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洪武《孟氏宗传祖图碑》考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程明 于琦

  摘 要:邹城孟庙藏有明洪武年间所立《孟氏宗传祖图碑》,石碑两面以书页的形式各刻着十二组内容,每组分左右两图,为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孟子圣迹图,堪称连环画的鼻祖。这些图画栩栩如生,再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通过分析碑刻图画,可以进一步了解孟子的一生,为研究孟子儒家思想内涵提供帮助。
  关键词:邹城;孟子;石碑;图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01
  《孟氏宗传祖图碑》(图1)立于明洪武六年(1373),原存于孟庙亚圣殿露台前西侧,现存孟庙启圣殿廊下东侧。此碑是《孟氏祖庭》一书的刻石,是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孟子圣迹图,堪称连环画的鼻祖。
  自明代以来,人们为了表达对“亚圣”孟子的崇敬,也为了后人了解孟子的一生,绘制了一幅幅精美的连环画圣迹图,这些图画栩栩如生,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圣迹图中都做了非常生动的展示。《孟氏宗传祖图碑》将十二组连环画圣迹图镌刻于石碑,再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为后世研究孟子思想文化内涵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1 石碑现状勘察
  经笔者现场勘察,石碑高2.14米,宽0.86米,厚0.24米,基座高0.4米。碑额为梯形。刻图两幅为一内容,编一顺序号,并以小楷书文说明。石碑两面不同程度破损,尤以正反面下部破损剥落严重。碑阳有3处较大残损,下部卷第五石面残损最大,长16厘米,宽20厘米,深0.5厘米,呈月牙状;10处较小残损,呈鱼子状;另有1条贯穿碑面上下的裂缝。碑阴下部鱼子状破损处较多。图与图之间均界以直线。
  《孟氏宗传祖图碑》两面以书页的形式各刻着十二组内容,每组分左右两图。碑阳下部第一至六组刻《孟氏家传祖图始末之记》,金大安三年(1211)《孟氏家谱序》及该书的目录,上部第十九至二十四组刻《邹县城郭图》《宋南门外庙制图》《大元重修庙制图》《马鞍山林墓图》《邹国图》及配享宣圣位次文。碑阴自上而下第七至十八组刻孟子圣迹图十二幅。此图每组相并两幅,每幅高26厘米,宽16.5厘米,图距2.3厘米。
  2 石碑内容考析
  《孟氏宗传祖图碑》碑阳左上方刻字八行:“祖图岁在癸丑,孟氏族人讲议重修立石。主祀:思谅。族长:之全。思言、思能、思泉、克明、克尹。”根据《孟氏族谱》载:思谅为孟子五十四代嫡孙,明洪武九年(1376)诏授邹县主簿,曾主持修林庙、祠墓,其父孟之训。碑文记“癸丑”,即明洪武六年(1373),由此可知立碑时间为明朝初年。《孟氏家族谱序》共21行,每行12字至17字不等。本文重点对十二幅孟子圣迹图连环画进行解读。
  2.1 《断机图》(图2)
  该图刻绘了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左图刻一房屋,室内檐下有一架织机,孟母立于机前,面向右方,右手持刀割织,左手指向前方,似一面割织,一面教训儿子。右图上方刻有“孟氏祖庭图纪卷第一”“断机”字样,下方为年幼的孟子,面向左,躬身,拱手,作聆听状。母子二人情感交流,画面简洁生动。
  此图形象地展示出孟母教子的故事,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列女传・母仪传》载:“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元代元贞元年(1295),邹县尹司居敬为崇儒重教和启迪后人,依据人心所向在邹县城南旧县城南门外兴建了断机堂,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邹县知县胡继先易断机堂为孟母祠,后经多次重修。孟子第七十代孙孟广均重立《孟母断机处》碑流传至今。
  2.2 《梁惠王问利国图》(图3)
  左图刻梁惠王端坐,拱手欠身向孟子发问,兴致勃勃地向孟子求教具体的利国方案,一副虔诚的神态,其右下侍者毕恭毕敬。右图孟子则巍然端坐,神态自若地以“仁义”作答。孟子右下方有一弟子,认真聆听老师的高见。右上刻“邹国公”。
  该图记载了《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章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此为《孟子》七篇的首篇,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仁义”观。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向孟子询问对国家有利的高见,孟子认为治国要讲仁义,如果国家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将危险。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这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利义之辩。
  2.3 《齐宣王问治国图》(图4)
  左图刻孟子与齐宣王坐在一起相对交谈,显得关系非常密切。孟子面向左,侃侃而谈,齐宣王面向右,侧身,仔细聆听孟子以德服人“则天下莫能御”的主张。文中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右图刻一农夫牵一牛,面向左之齐王。此人目光所及已到孟子,孟子正好以此从衅牛之事与齐宣王谈起“不忍之心”的主张。
  图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齐国是孟子主要活动的地方,治国又是孟子毕生从事的大事,他在齐国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一生中,在齐国的时间最长,曾被聘为客卿,他对齐宣王抱有很大希望,认为齐宣王能干一番大事业,曾多次劝说宣王“施仁政,行王道”。齐宣王对孟子也十分尊敬,并且采纳了孟子的一些建议。后来,齐宣王渐渐疏远了孟子,不听孟子的劝阻,出兵讨伐燕国失败后,齐国国内矛盾激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使孟子感到很失望。孟子决定不再过问齐国的政治,也不再向齐宣王提及施行仁政的话,最后辞去齐国客卿职位,离开了齐国。
  2.4 《传食于诸侯图》(图5)
  图中孟子的形象十分威风,端坐于驷马驾的车中,十余名弟子持戈抱简前呼后拥,身后大山相衬,几处山腰显出更多的车马行迹,形象地展示出当时“数十乘”和“数百人”的热闹场面。

nlc2022062717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3474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