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修补历史,打通古今,传播文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璐

  摘 要:电影哲学大师认为纪实主义是客观的影像使记忆成为永恒的具象,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将埋藏在时间长河中的记忆以形象的现实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使得纪录片在文学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在故宫修文物》借助影像记录文物修复师的文物修复工作,通过对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今人对既往时代的文化传承,构建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本文以修补历史、打通古今、传播文明为主线,从重现历史记忆、传承古老文化、主题的全新讲述三个方面入手,探索《我在故宫修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时空;符号;工匠精神;传承;伟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2-0005-04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为故事主线,展现了故宫书画、宫廷钟表、织绣等各类中国文物的修复过程,通过文物展现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背景,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这不仅有利于唤起中国人民对于历史的记忆,而且能够增强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介绍一个不常见的职业―――文物修复师,在展现他们高超技艺的同时,将中华文化贯穿其中,以多个人物的工作交叉,历史与现实的双向线,彰显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
  一、重拾历史记忆,唤起情感共鸣
  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产生的共同记忆,是整个民族共同的经历,人们借历史记忆来共同追溯历史的流变[1]。也有学者认为历史记忆是通过聚焦个体生命体验、书写个体记忆观照族群历史的方式,再现民族历史情境下的史诗色彩[2]。《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多位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以他们作为个体展示文物在古今的重要意义,彰显中华民族在那个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并将中国置于当时的世界中去,说明中国在当时的进步性与独一无二的地位,呼唤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一)时空的双向性,现实与历史的交叠
  《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现在与过去交叠的方式,以现实为起点、以历史为终点、现实与历史进行切换,将修复文物的过程与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立体化展现文物价值。
  以书画的修复为例,《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以现在文物修复师修复这副已有250多年寿命的古画为起始点,讲述这幅画本身所记载的历史:乾隆皇帝为母亲崇庆皇太后庆祝八十大寿时的实景,而徐建华与老师修复的隋朝画家展子虔《游春图》也以修复师的修复工作入手,讲述这幅画背后的历史场景与文化意义:在绘画内容上,它描绘了人们在春天出去踏青游玩的情景,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服装及其精神状态等都有一定的价值;而在艺术成就上,这幅画开始被认为是真正在表现空间,它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广阔的生活场景。该纪录片大多以现实中的修复工作为起点,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以及其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时空下历史的纵深感。
  文物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特殊价值,《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如今的修复工作作为一个时空,将文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为另一个时空,将这两个时空连接起来,将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与我们对文物的敬重之情打通,立体化展现出文化传承的过程以及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
  (二)精选历史符号,彰显民族自豪
  人们通过符号将内在于个体意识中的意义世界转化为集体意识中客观的意义世界,成为集体拥有的精神符号世界[3]。文化符号彰显一个民族共同的认识,也是最能够反映民族认同的关键。对此《我在故宫修文物》精选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符号,选择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意象进行展现。
  1.青铜器、瓷器、织绣―――中华文化的重要底蕴
  对于青铜器表述有这样一种说法: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那段历史,因此青铜器对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时代历史课本中就有“青铜时代”的介绍,青铜器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青铜器在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地位。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都是享誉国际的珍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精美的纹饰是我们阅读历史的重要参考,藏品中的铭文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资料,因此青铜器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我们以往历史的重要见证者,是我们对历史的重要记忆。该片选择青铜器作为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保护中华文化的体现,也是对我们共同的“青铜时代”历史记忆的再现,并且鲜明地表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
  瓷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古代中国的瓷器以其精美的外形和优秀的制作工艺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欢迎,无数件精美的瓷器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等地,中国的英文“China”也有瓷器的意思,中国甚至有“瓷国”之称,在外国人看来,瓷也是中国的代名词。瓷器的向外销售一方面表现出我国的瓷制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反映出中国制瓷技术的发达;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获得外币,增强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片选择瓷器这一具有高度中国文化的符号,让人们在对瓷器的了解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我们作为瓷国的民族自豪感。
  对于织绣,《我在故宫修文物》选择的是缂丝技术,根据纪录片我们可以知道缂丝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东西,其使用者非富即贵,皇帝龙袍用的就是缂丝工艺,而对当时君主专制的中国来说龙袍就是君主权力的象征,其工艺水平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手工技艺的鼎峰,而缂丝技术应用于龙袍的制作中,既显示了皇家的尊贵,也展现了中国织绣技艺的高超。x取缂丝这一符号无论是在其使用者上还是工艺上都具有高度中国特色。
  因此,该片在选取的符号上具有高度典型性,不管是青铜器、瓷器还是织绣,都是中国手工艺史上的明珠,都展示了我国手工艺技术的领先地位,有利于人们感受到我们国家优良的手工技艺以及文化底蕴,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宫廷钟表、绘画―――中国符号与外国文化的融合

zjgxgc2022072914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3688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