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田慧玲

  【摘要】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来源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强烈现实需求和观念变革,是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提炼出来的、伴随着新时代应运而生的美学原则。电影工业美学强调既尊重电影的艺术性要求,也尊重电影技术水准和运作上的工业要求,力争在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体制性和作者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电影工业美学符合当代电影的发展规律和现实需要,近年来国内已有很多成功的实践。电影工业美学是时代的产物,在发展中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不断进行完善,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发挥指导作用。本文以电影《刺杀小说家》为例,浅析电影工业美学在国内的建构与实践。
  【关键词】电影工业美学;新力量导演;工业化;数字技术;匠心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8.081
  1. 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
  电影作为一种新艺术,其发展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互联网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网络介入电影,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生产方式、艺术风格、美学形态、创作思维以及传播方式。2017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中,中国电影就“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达成共识,意味着电影研究的新起点。陈旭光是我国最早提出电影工业美学的学者,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一书中,陈旭光提出并初步建立了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主张电影产业观念与类型化生产原则,主张在电影生产中弱化感性的、自我的体验,代之理性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生产方式,创作电影的导演要游走于工业生产的体制之内,追求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体制性和作者性之间的平衡与张力,力图实现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中国电影工业美学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对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革新意义。
  2. 电影工业美学发展的现实土壤
  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和发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中国电影的实践中发掘出来美学原则,是几十年来中国电影的观念变迁,也是几十年来中国电影人心血的凝聚,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
  2.1 语境引导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影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之后,电影产业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创作到投资、营销、到各个领域都有新的变化。在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和大发展的语境内,导演的创作工作必须遵循社会、市场、受众的需求,遵循一定的产业运营规范,处于国家管理的体制范围之内,在体制内进行电影生产工作。受大环境影响,中国电影从制作到放映乃至到后续产业等各个环节,形成了沿着产业链向上和向下的双向扩散,重构了中国电影的产业链条和工业结构,向上是指遵循体制内的一些要求,例如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很多和党相关的主流电影开始投入创作;向下就是关注受众,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受众需求,以便电影上映能获得满意的票房。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纵观电影发展史,技术的发展不断为电影注入新的活力,数字技术的进步为文化消费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政策走向、市场需求、技术推动、亦或是票房期许都让中国电影发生着变化,导演的创作观念也随之转变。正是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电影工业美学才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有了存在的基础。
  2.2 常人之美
  电影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和它的造梦机制是分不开的,电影承载着人们的梦想,电影的诞生,使人类的梦想具象化、形象化、可视化,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中的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是现实世界的反应与升华,这也是电影能获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众文化消费的高端化、个性化需求,急需一批高质量、高技术的重工业电影出现,急需一批能满足大众审美的电影。电影工业是面向大众的精神生产,电影工业美学是尊重市场、受众的美学,是“常人之美”,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美,而不是艺术家为了满足个人创作欲望的天马行空,能够满足大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国电影观众的日趋成熟,促使中国电影的细分市场开始形成,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足够容纳多种类型电影,在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电影工业美学应运而生。
  3. 电影工业美学在中国的实践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在电影产业界、电影学界以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电影工业意识也日益强化,而工业必须和美学结合,才能生产出优质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工业美学体制中的高度工业性不同,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更具“匠心”,在电影生产的领域遵循规范的工业化流程、社会体制的要求,又兼顾电影艺术品质,并且在实践中创作出很多优秀电影。
  3.1 新力量导演崛起:作者性和体制性并行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多姿多彩,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导演,继第六代导演之后,一个新力量导演群体崛起,他们的创作偏向客观化的创作姿态和游戏性立场的电影生产,他们的主体形象更加平面化、世俗化、生活化、娱乐化,不再拘泥于个人主体性的创作,而是将自己的主体性融于观众、市场、体制和现实。他们是技术化生存、产业化生存、网络化生存的一代,时代给与了他们机遇,也给他们带来了束缚,他们不但要掌握电影创作技术,还要尊重市场、投资人,只能在体制内进行艺术发挥,对自己的作品没有完全的自主权。
  在这样的语境下,这些导演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社会体制的电影工业美学。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新电影出现在中国的荧幕上,青年导演陈思诚尝试将悬疑与喜剧进行结合,拍摄了《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吴京导演的《战狼2》打造了战争片的全新模式,刷新国产影片的票房纪录;《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是近几年中电影界体现电影工业化程度的一个高峰。路阳被称为中国新锐类型片导演的代表,《绣春刀》和《绣春刀2:修罗战场》是路阳对武侠片的崭新摸索,是对传统武侠片的反叛,被称为“新派武侠片”,在拍摄完《绣春刀2》后,路阳消失了三年,再度归来的时候,他带来了《刺杀小说家》,这是中国电影目前为止,从未有过的特效大片,也从未涉猎过的奇幻故事。

nlc2022062810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3477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