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传统婴戏图瓷画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长发 饶苏铭

  摘要:婴戏图瓷画发展至今已经累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及艺术价值,本文从传统“婴戏”瓷画的图式发展,婴戏瓷画的艺术表现以及婴戏图式的文化内涵三方面对传统婴戏图瓷画作出展开分析。
  关键词:婴戏图;艺术表现;文化内涵
  Talking about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Baby-playing Porcelain Painting
  Zhu Changfa, Rao Suming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baby play porcelain painting has accumulated extremely rich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baby-playing porcelain painting, its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its schema and expands the analysis.
  Keywords: Baby-playing Painting; Artistic Express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婴戏图”是我国传统风俗画中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题材图式,通常表现婴童玩耍嬉戏的生活场景,其一般会与主题情境相结合,从而营造出无忧无虑的环境氛围,并衬托出孩童人物自身的天真无邪气质。一般情况下,这种图式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景气氛,寄托着成人对纯真孩童时代的回忆,以及对天真性情的向往。但该图式的意蕴内涵远不止如此,我们还需要从文化内涵的深层面进行探讨,才能真正了解婴戏图的内在艺术魅力,以及找到其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一、传统“婴戏”瓷画的图式发展
  婴戏题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发展,像著名画家顾景秀就绘制了婴戏题材的作品。到了唐代婴戏图式走向成熟,张萱和周P都是绘婴戏的代表性人物。经过五代时期的快速发展,两宋期间的画坛婴戏图变得极为盛行,@时的婴戏图式不论是从绘制人数,还是作品的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像比较典型也是传世较广的作品,就有苏汉臣所作的《秋庭婴戏图》等。元明清时期婴戏图式的发展,整体上来说是趋于式微的。中国传统风俗画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婴戏图画,使得婴戏图式在传统国画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也印证了自古以来国人对于婴戏图的热情。
  在婴戏图式走向成熟的同时,以婴戏题材为装饰主体的瓷画得到了亦步亦趋的发展,晚唐五代时期的婴戏图式已见诸于陶瓷并呈现多种工艺。像南方窑口的典型代表有出自长沙窑的青釉褐绿彩扛莲童子纹瓷画,越窑青瓷的刻划花莲花婴戏图,北方耀州窑也产出了大量的刻划印花莲花婴戏图或童子纹青瓷。这时的瓷上婴戏图通常与莲花相结合,这是由于晚唐五代时期佛教较为盛行,这种取材导向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的瓷上婴戏图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著名窑口都有大量产出,在题材内容、绘画技法、装饰手法上都得到了丰富,可以说这时的瓷上婴戏图已经趋于成熟了。明清时期的瓷上婴戏图发展走向了巅峰,此时的谐音婴戏吉祥题材受到追捧,其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是基于现实生活,却又寄托人们对美好愿景的向往,对于我国传统民俗和宫廷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尤其在清代,这种饱含文化寓意题材的婴戏图式瓷器更是常见。就以图1举例,该矾红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瓷碗出自清嘉靖年间,碗外壁所绘的是正于庭院间嬉戏的婴童。其中以主体形象婴童为前景,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以芭蕉、松树、栏杆与叠石为配景,在书写环境和承托气氛的同时,采用寓意、谐音等方式表达愿景。像芭蕉和松石就常常在传统绘画中担任吉祥寓意的角色,芭蕉通常寓意着“生机”,松石往往能代表“坚韧”,而用于婴戏图式的配景则可能是在歌颂人们美好的品质,表达创作者对“生机”“坚韧”“纯真”精神的向往。用物象喻情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表现手法之一,也是特色所在。而这些流传千古的概念题材、表现手法、艺术表达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表现体系,反映着这一图式的演变历史与审美变化。
  二、婴戏瓷画的艺术表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婴戏瓷画已成为一种具备艺术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陶瓷装饰类别,并且有着多元且丰富的艺术表现。本文希望通过丰富的工艺表达、凝练的装饰笔法、生动的主体形象、独有的艺术风韵这四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1、丰富的工艺表达
  从唐褐彩青釉瓷上的莲花童子瓷画,到宋磁州窑的白地黑彩婴戏瓷画,再到明斗彩、青花等婴戏瓷画,以及清时期的粉彩、墨彩等婴戏瓷画纷纷涌现,瓷上婴戏图式的工艺表达可谓丰富多彩,与每一个技艺的结合都恰到好处,各有千秋。
  对于婴戏图式来说,诸多陶瓷工艺技法中,釉下彩以青花为典例,釉上彩以粉彩为典例,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工艺表达。青花婴戏瓷画属明代民窑最有韵味,通过分水后的青花料将单一的色彩渲染出了虚实相生的层次感,而这种统一性的色调表现对于婴戏图式来说是一剂形成洒脱自然风格的良药。粉彩婴戏瓷画盛行于清代,粉润的色彩加上精细的画工是清婴戏粉彩瓷的主要特点。这与清时期的审美偏好华丽富贵的画风有深刻的联系,所以粉彩婴戏瓷画整体都呈现出一种精致繁复的味道,像清乾隆粉彩婴戏社火图灯笼尊等就是典例。

nlc202209221015



  除此之外,到了清代末期釉上彩与釉下彩一同装饰的婴戏图瓷器也很多见,有的采用青花加粉彩装饰,有的用色釉加古彩装饰,还有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件清嘉庆矾红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瓷碗更是采用了多种的工艺融合。该瓷碗外壁采用矾红彩工艺做底色,绘图采用了五彩与描金工艺,在外底上采用青花工署名“大清嘉庆年制”六个字。
  2、凝练的装饰笔法
  在装饰笔法上,秉承着我国传统国画的独有韵味,不论笔法类型是写实或是写意,都传导出一种凝练的气质。景德镇民窑生产的写意青花婴戏瓷,其笔法一般采用先勾勒后平涂的方法,重在表现儿童在玩耍嬉戏时的瞬间动态。用笔喜好去繁化简,一般在具体操作时只用寥寥数笔将人物身形勾勒出来,后通过对色块的运筹把握将孩童的衣物或背景加以青花料晕染,使得画面整体呈现出古朴飘逸的艺术氛围。在装饰笔法上,清代生产的同类型官窑器虽不及民窑青花婴戏瓷画那么放浪形骸,但也透露出一种言简意赅的气质,用笔连贯却也尽善尽美。以景德镇官窑青花百子图罐为例(如图2),整体画面活泼明朗,用笔与色块相得益彰,层次明了。
  对比喜好用写意笔法表达婴戏图的青花婴戏来说,釉上彩婴戏瓷画更偏向使用具象化的写实笔法。像乾隆时期的粉彩婴戏瓷画就用笔考究精致,这尤其体现在人物主体的塑造上。以清乾隆黄地粉彩开光婴戏图瓷瓶为例(如图3),画面中的儿童衣着讲究且动态生动,场景构图协调,阴阳向背主次分明。以简练准确的笔法和线条描绘了一幅孩童提灯嬉戏的快活场景。
  3、生动的主体形象
  从婴戏瓷画的诞生开始,不同时代的儿童主体形象各具特色,但它们的共性都是以生动活泼为审美意趣的。从最早期的莲花童子纹到两宋流行的婴戏牡丹、婴戏竹梅、婴戏葡萄等等,无一不是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的,将儿童天真烂漫的气质完美展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婴童人物戏耍的活动和主题也不断的丰富。像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婴戏就有孩童在赶鸭、玩鸟及追逐打闹的画面场景,到了明清时期,婴戏瓷画中儿童玩鞭炮、玩打击乐器等形象也比较常见,图1、2、3中的孩童嬉戏形象就将这一点完美的展现了出来。各式各样生活、游乐场景中的孩童形象无一不是活泼可爱的,而正是这些生动的主体形象为民俗文化和历史社会考察提供了重要资料,可见婴戏图瓷画不仅是艺术的集中表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4、独有的艺术风韵
  由于婴戏图的象征意义一般来说是超过其绘画本身的,因此不同时代的婴戏图根据社会生活、民俗风貌、时政经济的不同,在形象本身以及解释意义上跟随历史变化,这也正是其艺术风韵的独特所在。
  图式本身的风格整体上是古朴的、接地气的,具有风俗画所自然携带的亲和力。但细分来看,我们能够得到两类不同风格辨析。一类是偏意象风格,一类是偏富丽风格。意象风格的婴戏瓷画看中的是人物动态和神韵的表达,有时还会将人物形象作出一定的夸张处理,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还有一类则偏富丽风格,重在表达优渥的生活环境,或是对美好愿景的向往。这种风格的婴戏图式瓷画在整个清朝都比较受欢迎,也与清朝时期的工艺美术整体风貌较为契合。像康熙时期的青花百子图就乐于表现许多儿童在华丽庭院嬉戏的场景,营造出宏大而喜庆的场面。到了乾隆时期,这种富丽堂皇的艺术气韵则外化地更加明显。
  三、婴戏图式的文化内涵
  1、基于儒释道哲学
  我国传统观念中常以儒释道为尊,这些宗教文化观念也表现在婴戏图式上。首先在儒学方面,“学而优则仕”的重学教育观一直是儒学所推崇的。婴戏图式中我们能常常见到读书孩童一类的形象,还有比较典型的像《百子团圆图?迎状元归》这样刻画童子状元的形象,都是受到儒学中崇尚读书人的一定影响。
  其次在佛教方面,佛教文化对婴戏图的影响也是非常广的。不论是在绘画内容中加入佛瓶、佛塔等佛家元素,或是采用具有佛教文化符号的花卉、吉祥物等与儿童形象相配合。比如说比较常见的莲花、麒麟与童子结合的图式,暗含一些带有佛家吉祥寓意的“莲生贵子”“麒麟送子”等话术。
  道教在婴戏图中的表现往往采用暗喻和暗讽,像南宋李嵩绘制的《骷髅幻戏图》,其表面上表现了两小童在观看操控骷髅的游戏,但实则暗含了道家的生死观念,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讽刺。
  2、基于传统母系意识
  “子母天性之亲”是我国古代对母与子亲情关系的表述,表达出了孩童对母亲依赖与亲密的关系,而在婴戏图式中处处都能表露出这种母系意识的存在。一是母亲对孩子的养育之责,婴戏图中常常有母亲或乳母身份的女性形象出现。而在封建礼教如此受崇的古代社会,哺乳的场景也时常出现在画作与诗歌之中,这表明了古代人们对哺乳行为的尊重与对母亲本身的崇拜。还有母亲所具备的教育者身份,像著名文化典故“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都表示出了母亲的教育职责。这种母系意识也常常体现在婴戏图式之中,宋代作品《荷亭婴戏图》就描绘了一幅母亲在孩童嬉戏时不忘示意教导孩子的场景。还有一件耀州窑青瓷上所绘制的《母子蹴鞠图》清楚的表现了母亲的教育责任,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用心教导,使得整体画面温馨且美好。
  四、结 语
  传统婴戏瓷画不仅是一件件存留于历史长河中的艺术作品,更是饱含着中华传统民俗、伦理、哲学的艺术符号。以符号学“三分法”的理论逻辑为支点,婴戏瓷画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图像符号到索引符号,再到象征符号的演变过程了。直至今日,婴戏瓷画对人们来说不再仅仅代表着图画和工艺,而是象征着文化、艺术、历史的一种符号。因此我们需要在每一个必要阶段持续不断地对婴戏瓷画进行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等内容的分析,才能使这个重要的艺术符号随着历史的继续演进而不断发展,继而发扬泱泱大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范银花,李玉华.中国古代婴戏图中的母系意识管窥[J].美术教育研究,2020(07):50-51.
  [2] 黄卫霞.古代婴戏图的文化内涵研究[J].艺术教育,2020(01):146-149.
  [3] 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2002(03):81-93.
  [4] 李少伟.瓷上婴戏图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中国陶瓷,2015(03):99-102.
  [5] 陈宇暄,王磊.符号“三分法”视阈下的民国女子瓷画研究[J].中国陶瓷,2020(08):94-98.

nlc202209221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4003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