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溯源、凝视与展望:融媒体时代Vlog研究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乔桃桃

  摘 要:Vlog作为短视频的衍生物,自2012年发展至今,因其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受众的极大关注,如此热潮也使得学术界对Vlog的研究角度日渐多样,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因其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学术界对其研究整体偏少,这就使得研究者对Vlog的研究与受众对Vlog的高度关注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对Vlog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可以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Vlog;研究溯源;研究方向;研究角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2-0024-05
  一、网络Vlog的研究溯源
  (一)Vlog的历史沿革
  一般认为Vlog起源于国外的YouTube平台,但其实早在2002年,电影制作人LuukBouwman创办的网站Tropisms.org就是最早的Vlog网站之一。随后在2006年,意大利的“3zcw”公司与Mobaila公司合作成功推出了一项新的应用“MyVideoBlog”,至此,Vlog作为一种新的博客形式开始在互联网上萌芽。2009年,“Vlog”一词被正式收录进韦氏大词典。2012年,第一支Vlog出现在YouTube平台上,美妆博主詹姆将粉丝们提出的问题整合在一条简短的问答视频中并发布在互联网上,获得了超高的点击率,正式开启了Vlog时代。后来被称为“Vlog之父”的CaseyNeistat,在YouTube上连续六百多天日更视频,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也使得众多年轻人纷纷效仿。截止到2021年,YouTube平台每小时会诞生两千多条Vlog,“Vlog”成为最热门的短视频形式。
  Vlog在国内的起源可追溯至2016年,被称为“中国Vlog第一人”的孙东山首次在国内用Vlog记录生活,随后像“你好竹子”“大概是井越”等博主也开始用Vlog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积累了一定的粉丝群体。但此时的Vlog也只是在小众范围内较为流行,B站、微博等平台的Vlog屈指可数。Vlog真正进入公共视野是在2018年,欧阳娜娜在微博发布的记录她留学生活的Vlog引起热潮,随后,一众明星及素人开始在微博、B站等平台发布Vlog,内容涉及生活、时尚、技能等各类主题。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Vlog”在百度的搜索量不断上升,2018年增幅尤其明显。B站上Vlog的日更频率可达上千条,一些热门的单条Vlog的观看量可达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在这种情况下,Vlog逐渐变得商业化,成为自媒体行业的主流,因此,2018年被称为“Vlog元年”。2019年,Vlogc主流媒体的融合再次营造了一波高潮。两会期间,微博开设#两会Vlog#的话题,各大主流媒体纷纷用Vlog的形式报道两会;“康辉的Vlog”更是揭秘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台前幕后。“Vlog+新闻”的模式是主流话语的传播新路径,这再次提高了Vlog的知名度。
  (二)网络Vlog的研究发展脉络
  国内学术界在其发展初期对Vlog的研究极少,研究内容基本是对Vlog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的研究。截至2021年6月,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Vlog”为主题进行中文文献高级检索,搜索到619条结果。根据发表时间看,早在2006年,国内就出现了第一篇关于Vlog的研究―――《VLOG蝴蝶效应》,但其研究只是基于对国外Vlog视频内容的分析,预测Vlog未来的发展潜力[1]。2018年以后,Vlog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
  2019年,随着国内主流媒体与Vlog的融合引起了一波热潮,学术界对“Vlog+新闻”模式的研究也迎来了高潮,众多学者注重分析其叙事策略和创作特色。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关于“疫情Vlog”的作品,许多学者也紧跟热点,开始研究这类Vlog的叙事方式及传播策略。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国内对Vlog的研究处于白热化阶段。
  二、网络Vlog的研究方向
  根据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笔者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Vlo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向:Vlog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视频博主(Vlogger)及其传播行为特征,品牌价值和营销策略,Vlog的受众群体及其消费观念。
  (一)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对Vlog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的研究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门内容。此类文献集中论述了Vlog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就此提出融媒体时代下Vlog应如何实现长远发展的建议,以及基于传播学理论分析其传播特征。在发表的期刊中,宾振宇分析,目前Vlog的发展存在着传播平台限制、暴露隐私以及内容低俗等问题,他认为Vlog虽无法颠覆短视频市场,但却能稳步发展[2];张文娟和宫承波分析,参考Vlog较之短视频的异化表现,其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发人的主体性的丧失[3];李蕴灵提出,Vlog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专注优质内容,利用自身优势增强用户黏性[4]。在发表的硕士论文中,锁玉洁从传播学视角,依据“5W”模式梳理了Vlog的传播过程,认为Vlog能在中国发展如此之快得益于内容生产者、多平台鼓励扶持和满足了受众的多元需求[5];张燕发现Vlog正面临着本土化、大众化和商业化困境,并从政府、平台和创作者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6]。
  纵观这类研究,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Vlog乘着短视频发展的快车,以其人格化、日常化等特点快速吸引用户参与,但同时又指出Vlog的发展存在内容庸俗化、缺乏规范等问题。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都聚焦于Vlog的内容生产,这也说明了Vlog要想长远发展,须秉承“内容为王”的原则。
  (二)视频博主(Vlogger)及其传播行为特征
  此类文献主要研究视频博主(Vlogger)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和传播行为特征。就发表的文献期刊来看,杨璧全认为,准社会关系给青年群体带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用户在观看视频时习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这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融入社会[7]。就发表的硕士论文来看,杨丹根据Vlog的发展将Vlogger的角色分为海飘博主、平台推动、全民日常三个类型,并分析了Vlogger和用户及广告商的互动共性[8]。孙柔丽、刘晓兰、陈翔宇都是基于拟剧理论,对Vlogger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研究[9-11]。但不同的是,陈翔宇侧重分析Vlogger的自我呈现问题,并从内容和技术方面提出了良性发展建议;刘晓兰侧重分析Vlogger自我呈现的类型、方式、行为动机以及与社交关系的反思,但没有给出详细对策;孙柔丽则是对B站日常生活类视频进行分析,虽然对Vlogger的表演进行了分类,并认为其表演成因有内外两种动因,但篇幅较少,分析不够全面。

zjgxgc2022072914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3688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