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贸区设立改善了大气环境状况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宗义 周积琨 李毅

  摘要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此过程中污染防治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文章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考虑其政策辐射效应,创新性利用空间双重差分法一般分析范式,选取2008―2017年中国环保重点城市数据为样本,系统考察中国自贸区设立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空间维度的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立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浓度,在使用空间双重差分法考虑自由贸易区设立的政策辐射效应后,其有效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12%~17%,而传统双重差分法估计结果仅为7%;自由贸易区设立对邻近非试点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在考虑自由贸易区中心辐射影响范围后,发现随着研究半径的增加,其平均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型曲线,最佳政策溢出效应半径约为200 km,而试点城市之间的政策溢出效果不佳;自由贸易区设立不仅能够通过推动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的方式改善本地大气环境状况,还能通过推动邻近非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方式产生溢出效应,助力非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状况改善。上述结论在空间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文章对自贸区政策是否能够真正服务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问题给出了直接回答,并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自贸区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双重差分法;政策溢出;政策评估
  中图分类号 F7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22)02-0037-14 DOI:10.12062/cpre.20210614
  全球贸易局势动荡不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重构国际贸易新秩序,以此打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为应对不利的国际环境,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地提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为自贸区)建设方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13年10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截至2020年末,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围为21个省份,已经形成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战略框架。自贸区建设的一个关键使命在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地推进各领域改革。但是,在享受贸易自由化红利的同时,要时刻提防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污染产业转移所引发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
  关于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探讨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北美各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在该协定生效后,有学者观察到作为协定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的环境质量在自由贸易的推进过程中似乎经历了一个明显下滑的阶段。由此,经济学界揭开了有关自由贸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包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污染者天堂效应及假说(PHE 和 PHH)。时至今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全球国际贸易迎来长足发展,但是有关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的争议仍在持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依然形势严峻。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自贸区在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是否仍然会对中国的环境质量造成影响?是否有可能利用自贸区的建设来扭转传统发展模式,改善环境质量,让自贸区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环境保护目标?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还能够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基于此,文章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以政策溢出效应为视角,研究自贸区政策的实施能否通过“示范先行,辐射带动”作用,帮助自贸区所在城市以及周围邻近城市实现大气环境状况的改善,扭转中国传统“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贸区改革开放高地作用。文章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首次从大气环境效益角度考虑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影响,拓宽了自贸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自贸区建设是否能够真正服务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直接回答。第二,根据线性双重差分法的原理,尝试完善了空间双重差分的一般分析范式。空间 DID 由于弥补了传统 DID 估计框架中 SUVTA 假设的违背情况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外文献多集中于其空间模型的套用,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估计框架。最后,首次从政策溢出效应视角出发,探究了自贸区在实现对外开放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中是否实现了“示范先行,辐射带动”的目标,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政策效应评估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
  1.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对于自贸区建设与环境效益关系的讨论十分丰富。从自由贸易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自由贸易可能会增加环境负担,损害环境。Grossman 等[1]利用北美自贸协定的设定研究发现,自贸协定的外商流入在帮助墨西哥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剧了墨西哥的大气环境污染,而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地区[2-3]。另一方面,自由贸易可能也会改善环境质量,Antweiler等[4]以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的讨论,得出自由贸易可能对环境会更加有利的结论。而从自贸区建设本身与环境效益的关系来看,Aloise等[5]认为在自贸区政策制定r应该重点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注重低碳环保领域,通过完善外商投资体制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6-7]。
  中国自贸区与世界各国自贸区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其自贸区不仅仅只是扩大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是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意味着自贸区不再是以往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对外开放“复制版”,而应该是环境经济双赢的“升级版”。然而,当今中国自贸区的讨论多集中于其实现的经济效益,实际产生的环境效益探讨文献十分稀缺,更毋庸说中国环境问题中的顽疾―大气污染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其关系初现端倪。一方面,自贸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创新举措,能够引领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传统制度壁垒,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8],这使得资本流动与要素流动的阻力大大降低[9-10],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11-12]。另一方面,邵帅等[13]发现第二产业比较高的地区其雾霾污染也会比较严重,因此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降低能源消耗[14],改善大气环境状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15]。此外,目前中国自贸区环境效益研究的结论在不同文献中也具有较大出入。 Jiang 等[16]利用上海市自贸区进行研究,发现在自贸区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绿色发展,然而,Zhuo等[17]却认为广东自贸区陷入了“政策陷阱”,其废气和废水的排放量大量提升。

nlc2022050615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3039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