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闻回应”的情感转向:基于数字新闻学的审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亚莘 单琪 庞瑞灿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闻业态的演进。本文以数字新闻学(Digital Journalism)为理论视角,聚焦数字环境下新闻回应中凸显的情感化趋向。研究发现,数字时代的新闻回应愈发兼备事实延伸与情感延伸的双重功能;新闻回应日渐将情感作为关键的回应资源;新闻回应在情感唤醒、情感分享、情感接力中形构着日趋复杂的新闻情感网络。
  关键词:新闻回应 情感转向 数字新闻学
  “新闻回应”是指当事人、政府、媒体、企业等责任主体,在新闻平台对公共事件和舆论做出的公开回应。既往研究多聚焦新闻回应作为信息延伸的面向,忽略新闻回应作为情感延伸的面向。数字业态中,新闻回应的情感化趋向凸显。新闻回应日趋承担着传递信息、揭露事实、调控情绪和动员情感的多重作用。情感作为人与数字新闻业态的连接要素,是当下新闻业态全面转型的一个关键切口。数字新闻时代的情感转向“并不只是新闻业某一环节的规则转变,而是一种全行业的范式转型”。处于数字信息环境和数字新闻生产场景之中的新闻回应,也应将情感作为崭新视角,对其重新审视。
  深受理性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情感”因与客观、理性的“规范性要求”不合而一度被遮蔽,甚至因其与“情绪”的纠缠而在学术研究中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大部分研究对情感概念的操作化过于宽泛,即将‘情感’认定为‘一切以感情形式存在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有关情感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而笔者所讨论的情感处于社会关系的连接与社会结构的形成之中,不同于情绪宣泄,而是个体认知网络和行动逻辑的一项关键影响因素。
  从“剩余范畴”到“情感转向”,近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情感议题日益关切。首先,情感不仅具有个体的维度,也具有社会的维度。从个体情感到社会情感,折射了情感背后复杂的社会联结。其次,情感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与时间特性。在当代情感社会学的视角中,情感可以被视为社会关系距离的尺度。而在当代史学视角中,德国学者普兰佩尔在《人类的情感:认知与历史》一书中,也探究了情感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情感性。
  具体到新闻传播领域,随着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情感成为人与数字新闻业态连接的核心要素,信息传播网络也产生了“情感转向”。如常江教授所说,“数字新闻业的信息/知识传播过程,是建立在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情感网络之上的。”这种情感网络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理性―感性”二元对立的价值取向,使得情感成为回应舆论的重要依据,甚至可能成为新闻回应的主要表现形态。
  在以新闻用户的新闻体验及参与为核心的“数字新闻接受网络”中,情感作为一种“驱动力”,成为用户确认个体感知与社群联系,并转化为主动体验和参与的支配性力量。而新闻回应不仅是作为应对用户新闻接受的策略性回应,也能够借由情感驱动力与用户形成情感性互动,满足用户新闻体验和参与行为中的情感需求,从而影响舆论生态与公共话语质量。因此,将情感视为影响新闻回应的主导因素之一,推动一种基于数字时代新的认知范式的产生,是重新思考新闻标准的实践发展需求,也是建构概念框架的理论发展需要。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实践多由大众传播机构以一种专业化的方式所操行,客观性成为新闻的规范性要义,新闻事件中的情感h题和新闻当事人的情感体验往往被刻意遮蔽,至多也是以隐晦的方式渗入新闻文本之后。而在数字时代,过去只能被动接受新闻的受众在新媒体技术赋权下,成为能够主动选择并参与信息流通的新闻用户,机械的接受模式被其主体性的情感、态度、习惯和价值所消解,用户的个人情感因素在巨量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中被凸显出来。这些因素同样也被新闻的生产者及其生产机制所吸收,情感性(affectivity)由此成为数字新闻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数字生态下的新闻实践必然表现出一种“情感转向”。新闻回应作为新闻生产者与接受者共同参与的新闻实践,也因这一转向从传统时代的信息延伸转向数字时代的情感延伸。
  新闻回应与公共事件的特性相关联,是对公共事件及其所致舆论的一种反应。从实践看,传统的新闻回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用证据回应,梳理事件脉络,摆证据讲道理;二是用态度回应,明确表明对事件认可或质疑的态度;三是用行动回应,公布处置结果或出台相关规定。责任主体通常并非采取单一的回应形式,而是针对具体内容,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上述三种回应形式其实质均属于对信息的回应,即便包含一定的态度、行为回应,也体现为冰冷、权威式的表态,本质上也是对相关信息的另一种回应形态,无法满足用户新闻接受网络中对情感的需求。
  因此,数字环境下的新闻回应必须由单一的信息延伸转向信息兼情感的延伸,其生产者和实践机制也产生了相应变化。首先,数字新闻学的逻辑起点是人与数字内容。陆小华教授指出,“数字内容不仅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还承载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联系”。数字技术模糊了新闻的界限,提升了用户的能动性,丰富了新闻回应的生产主体。记者不再是新闻生产的唯一角色,用户、政府、企业都能在新闻平台自由发声。其次,生产者与接受者关系的转型改变了传统新闻业的新闻回应实践机制。责任主体可以在新闻平台与接受者进行沟通交流,并且将接受者提供的“点赞”、“评论”、“转发”等数字化情感元素纳入生产方式的考量依据。情感考量随着数字化情感元素分析和利用机制的成熟逐渐获得“合理性”,进一步重塑了责任主体的文化习惯和回应思路。

nlc2022051214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3112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