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瓷塑人物造像的精神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娟
摘 要:从用途来讲,通常瓷器可以按照日用瓷和陈列瓷来进行划分。日常瓷包括碗、盘、杯、壶等,多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饮食需要;陈列瓷通常在用料、设计和做工上更为讲究,用于满足人们装饰居室、美化生活,甚至起到思想教化的作用。文章讨论的是瓷器中比日常瓷包含更多文化信息、展现更多历史内容的人物瓷塑作品。
关键词:瓷塑;人物造像;教化作用;精神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09
从瓷器的发展过程来看,瓷塑的前身是陶塑。远古时代的人们在一代一代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探索中,把对世界对自身的思考融入了早期的雕塑活动中。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尚且在饥饿中挣扎向前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不停地尝试把泥土捏造出各种形象来。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绝不只是玩乐,而是对周边世界的认识体验,是对把握不了的命运的祈求,也是对内心神圣信仰的追寻。
随着人类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和研究,得到了比制作陶塑优质得多的各种材料和工具手段,比陶器更好用的瓷器进入大众视野,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瓷器都已和早期的原始宗教再无关系,但是用陶瓷传达思想、营造氛围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从这个角度来讲,瓷塑和陶塑是一脉相承的。
进入成熟期的瓷塑,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人物瓷塑,除了艺术欣赏的美学价值,很重要的是包含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价值。本文主要根据人物瓷塑的表现对象来分类介绍它们的精神内涵。
第一类,宗教人物类。这类人物瓷塑是当时崇拜供奉的对象,有传教的作用,也有给予人们心理寄托的作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明德化窑白瓷观音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图1)。民间素有“北定南德”的说法,北方的定窑和南方的德化窑是我国生产白瓷的两大窑址。德化当地出产品质独特的优质瓷土,加上瓷艺大师的呕心创作,创造出了全世界上最耀眼的瓷塑艺术品。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英国阿尔伯特博物馆等全球顶级博物馆都有德化窑的瓷塑收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这尊观音像高19.1厘米,底径12.8厘米,绾发垂于左右两肩,着通肩式大衣,胸前饰有形似如意云的璎珞风格配饰,左手执如意,右手搭于右膝,结游戏坐倚靠于弧形支座上。观音双目微闭,鼻直且长,嘴角微上翘,双耳饱满长垂,神情庄重,面容平和,姿态潇洒。尤其是观音的手指纤细匀称,指尖微微翘起,线条优美,形态优雅,是造像的点睛之笔,营造出极其温柔亲切的女性气息。整座造像观之令人心境澄澈,如山间清泉拂过一样恬静淡然。
这尊观音像不论是从胎釉质量还是雕塑水平方面都在德化产品中堪称一流。德化瓷塑中的白被西方称为“中国白”,而这尊造像的釉色在德化瓷中也是难得,它不是刺眼的亮白色,而是柔和的接近肤色的一种白。这种颜色运用在观音像上,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境界,使观音显得更加真实,更能走进观众的内心。
这件作品能达到极致的艺术境界不是偶然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方面,这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实物表现;另一方面,是德化瓷土的独特属性。德化瓷土有含钙量高、含钾量高、含铁量低的特殊性,所以德化瓷器白度特别突出,而且玻化程度高,釉层细腻通透,呈现出温润的光泽感,同时保持较强的可塑性。最后,这也是瓷艺大师呕心沥血悉心创作的结果。这尊观音像是明代瓷艺大师何朝宗的作品,观音像后背钤有“何朝宗”款葫芦印。宋元时期德化就开始烧瓷塑,但是明朝是瓷塑创作的高峰期,清代一些独有技艺已经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技艺才逐渐恢复起来。明代德化出现一批瓷艺大师,何朝宗是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他对作品的要求极其严苛,只有极为满意的才印上自己的款。他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总结出一套针对德化瓷土的创作办法,在当地广为流传,对提高本地的整体制瓷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后来一些到景德镇发光发热的福建瓷艺大师也是“何派”弟子的传人,足见他的影响之大。传说何朝宗师法中国绘画,这虽然没有直接的记载,但是从他的作品中从衣袖飘然若风的细节处,也真正感受到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范。这尊观音作品蕴含和传承了德化制瓷行业世世代代的匠人精神。
第二类,戏曲故事人物类。有一类瓷塑是根据戏曲故事中的角色来创作的。这一类瓷塑往往是选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热门戏曲中的主要角色加以创作,通常展现某出戏剧中的经典场面。在过去老百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社会中,戏曲对民众有独特的教化作用。它用比纯粹的文字更浅显易懂、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故事、塑造角色,从而传承文化、传播思想、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在外敌入侵的特殊时期,戏曲甚至可以抨击时政,起到鼓舞大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以戏曲故事中的人物为创作对象的瓷塑,实质上凝固了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形象、经典场景,让观者在欣赏的时候能因戏曲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瓷塑延续了戏曲的故事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作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现代彩绘“十五贯”瓷塑是以昆曲《十五贯》中的人物角色创作的(图2)。昆曲《十五贯》是清代朱素臣改编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明朝时候,无锡有个卖肉的老头尤葫芦因家庭贫困借钱十五贯,回家碰到续妻的女儿苏戌娟询问钱的来处,就顺口玩笑道:“是卖你得来的钱。”没想到因续妻已过世,女儿信以为真,连夜收拾行李出逃,打算奔赴姨妈处避险。晚上赌徒娄阿鼠进到尤家,杀死尤葫芦偷走十五贯钱。第二天众人发现命案时,苏戌娟也不见了。娄阿鼠趁机混在人群中,称一定是苏戌娟偷钱杀人与人私奔了。众人一时都被误导,官府也派出官兵追捕苏戌娟。
苏戌娟出逃之后,人生路不熟,正好碰上青年客商熊友兰,向他问路之后发现大家都去同一个目的地,于是结伴而行。没想到官兵追捕而来,看到两人在一起,更加怀疑正如娄阿鼠所言。两人被抓回无锡之后,被无锡县令过于执严刑逼供,打入死牢。行刑前,两人大喊冤枉,引起监斩官况钟的注意。后经过况钟涉入其中展开各种调查,并装扮成算命先生与娄阿鼠斗智斗勇,从对方口中套出实情,终于使苏、熊二人冤情得以昭雪。
nlc2022040816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27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