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文化类节目仪式化传播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琰

  摘 要:网络文化类节目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以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网络文化类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为典型个案,从仪式场域、仪式符号、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网络文化类节目的仪式设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功用,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网络文化类节目;仪式传播;《不曾遗忘的符号》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2-0047-04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要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各大网络平台响应号召,相继发力文化类节目,推出了《圆桌派》《晓说》等口碑与传播效果兼具的网络文化节目。
  2020年下半年,网易云音乐和新华社“声在中国”栏目联合推出了非遗类文化节目―――《不曾遗忘的符号》,该节目邀请了痛仰乐队、许嵩、马伯骞等现代音乐人以及盛小云、惠敏莉、曾小敏等非遗戏曲剧种传承人,通过“非遗曲艺+经典单曲”的创作形式进行合作,推动非遗文化传播发展。目前,此节目在网易云音乐获得超过2000万次的播放量,评论超过2万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传播仪式观与网络文化类节目综述
  (一)传播仪式观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对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开创的传播效果研究提出了批判后,又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首次提出传播仪式观的概念,并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传播仪式观。他认为传播是一种文化,对维系社会存在着积极作用,而仪式则是传播的隐喻。同时他也提出,传播活动的本质并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种让社会得以维系的仪式性活动。美国传播学者艾瑞克・罗森布尔在凯瑞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传播即仪式,仪式即传播”的观点,他在1988年发表的《仪式传播:从日常会话到媒介庆典》一书中提到:仪式传播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所有象征行为,它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21世纪初,我国引入了传播仪式观理论,随即有关传播仪式观的研究在国内迅速兴起。
  在理论研究方面,有部分学者对此理论的理论背景及发展渊源展开了分析研究,也有学者对凯瑞的理论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如陈力丹就认为传播的仪式观与传递观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关系:传递观在前,仪式观在后,传播的仪式观是在传递观形成和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一个有益补充。
  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是对民俗节日的研究。例如,图古丽・斯依提以仪式观作为理论支点,分析维族婚礼仪式变迁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是对电视节目和直播节目的研究。例如,张媛就从集体记忆建构和符号的表征几方面阐述了“春晚”传播的现实意义,且抓住此类节目的文化表征与仪式观的特点相契合进行分析;第三是对某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的研究。例如,彭璐就通过分析仪式特征,揭示了“周杰伦超话影响力破亿”事件作为文化的本质。
  (二)传播仪式观与网络文化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指的是以文化教育为宗旨的一类节目。20世纪末,文化类节目在中国真正开始以一种独立的节目形式存在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代表着大众趣味的文化类节目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
  网络文化类节目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文化类节目。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节目也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网络平台也开始制作文化类节目。他们或自主制作,或与传统媒体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制作精良且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文化类节目。
  随着网络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学界对其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在研究方法方面,多采取个案研究法,较少使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向方面,有部分学者着眼于分析网络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前景,例如陈勇、邹小宝就认为抓住文化内核将是网络文化类节目的制胜法宝。也有部分学者尝试从多学科视角对网络文化类节目进行剖释,费然就站在叙事学角度上对《圆桌派》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节目叙事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推动小众文化传播。但通过检索发现,以传播仪式观为研究视角,对网络文化类节目进行分析的研究屈指可数。
  因此,本文以美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及相关仪式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不曾遗忘的符号》为个案,先对其传播策略进行阐述,再探讨网络文化类节目仪式传播的启示,以期对网络文化类节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不曾遗忘的符号》的仪式建构策略
  (一)仪式场域的建构
  仪式通常会在特定的场所内发生,一个优秀的仪式场所往往会帮助仪式顺利完整地开展,精心搭建的场域会使节目更具仪式化。在这些仪式场域中,节目文化的输出也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在《不曾遗忘的符号》中,节目组共设置了三个场域,分别是:闭合场域、开放场域和融媒场域。闭合场域指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仪式场域,通常指人工搭建的摄影棚,场所内环境与外部环境没有联系;与之相对的是开放场域,它指的是一个开放性的仪式场域,通常在户外,它通常会与外部环境产生联系,例如外部建筑、天气、行人等;融媒场域指的是在媒介技术的支持下,在信息接收终端上搭建的虚拟场域。
  在每一集的开头,根据该集的主题戏曲,现代音乐人会到该戏曲发源地的当地剧院或曲艺表演场所进行拜访,在对场所参观完毕之后,节目会设置非遗戏曲剧种的展示环节。参观环节和展示环节均是在剧院内部进行,即是在一个闭合的场域中进行的。随着镜头的移动,观众们可以参观传统剧院内景,欣赏专业表演者们的非遗曲艺表演。历史悠久的传统剧院、充满古韵的表演舞台、室内精心设计的灯光和缓步登场的表演者,包括在舞台下欣赏剧目的现代音乐人,这些部分共同构建了一个仪式场域。当节目镜头经过现代音乐人投向舞台时,观众仿佛就与现代音乐人同在剧院中,同在这个闭合的仪式场域里。在节目第一集《重回牡丹亭》中,节目组选择在苏州昆剧院进行昆曲展示,在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楼里,表演者身着昆曲戏服上台唱戏,舞台灯光柔和温暖,台下的观众坐在老式木桌前,这样的场域设计有助于观众沉浸在仪式当中。

zjgxgc2022072914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3687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