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化课程理念下的 幼儿户外自然课堂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房丽娜

【摘 要】大自然孕育世界万物,于幼儿而言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大自然,有益于幼儿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打下基础。笔者基于生活化课程的理念,提出以大自然为活动场所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同时,提出在户外自然课堂实施中应注意结合园本课程,做好长期规划,做好安全防护,确定活动内容,提前准备材料,做好观察记录,以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 自然课堂 实施路径

当前,“森林幼儿园”正风靡丹麦、德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倡导儿童在大自然学习、探究,从而获得真实的生活经验[1]。很多幼儿园结合园本课程或主题活动需要不定期组织春游、参观、社会实践等外出活动,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缺乏长远的计划性、目标性和系统性。如何正确看待户外自然课堂的教育价值,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成为当前幼教工作者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生活化课程理念下的幼儿户外自然课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的“活教育”思想主张儿童与大自然、大社会充分接触,从而获得直接的知识、真实的体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主张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生活化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重视自然对儿童的积极影响”,鼓励“运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认为生活化课程的核心是将教育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主张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获得学习与发展,为未来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2]。打破“幼儿园的围墙”,将教育的脚步延伸到大自然,让儿童在大自然中释放灵性,发现自己的世界,与他人、与环境产生连接,将更有利于儿童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二、幼儿户外自然课堂的实施路径

1. 以大自然为健身房,发展幼儿动作协调能力

健康的机体是生命质量的基石,强健的体魄、愉悦的身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对幼儿的体态、情绪适应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力量与耐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建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与幼儿园相比,大自然开放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释放情绪和心理压力。幼儿园教师可充分挖掘地域特征,将周边的公园、山丘、土坡等作为幼儿天然的运动场,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能活动[3]。

(1)徒步活动

根据《指南》对幼儿力量和耐力的要求,3~4岁、4~5岁、5~6岁的末期应分别能连续行走1千米、1.5千米、1.5千米以上(途中可适当停歇)。教师可针对周边公园的地形特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行走路线,预估行走的路程,以达到让幼儿进行体能锻炼的效果。在活动强度上,宜循序渐进,路程从短到长,从平路、陡坡到崎岖的山路,从徒手行走到负重行走(如背上小书包)。

(2)体能锻炼

教师可利用田埂、小道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在广阔的草地或平地上,进行走、跑、钻、爬、跳、投等体能锻炼[4]。例如,教师开展“电人”“泡泡糖”“捕鱼”“老鹰捉小鸡”等徒手游戏,或就地取材,将大自然中的落叶、枯枝、石头等变成运动“器材”。

2. 以大自然为广播台,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在大自然中开展有助于幼儿拓展生活经验的活动。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中,幼儿最容易打开“话匣子”。沿途的风景、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飞机划过的痕迹、鸟儿的鸣叫、树上乱窜的小松鼠……都有可能一触即发成为幼儿谈论的话题。教师要巧妙捕捉教育契机,积极回应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支持幼儿与同伴和他人交流,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在一次参观农庄时,幼儿非常期望看到孔雀开屏,但是等了很久孔雀一直没有开屏。“孔雀,你真美。”“孔雀,你再不开屏我就要生气了。”他们用尽各种方法都不奏效。“孔雀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开屏?”教师随即带领幼儿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

3. 以大自然为实践场,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走进大自然,开展野餐、环保宣传、实践调查等活动,对提高幼儿的社会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大有裨益。例如,在参观番茄种植基地过程中,幼儿频频向技术人员提问:“应该怎样挑选番茄种子?”“什么时候要施肥?”“长虫子了怎么办?”“天气寒冷时怎么办?”……幼儿的交往能力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得到发展。走进大自然,幼儿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壮丽河山,不仅促进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了解,还有利于萌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4. 以大自然为实验室,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指南》指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觸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当今电子产品泛滥的年代,走进广阔的大自然,感受旖旎的田园风光尤为可贵。赏花、捞鱼、滑草、堆沙堡、收红薯、打野战……幼儿天生喜欢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就是天然的实验基地。

(1)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3~6岁的幼儿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充满探索和求知欲望。在引导幼儿关注、了解自然,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例如,幼儿徒步时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新朋友”。“它很大!”“它的触角好长!”“它的颜色跟土一样,它肯定是吃土的!”“它很像蜗牛,可它为什么没有壳?”幼儿围着它讨论起来。

(2)支持幼儿主动探索

除了随机生成的话题,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带着“问题”走进大自然。例如,春天在哪里?水稻是怎样生长的?昆虫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哪些果实长在地上,哪些埋在地下?……教师应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介入,必要时为幼儿的探究提供适宜的工具和材料,让幼儿充分体验探索自然、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乐趣。

5. 以大自然为艺术馆,提高幼儿审美表达能力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倡导“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教师要启发幼儿带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美、欣赏美,并总结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创造美。

(1)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大自然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的变化,捕捉美的画面,聆听美妙的声音,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引导幼儿大胆表现与创造

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感受,支持幼儿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形式进行艺术创作。例如,观赏禾雀花,在花树下写生;到公园赏梅,观察梅花的颜色和形态,用吹墨画表现梅花的外形特点,或用黏土捏出花瓣粘在枯枝上,插入花瓶,成为立体的手工作品……教师要尊重幼儿对美的感受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与创造,不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评判幼儿。

三、幼儿户外自然课堂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结合园本课程,做好长期规划

在当前户外自然课堂的实施中,存在计划性弱、随机性强的特点,不利于幼儿获得完整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为了使户外自然课堂的效果最大化,教师宜结合园本课程或班级主题活动,提前做好整体规划,应具体到一个学期、一个月开展的次数,以及每次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地点和人数等。

2. 提前勘测现场,做好安全防护

大自然因其开放性往往存在地域范围大、地形复杂等特点,教师应该根据活动规划,提前踩点,勘测现场。一方面了解现场的详细情况,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好安全预案,以确保幼儿的安全。

3. 商讨活动内容,准备活动材料

在了解户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提前商讨活动内容并准备活动材料,或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前期沟通,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户外自然课堂的活动尽可能与班级已经开展或即将要开展的活动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这有利于幼儿形成立体、系统的学习经验。

4. 关注随机活动,做好观察记录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感兴趣的生活[5]。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尽可能来源于幼儿熟悉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6]。正确认识户外自然课堂的教育价值,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规划,将有助于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获得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惠丽.“崇尚自然”的德国森林幼儿园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黑河学刊,2016(2):161-162.

[2] 胡华.“生活化课程”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20(1):86-89.

[3] 范雪,邹正华,张传峰.欧美“森林幼儿园”对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7):1-6+87.

[4] 梁玲.“自然資源”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利用[J].教育科学论坛,2014(9):77.

[5] 陶萍.幼儿园主题课程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6] 刘智成,谢淑海.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缘由及路径[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9):14-16.

本文系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基于绘本的生活化课程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0XQXKCB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香雪山幼儿园)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2037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