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代景德镇青花装饰述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嘉元 陈宁良

  摘要:本文对景德镇明代青花装饰概况进行了论述,对明代早、中、晚期青花装饰风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明代;青花;风格
  Brief Introduction of Blue and White Decoration in Jingdezhen in Ming Dynasty
  Chen Jiayuan, Chen Ningliang (Jingdezhen Ceramics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blue and white decoration in Jingdezhen in Ming Dynasty, and explores its decoration style in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Keywords: Ming Dynasty; Blue and White; Style
  1368年,朱元璋结束了元代的统治,建立了大明政权(1368―1644年),明朝建立后,政府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对于手工业,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的工奴制度,而采用“轮班匠”“住坐匠”制度,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明代的瓷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呈现更繁荣的景象,最终形成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至精至美的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这一制瓷中心,而青花装饰又是此期间的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景德镇青花装饰是釉下彩发展到的最高阶段,明永乐、宣德时期达到了顶峰。历代瓷评家对宣德青花予以高度评价,享有盛誉,在陶瓷文化历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概况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装饰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凭着高度集中的技艺,高超的制瓷工匠和拥有充足的资金,垄断着最好的原料,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地向高、精度方向发展,不断地试制精美的制品,以满足御用的需要,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产品的提高,不断地扩大新品种,从而也带动了民窑进一步的发展。民窑在扩大市场的基础上,同样也追求精益求精,提高产品质量,扩大花色品种,到嘉靖以后,宫廷所需要的御瓷,实际上很多是民间艺匠精湛技艺的结晶。同时,官窑青花瓷装饰的求精和求新,也促进了民窑青花瓷装饰的发展,民间青花瓷装饰深深扎根于群众,在与官窑的竞争中顽强地挣扎与发展,民窑的发展也促进了官窑的创新,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景德镇青花瓷装饰的发展,从而使青花瓷装饰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胎釉洁润、发色鲜艳的青花几乎统治了明代整个世界的瓷器市场,在明清两代长达600年间盛行不衰。宫廷用瓷几乎普遍由景德镇供应,不仅达官贵族喜爱青花瓷,明代民间的中、上层居民,也几乎普遍使用景德镇民窑所生产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同时外销数量也是巨大的。明末以来,大量的出口瓷中主要的瓷种是青花瓷,海内外市场的需求,促进青花瓷装饰的器形多样化,图案花纹新颖,富有生活气息,明代民间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瓷器的输出量不断增加。至十六世纪,我国瓷器不仅畅销亚、非洲各国,也大量销售到欧洲,其中,特别是青花瓷器占非常大的比重,随着海外贸易量的增加,青花瓷几乎遍及亚、非、欧、美洲各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瓷器在世界的影响,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青花瓷装饰艺术,也是我国对于世界工艺美术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明代早期的青花瓷
  从洪武至宣德(1368―1435年)时期为明代早期,由于国力强盛,加上皇帝的爱好和对外贸易及交流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瓷业生产有了很大的l展,其成就以永乐、宣德官窑为代表,明代瓷器的品种,很多均是永乐和宣德时创作的,但占据主要位置的仍为景德镇青花瓷,青花装饰始终处于强势不衰的地位,不断有新的表现风格出现,创造了明代青花装饰的新风格,历史上称永乐、宣德为青花烧造的黄金时代。
  明代建立后不久,明太祖就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这是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洪武官窑的青花瓷色多偏暗黑和灰兰,没有典型的元青花浓翠,这可能与它的烧成制度,特别是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以及青花料的质量有关,在器皿造型方面,由于刚从元代过渡来,制造工匠还是元末那些工匠和艺人,在设计思想和生产工艺方面,受元代的影响非常明显,大气磅礴、粗犷拙实,颇具元代遗风。在画面上,多见花卉纹,主要是扁菊花、缠枝、折枝牡丹、莲花、松竹梅及庭院芭蕉图等,尤以扁菊花多见,尽管还是按元代那样布局,但是已显示出有了改变的感觉,相对来讲,留白比以前多了,洪武中后期逐步向永乐过渡,完成了上承元代,下启永乐的使命。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立年号“永乐”。明成祖对明代是最有贡献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励精图治,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经济上对内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大力发展农业,减轻税赋,对外宣扬国威,大力开展外交活动,促进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七派郑和下西洋,历时28年,历经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了红海海口和非洲东岸,船队所带的货物,瓷器是必携大宗货物,特别是青花瓷。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对当地国王或酋长进行赏赐,或直接与当地进行货物交易,其盛况空前。
  此间,永乐(1403―1424年),宣德(1425―1435年)时期的官窑青花装饰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优,其胎细密坚硬,器物修利坯细腻,胎壁较薄,轻重适度,釉面肥厚莹润,画面精美细腻,形成了自身新隽秀的风格,基本上摆脱了从元向明过渡时期的风格特点,画面豪放优美,布局疏朗,呈色明亮而浓艳,为青花装饰艺术开辟了新天地,使青花装饰艺术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
  这个时期使用的青花料大多数为进口的“苏麻离青”,其青花呈色凝重古雅,绚丽而鲜艳,“苏麻离青”又称“苏泥勃青”料,是从波斯进口的低锰高铁型青花料,它的特点是浓艳而晕散,并有明显的结晶钴铁斑,绚丽鲜艳的青花色和结晶钴铁斑点相映成趣,它既丰富了青花装饰的层次,同时又使青花色泽更鲜艳,画面更明快,青花晕散在美丽的白里泛青的釉层中,使画面更加优美,形成了后人难以模仿的永乐、宣德青花装饰幽静秀雅的风格特色。

nlc202209221036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造型,既有传统的保留器型,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创新器型,比洪武时期造型更加丰富,传统器型有梅瓶、玉壶春、僧帽壶、折沿盘、竹节柄壶、渣斗、香熏、三足炉、高足杯、盏托和各式碗碟,传统造型在洪武的基础上也有所改进,例如梅瓶线条更加流畅,底部更丰满些,玉壶春瓶颈部分变细、略加改进,造型便显得更为清秀,此间,受外来文化影响创新的造型有如意耳扁瓶(抱月瓶)、花浇、水注、独台、拆边盘,双环扁平大壶,鸡心扁瓶、鱼篓尊,这些域外风格的器型,都是受西亚地区金属和陶器的影响而创新的,有些完全仿自伊朗、叙利亚、埃及等国的金属器皿造型,变化不大,有些略加改进,直接进行移植和引进。永乐时期的造型清秀、灵巧、端庄、线条柔美流畅,使之成为永乐时期的特有的风格。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阿拉伯铜器的各种“青花缠枝纹莲双耳环扁平大壶”,高度大多在40厘米以上,有的高达到54厘米,其纹样装饰或缠枝,或几何纹,以细碎点点的卷叶纹,组成白底青花的繁密清丽画面,在配以青底白花海浪纹的周边映衬下,显得格外典雅。这类作品均为永乐时期特有风格的经典之作。
  永乐时期的青花装饰图案最常见的有是缠枝花,常常以缠枝梅花、牡丹、莲花、菊花为主题图案,并以蕉叶、回文、波涛、如意云等为辅助的缠枝类图案。拼折枝花果、花卉、龙凤纹饰也比较多,在布局上,完全改变了多层次而又繁密的布局,空白留得比较多,显得有疏朗感,纹图的绘制清秀纤细,此间,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少见的庭院景色装饰,花鸟、园景、竹石芭蕉纹图与写实装饰结合为一体,组合成景。例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永乐时期“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青花竹石芭蕉纹碗”等,均为永乐时期的青花装饰的经典代表产品。它对后世青花瓷装饰影响较大。其二是受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仿外域风格的装饰纹样比较明显,这些引进和移植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产品装饰纹样,有些则与中国传统纹饰融为一体,丰富了永乐时期青花装饰纹样。
  宣德时期的青花装饰以其造型工整、古朴、典雅,釉色晶莹艳丽,泥料精细,胎质细腻,图案丰富优美,青花浓艳,多姿多彩而久负盛名,它与永乐青花装饰的关系是宣德对永乐的全面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如果说永乐时期为明代青花装饰的发展时期,那么宣德时期为明代青花装饰的鼎盛时期,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无论是造型还是图案纹饰方面,很多风格特征几乎近似,要细分其不同之处,是比较困难的,故两朝时期的传世之品,历史上曾有“永宣不分”之说。但是,若仔细区别,两朝的青花装饰还是有差异的,永乐时期的青花瓷釉面莹润光净,无橘皮纹,宣德时期的青花瓷釉面多有橘皮纹,且釉面亮清肥瘦,这主要是因为永乐和宣德时期二者的坯釉配方及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稍有差别所致,不少学者把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称为“亮青釉”。在造型方面,宣德时期的品种在永乐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丰富些,从小至几厘米的鸟食罐至大到几十厘米的大缸,各种瓶类、碗盘、洗、盒以及盏托等,应有尽有,全面继承和发展永乐时期的造型,若论区别,永乐时期的丰满些,例如扁瓶,永乐时期的颈短些,显得浑壮,宣德时期的颈稍长些,显得清秀。
  宣德的青花装饰纹饰题材范围也非常广阔,花卉瓜果、云龙、人物山水、庭园楼阁等,无所不有。图案规整,且规整中有变化,用笔活泼,挥洒自如。最常见的花卉是缠枝和折枝花卉,缠枝牵牛花、缠枝茶花、缠枝牡丹、缠枝菊花、竹石芭蕉、百合花等。且常常以茶花、莲花、牡丹、菊花组合描绘在一组画面上,并且往往是多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线条流畅,粗犷、活泼,其布局既灵活而又有规律,说明当时的青花装饰艺术水平的高超和绘画技艺娴熟。
  寓形寄意,很多寓意美好象征着吉祥、欢乐、幸福的瓜果也常常出现在青花b饰的图案中,例如象征着大吉大利的荔枝,寓意着健康长寿的碧桃,事事如意的柿子,象征着人丁兴旺、硕果累累的葡萄,吉祥和睦、多子多福、笑口常开的石榴等瓜果也广泛的出现在宣德青花装饰中,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并赋予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和美好吉祥的寓意,给人们带来精神慰藉和清新悦耳的视觉享受。
  龙纹牡丹、云龙、海水龙等龙纹也是宣德时期常见的纹饰题材,且宣德时期的龙纹装饰,是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的,龙首威武昂扬,龙身修长舒展,矫健勇猛。另外,庭园小景、莲托八宝,梵文,阿拉伯文化以及婴戏图,仙女乘风,仕女游园等人物纹饰也是宣德时期经常出现的青花装饰纹饰。纵观宣德时期的青花装饰图案,可以说是题材非常广泛,绘画规矩有变化,讲究气势壮阔,被世人称为青花装饰的典范。
  青花呈色方面,宣德与永乐十分接近,但宣德晚期使用的青花料中有国产坡塘青花料,青花色调呈现灰暗色,其主要的区别是使用坡塘料的青花器无钴铁结晶斑点。
  三、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器
  明代中期为成化至隆庆年间,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的主要标志是淡雅幽青,釉面如脂如玉。它是中国青花史上第三次高潮。
  成化年间,瓷业的主要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然而它的青花瓷的成就仍然不能低估,它是明代中期青花艺术的代表。自元代至宣德,历经一个多世纪,景德镇的青花装饰风格特点,一直是浑厚凝重、气势雄伟,到了成化时期,重复的艺术风格已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求新求变,已是大势所趋,加上宪宗皇帝本人擅长书画,喜爱小巧玲珑,故成化时期的造型,大件很少,多为轻巧、细薄的造型,其纹饰也更趋向轻松、华丽而又淡雅的装饰手法。
  成化初期,青花料仍沿用“苏麻离青”钴料,其装饰风格也和永乐、宣德相似,但到成化中晚期基本上都是使用坡塘青花料,坡塘青花料含铁量低,属于高锰低铁型花料。进口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二者的发色元素均为氧化钴,由于成化时期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烧成技术娴熟,经过精加工的坡塘青花料,在适当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中烧出淡雅的青花瓷,线条不晕散,纹饰无黑斑,别具一格,从传世产品中看,使用坡塘料的成化青花瓷,应该是典型的成化青花装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成化以前的青花装饰采用的方法上勾、塌、涂染的画法,从成化时期开始,出现了勾线分水的画法,使花纹产生多色阶的艺术效果,这种勾线分水的装饰方法,经历发展,直至康熙达到料分五色,清透莹润的历史高峰。

nlc202209221036



  值得一提的是,成化年间民窑产品也在官窑这种严谨风气的影响下,其制作也亦趋精细,留下不少精细的成化民窑青花瓷。
  从传世的器物可以明显地看到:明代中晚期,以嘉靖、隆庆、万历官窑为代表的青花装饰,其艺术风格难以与成化时期相提并论,一改成化时期的淡雅为浓重,嘉靖时期的青花装饰已趋向富贵繁缛,笔墨虽清丽,但缺乏层次感,与其相比已大为逊色。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嘉靖时期使用的青花料为回青料,其呈色蓝中泛紫,以典雅清丽、冷峻高贵见长,后人曾经予以较高的评价。
  嘉靖一朝共45年,瓷器产量很大,主要有青花颜色釉和五彩瓷,其中青花瓷产量最可观,尤其是民窑青花瓷。世宗皇帝笃信道教,此时青花瓷的造型和纹饰往往带有道教的色彩。
  晚明万历、无启、崇祯时期是民窑青花大放异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制瓷成就是以民窑为代表。从嘉靖朝开始,宫廷用瓷大多数由“官古器”,即“官搭民烧”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对民窑户的压榨,但是,它在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民窑技术的提高,此时官窑和民窑之间产品的质量几乎相近,至万历年后期,随着官窑的衰落,民窑已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部分民窑器与官窑产品质量已经难以区分,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且此期间景德镇青花装饰吸收了院体画和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以及小说中的版画插图的影响,使民窑青花装饰出现了一种生活的艺术创作局面,纵笔挥洒,线条活泼,分水娴熟,清丽秀丽。
  景德镇民窑青花是相对官窑青花而言的。民窑青花是指民营作坊生产的,供广大民众使用的青花陶瓷器皿,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服务,它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家喻户晓的日用品,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它的工艺特点、艺术风格、生产方式、销售对象都是不能与官窑相提并论的。是元、明、清时期景德镇大量生产的普及商品,它自面世以来,久盛不衰,其普及面之广,影响之大,是其他陶瓷装饰所不能企及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二者是同时存在与发展的,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二者共同形成了景德镇青花装饰艺术的整体。人们被它那幽雅明丽的色调,美妙绝伦的纹饰,独具一格的动人韵味所吸引,被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所陶醉。它那莹澈的光彩没有因为时光流逝而褪色,而是永远闪耀着绮丽之光。
  参考文献:
  [1]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 曹建文.景德青花瓷艺术发展研究.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6.
  [4] 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济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胡美生.朴素精炼动人的艺术――明代青花读后感.景德镇陶瓷,1986.3.
  [6] 李国桢,郭演仪.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8] 邓白,秦锡麟.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

nlc2022092210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4004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