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苏黎琳

  摘 要:文物古迹是先辈们智慧和才能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保护不当,或者开发不合理,会对文物古迹造成永久性破坏,且难以恢复,所以各地在发展中应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广泛宣传让公众了解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促使公众为保护文物古迹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章以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为例,介绍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重要性,分析保护与开发面临的挑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希望对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泉州鲤城;文物古迹;开发措施;保护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14.011
  0 引言
  多姿多彩的文物古迹是泉州千年文明的见证者,对泉州文化名城建设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鲤城区属于泉州核心区,素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的称号,其辖区内拥有包括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清净寺、通淮关岳庙、东西塔、承天寺、富美宫、城隍庙、德济门遗址等在内的81处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与巩固了泉州市的文化中心地位。
  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底蕴与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其吸引力和个性将更强、更突出,发展旅游的条件也更充足。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的开发和保护带来了较大挑战,尤其是一些新型建筑的建设是以文物古迹的损坏为代价的。这种以城市环境为发展代价的方案从长远意义来看并不可取,也属于一种无法弥补的历史性错误,因为文物古迹的损害和消失是永久的,文物古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承载物,对城市的人文环境建设以及人文传统延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加强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开发与保护至关重要,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政府、开发商、民众的共同参与有助于泉州市鲤城区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 文物古迹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及意义分析
  1.1 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阐述
  文物古迹开发和保护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保护文物古迹是合理开发的前提基础,文物保护的目的在于延长文物古迹的生命线。文物古迹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定期、有效管理、维修与保护才能更好地向游客呈现文物古迹蕴含的特殊价值,才能保持文物古迹对游客的吸引力,才可以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文物古迹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文物古迹的合理开发有利于实现保护目的,合理开发能增强民众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同时可以为文物古迹保护提供相应的政策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例如,泉州已经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经济产业,泉州政府会加大在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投入,会积极划分文物古迹保护范围,并采取对应的策略保护文物古迹,政策上的支持可以让本不被重视的文物古迹重新获得关注和保护。
  泉州是一个文物古迹数量众多的城市,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所能保护的文物古迹范围和数量都比较有限,借助开发商的合理开发能缓解政府在文物古迹保护中的资金压力。开发商的文物古迹开发更多是一种投资行为,因为文物古迹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后,能带来比较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些经济收益的一部分又能够作为文物古迹的维修、管理资金,最终达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动态循环。
  1.2 开发与保护的意义
  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瑰宝,具备比较高的经济、欣赏与文化价值,其不但是历史文化的记录载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年的见证,能够将千年前工匠的技艺展示出来。文物古迹形式和种类比较多样,如园林、寺庙、桥梁等不同建筑种类的文物古迹,这些曾经是古代人们居住的场所或是精神生活的场所,具有较大的纪念意义,能够让几千年后的人们了解古代先辈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以及思想信仰。例如,泉州鲤城区的开元寺始建于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被更名为开元寺。开元寺会让人联想到开元盛世,是民众精神和信仰的体现,其不仅是唐朝繁盛的见证,也是佛法在唐朝盛行的体现。开元寺拜亭前的大石庭每逢农历二十六日都会出现人山人海的景象,开元寺在这一日也不收门票,更加吸引了游客的朝拜。石庭两棵大榕树下排列的古经幢和小舍利塔分别是唐、宋、明时期放置。焚帛炉后的方形石塔上刻着萨锤太子舍身喂养老虎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南宋时期印度教在中原传播的证据。保护和开发能够更好挖掘文物古迹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在开发中应遵循谨慎、合理原则,以保护为前提,以继续原有使用为目的。
  2 泉州鲤城文物古迹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很多文物古迹距今长则上千年,短则数百年,在这上千年或数百年中,文物古迹不仅会面临战火的侵袭,而且还面临着风霜雨露日复一日的侵蚀,特别是很多文物古迹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四季交替与风吹雨淋容易导致文物古迹的木材出现开裂或是变形等问题,增加了保护与开发难度。泉州鲤城文物古迹亭店杨氏民居(图1、图2)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亭店杨氏民居最早可追溯到1166年,在清嘉庆以后繁荣发展,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华侨工商业家杨嘉种在自己的故乡泉州大力修建杨氏宗祠等。亭店杨氏民居是闽南民居的典型代表,古建研究价值非常高。菲侨杨厚翠独资创办凌霄中学,亭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促使亭店变成有名的侨乡文化村,对联系侨民感情具有积极意义。亭店杨氏民居在1524年被倭寇灭,1665年重建,1826年扩建,1947大力修缮。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让建筑的柱、檐、枋、梁等木结构都受到了较大损伤,很多柱子都已经开裂,柱子上的字迹也已经斑驳不清,屋檐下的漆也已经脱落,露出木头原来的颜色,当前的保护难度较大。
  2.2 鲤城区文物古迹保护的整体规划不够合理
  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基本是唐、宋、明、清几个时期建设的。保护文物古迹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而且鲤城区的文物古迹在旅游业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所以泉州市鲤城区政府部门与当地民众皆在思想上已经意识到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作用。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数量众多,有些文物古迹已经被纳入国家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范畴,政府和民众对这些文物古迹投入的资金比较多,但对未能纳入重点文物保护范畴的传统建筑缺乏足够关注,在保护中缺少整体规划,一些传统建筑在新区开发建设中逐渐消失,保护不具备相应的动态持续性。基于长远发展目标来看,唯有对泉州市鲤城区内普通的传统建筑或建筑群与文物古迹进行协同保护,才可以从根本上实现鲤城区整体风貌的保护及改变,才能够让鲤城区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与景观意义得以延续。

nlc202209062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3924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