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淳地区宗祠文化现象及功能转化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艳娟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逐步落实并发展。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建设中的难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宗祠作为高淳地区村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建筑,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建筑风格,又是当地乡土文化的天然载体。文章立足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从高淳地区宗祠情况概述到新时代宗祠功能的转化和完善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盘活宗祠资源,转化其功能属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宗祠;功能转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14.037
  高淳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南京市的南端,与安徽省的当涂、宣城、郎溪以及江苏省的溧阳、溧水等县市接壤,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西部以水网圩区为主,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美誉。因人文历史悠久、山湖景色秀丽、生态资源丰富,保留“吴楚风韵”的高淳一直有着“江南圣地”的美誉。
  根据地方志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高淳先后是吴、楚、越诸侯国的属地,周景王四年(前541),吴王余祭为抵御楚国,在固城夯筑土城,时称濑渚邑。秦统一六国后,立郡县,建溧阳县(今溧阳市)于固城,高淳隶属溧阳县(今溧阳市)。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从溧阳县(今溧阳市)析置溧水县(今溧水区),高淳隶属溧水。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割溧水西南七乡建高淳县(今高淳区),隶属应天府(今南京市),高淳建县始于此。2013年撤县设区,始称高淳区。“高淳”地名,有“地高民淳”之意①。
  1 宗祠文化发展概述
  宗祠,又称为祠堂、祠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祭祀祖先、聚族睦宗等,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低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万物为神,风雨雷电、山川湖海皆有超自然的力量,为了祈求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给予保护,于是产生了自然崇拜;在生死问题上,原始人类认为肉身可死、灵魂不灭,死去的人拥有活着的人无法理解和掌握的力量,为了趋福避祸,人们逐渐产生祈求去世的人,尤其是家族祖先庇佑的祖先崇拜。
  根据不同祭祀对象和祭祀礼制,宗祠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至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民间宗祠发展速度变缓,且此时的宗祠是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在“居室正寝之东,似今人之香火家堂矣”②。明嘉靖时期正式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规定“不许立庙以逾分”③,于是聚族而居者将各个小祠堂合为大祠堂,至此,以宗族为单位的宗祠得以普遍发展。
  宗祠又因祭祀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分:一是专门祭祀同一血缘列祖列宗的场所,即我们普遍概念上的“宗祠”,如高淳地区的“薛氏宗祠”;二是专为祭祀某一特定人物的专祠,如诸葛亮死后,蜀汉后主刘禅下诏建立的武侯祠,其中是在祭祀对象生前建立的又叫生祠;三是专门祭祀山川自然神灵等超自然力量的神祠,比如祭祀水神的济渎庙和供奉东岳大帝的东岳庙等。
  2 高淳地区宗祠情况概述
  高淳地区宗祠文化活跃,主要存在两种祠堂:一种是为地方名贤功德神o崇拜而建的生祠;另一种是旨在聚族睦宗、祭祀祖先的宗祠。下面笔者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2.1 生祠
  生祠,具体是指我国古代为纪念官员功德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立碑画像以祀之。清代赵翼《陔馀丛考・生祠》云:“其有立生祠者,《庄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盖已开其端。”《史记》:“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立社,号曰栾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由此可知,最早的生祠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
  高淳地区最早的生祠是建于明嘉靖甲子(1564)的遗爱祠,旧名薛公祠,是为生祀高淳县令薛梦李所建。据《民国高淳县志・卷十六》记载:“薛梦李,浙江嘉善人,举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任。子,谅易、直日以讲W训民为事。时景王道金陵,捐俸雇夫以代民役,民以愁苦诉者,辄为流涕。去后,立祠祀之。”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增祀知县刘启东、邓楚望,改名遗爱祠。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又增祀知县董良隧、董岐凤、宋祖腾、唐登俊,名七公祠。宋祖腾《广遗爱祠》记载:“淳故无生祠,祠自薛公始。”④
  为离任知县建立生祠祀之,展示的是古代官民的关系和睦,是古代官员“德泽于人民”的体现。高淳地区陆续建设过几座生祠,现今都已不复存在,建设时间主要集中在明朝,主要归结于当时的官场风气和社会发展的相互激荡。
  2.2 宗祠
  高淳地区因为地域和历史发展情况,宗族文化曾一度较为盛行,宗祠发展一度兴盛,现存宗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处(表1),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表2),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表3),暂未定级16处(表4)。
  2.2.1 周氏宗祠
  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周氏宗祠(图1),位于高淳区砖墙镇三和村,又名世德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期建门房连廊庑,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现存后进享堂为光绪十九年(1893)修建。据《民国高淳县志》和《砖墙周氏宗谱》记载,砖墙周氏为三国时期周瑜的后裔,周氏三十世祖周省为周氏高淳相国圩一世主。该祠堂为砖木结构,建筑坐西北、面东南,面宽五间,横宽17.8米,纵深14米,脊高9.8米。建筑分上下二层,有前廊、轩,双檐,一字屏风门。正厅三间,梁架用扁作、减柱抬梁造,四柱十三檩,边间八柱十一檩,楠木作柱,柏木为梁,迎面所见梁枋、雀替、斗均浮雕有暗八仙、麒麟、凤戏牡丹等纹饰,梁枋并饰彩绘,大门楹联为“西岐分派,南宋传奇”。整个建筑用材较大,木构架及木雕保存较好,是高淳古祠堂中保留原貌的建筑,该祠的保护对研究周氏迁徙地历史、古建筑和木雕风格等,有较高的借鉴价值⑤。

nlc2022090616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3920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