人实力弱小,在与西戎的战争中长期处于劣势,故秦人寻求强援来对抗西戎。一方面与申侯联姻,《史记·秦本纪》:“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保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申侯所言实不足信,秦族飞廉、恶来为商王重臣,其祖先又怎能侍奉周王,为周国保西垂?考察当时的政治环境,申侯对孝王的说法实为避讳,秦人当时敌对的势力实际上是周人。另一方面秦人为周王驱使而获得支持,西周后期戎狄为祸关中日深,宣王初登王位时要稳定关中地区,有用兵于西北的需要,秦人拥有一定的实力,且与西戎部族有灭族之仇,遂得到周王扶持,成为对西戎诸族作战的先锋。周宣王任用秦仲担任大夫的行为,虽并未提供直接的物资援助,但在政治上秦人由小团体的恩怨上升为国家行为,获得主动态势。①秦仲对西戎的战争非常艰苦,经历数年未能取得胜利,本人也在对戎作战中战死。随后宣王给秦人军事援助,借秦仲五子七千人。这是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周王的军队以殷八师和西六师为主,总兵力也不过数万人,可见周宣王对此次伐戎极为重视。秦人在周王室的支持下大破西戎,此事在不其簋(《集成》04329,西周晚期)中可得印证:

唯九月初吉戊申,白氏曰:“不,驭方猃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擒。余命汝御追于,汝以我车伐猃狁于高陶,汝多折首执讯。戎大同从追汝,汝及戎大敦,汝休,弗以我车陷于艰,女汝多擒,折首执讯。”白氏曰:“不汝小子,汝肇诲于戎工,锡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伯、孟姬尊簋,用丐多福,眉寿无疆,永纯灵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不其簋记载的是周宣王时期讨伐猃狁之事,这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周王任命伯氏和不其討伐猃狁,追击猃狁至于“西”地,伯氏回去向周王奉献俘虏,命令不其继续追击。不其率领兵车至“”地,有所斩获,伯氏对不其进行赏赐。李学勤先生认为西戎和猃狁是同地区民族不同的称呼,西俞就是陇西郡的西县,即古之西垂,不其很可能为文献中的秦庄公。②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也有所记载,即秦庄公名其。在这次战役中秦人夺回犬丘之地,秦庄公被任命为西垂大夫。

尽管秦人在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并未将戎人从宗周地区驱逐,仍与众多西戎部族接壤,如陆浑戎、姜氏戎等,这严重影响了秦人的生存空间,故秦人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寻求外援。《史记·秦本纪》云:“襄公元年,以女弟缪赢为丰王妻。”丰王为何人,众说纷纭。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称王者多为周天子,但也有一部分非周天子称王的青铜器,除周天子称王外,称王者还有吕王、夨王、丰王,这些国家虽然其地望有争议,但都位于偏远地带,明显不是周王室所分封的姬姓诸侯国。③

在西周严密的宗法制度下,姬姓诸侯国是无法做出“称王”如此僭越之举的,唯有在周王室难以控制的地区,才会出现称王的现象。西北戎狄常有称王者,《后汉书·西羌传》李贤注引《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史记·秦本纪》中“与亳战,亳王奔戎”“伐义渠,虏其王”等。自商代至战国时期,皆可见到戎人称王的现象,“王”应是西北戎狄部族首领的普遍称呼。秦襄公妹妹所嫁的丰王应为西戎一支部族的首领,酆地在今西安市鄠邑区北,其位置靠近秦人所居区域,能为秦人提供更多的助力。秦人重要的军事首领世父于襄公二年为戎人所掳,一年后被放归,在当时秦、戎的紧张关系是难以想象的,此次放归有可能得到了丰王的帮助。秦人与西戎部族关系复杂,既有对抗又有短暂的联合,秦襄公嫁妹不论是自愿还是强迫,都可看出秦人通过与部分戎族联姻,以此减少来自西北戎族的军事压力。周人贵族与戎人上层进行联姻时有发生,如周幽王娶申侯女为后,周襄王以翟国之女为后,都起到过稳定戎人、争取军事支持的作用。

西周后期,以周王为中心的政治体系难以维持,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周宣王在与西北姜氏之戎的战争中丧失了殷八师,拱卫周王室的力量大为削弱。周幽王即位后,宗周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对周王的统治产生忧虑。《左传·昭公四年》云:“周幽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诸侯汰也,诸侯所由弃命也。”周幽王丧失了诸侯和戎狄亲附者的支持,而后废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嫡,这更是引起了宜臼母家申侯的不满。申侯引西戎、犬戎伐周,在骊山杀死周幽王和伯服,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将岐丰之地赐予秦襄公,迁都雒邑。《史记·秦本纪》记载: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犬戎之乱后,中原地区形成了以太子宜臼为核心以及以幽王弟余臣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集团。太子宜臼得到晋文侯、郑武公等畿外诸侯的支持;幽王弟余臣以虢公瀚为辅,得到畿内诸侯的支持。平王战胜携王后东迁洛邑,一方面是因岐丰之地连年遭遇自然灾害,而洛邑自然条件好;另一方面是为躲避犬戎等西戎部族。周平王能够重新取得继承权,很大程度上在于申侯及犬戎的帮助,然而犬戎攻周,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奪岐丰之地的财富,推翻周幽王统治并不是主要目的。申侯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在引犬戎入境后便无力调动犬戎。周平王夺取王位依靠畿外诸侯的力量,同时申国的国力在犬戎之乱中似遭到很大的削弱,春秋战国时期再难见到有关申国的记载。犬戎达成“略周赂”的目的后,与申侯、平王脆弱的同盟关系即告破裂,对周王室造成严重威胁,平王东迁是躲避犬戎威胁不得已的手段。另外,平王东迁还受到畿外诸侯的影响。平王之舅申侯攻杀幽王,平王背负“弑父”的恶名下仍能成为周王,在宗法制严密的周代是难以想象的,这也离不开强大畿外诸侯的支持。平王在诸侯的要求下东迁至更近的洛邑,能够更有效地得到姬姓诸侯的保护,诸侯们也能以“拥立”之功争夺周王室的财产。

秦人在犬戎之乱中“战甚力”,周平王感谢秦人的帮助,故在名义上赐予秦襄公岐以西之地。面临强大畿外诸侯的挑战,这时期周王室没有能力,也无心处理宗周地区的乱局,以至于周平王死后,还需要周桓王向鲁国求赙方能下葬,周王又怎能挑动秦戎之间的争斗?虽然未能直接获得土地,但秦襄公得到了周王背书,秦摆脱了附庸的身份,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得以与其他诸侯国通使聘享之礼。岐丰之地也出现一段权力的真空期,秦政权陷入戎人的茫茫大海之中,秦继续向陕西挺进,倒不如是从险境中撤离。①秦人在长期对戎作战中积累一定的军事力量,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还是保卫自身安全,都需要解决戎人的军事威胁,由此秦国开始对西戎发动连年的战争。

3 小结

“蛮夷戎狄”这一概念在西周时期还未形成,这种称呼是中原大国对敌对国家的蔑称,犬戎之乱后少数民族深入中原腹地,同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华夷之辩”兴起。至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与东西南北的区位概念结合,形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正式称呼。

秦族在漫长的时期中由东夷地区迁徙到西部边陲,其本身并非西戎部族的一支,而是华夏族的成员,在长期与西戎各部族杂居中,其文化上深受西戎文化的影响,故在墓葬里呈现出商周文化与西戎文化交织的现象。犬戎之乱中秦人立下功绩时,时值周王室颠沛流离,别无实物赏赐,故周平王在名义上将岐以西的土地划归秦人,也并未想到以后秦人能击败灭亡西周的戎人,占据此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1607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