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遗元宇宙:赋能、融合、沉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占琦

  摘 要:元宇宙是基于扩展现实、数字孪生、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整合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将非遗文化与元宇宙结合,让元宇宙赋能非遗数智转型,有利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本文基于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播所凸显的问题,探讨了非遗元宇宙对非遗文化的赋能、融合、沉浸作用,期望能够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关键词:非遗文化;元宇宙;沉浸传播;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9-0101-03
  基金项目:2022年度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重点课题:“元宇宙背景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智转型研究”(22LW146)。
  从1992年在科幻小说《雪崩》中被首次提及,到2021年一举成为备受瞩目的年度热词,“元宇宙”(Metaverse)在技术的加持下由虚拟写进了现实,又把现实照进了虚拟,成为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融互嵌的数字空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坚持以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线上与线下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数字化时代,人类开始向虚拟世界迁移,实现了线上线下“两栖”生存。强调“临场感”和“沉浸式体验”的元宇宙,契合了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化线上线下融合、数智转型的发展方向,为非遗文化发展带来了新节点。
  一、非遗元宇宙赋能非遗传承
  非遗文化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脉,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却逐渐与现代化生产脱节,传承主体流失、传承语境缺失、传承形式单一等问题愈发凸显,陷入了认知与传承困境,而以扩展现实、数字孪生为技术特征的元宇宙为非遗原真和活态传承打开了新局面。
  (一)文化复刻:打破时空,原真再现
  “原真性(Authenticity)”是非遗传承的重点,非遗保护要尽量原貌呈现,不只是技艺本身,技艺背后的相关历史信息和时空情境也应原真再现。但是,时光流逝、环境再造,时空情境早已一去不返,时空区隔也一直影响着非遗文化的原真传播。虽然通过做旧街区、更换服饰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复古氛围,但是,时空语境依旧缺乏,难以产生古色古韵的时空记忆。而非遗元宇宙可以突破时空局限,一键实现时空流转,让用户瞬间穿越古今、感受真实历史时空,领略非遗文化魅力。
  (二)数字孪生:分身有术,具身在场
  传统的非遗传承多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因技能性强,口传身授是其主要传习形式,故封闭性和地域性特征突出。虽然亲身传播的互动性强、反馈及时,但是也存在传播面窄、速度慢的问题,并且受制于具身在场,导致非遗的大范围传播难以实现。元宇宙有效解决了传统非遗传播身体不在场的“离身性”难题,使用户身体“具身”持续在场。通过传感器和VR终端设施,元宇宙将技术嵌入用户身体,使其真实接收虚拟场景的刺激,这种“感同身受”的临场感不仅解决了具身在场难题,也让用户能够将在元宇宙中的非遗认知、互动和情感入现实世界。
  (三)扩展现实:沉浸体验,活态传承
  “活态化”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关键,只有将传统非遗置于社会、时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动态背景中,才能创新发展。比如,将古色古韵的非遗置于博物馆橱窗中或制作成海报粘贴在现代化的墙壁上,只能展示其本身价值,缺乏延伸意义。因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图像视频的记录以及临时搭台的展演等都较为扁平化,难以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元宇宙中VR、AR等技术能够还原非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语境,让用户产生沉浸感,有助于“活态化”传承非遗。
  (四)虚实相融:时空交互,联动互创
  互联网的发展为交流互动带来了无限可能,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跨时空进行线上交流。但是,社交网络的交流互动多局限在人与人交互的框架之中,缺乏交互场景建构,容易造成关键场景信息丢失,进而影响传播效果。元宇宙则能打破交互限制,通过虚拟场景建模,实现人与空间的交互,比如,用户能够在非遗元宇宙中沉浸于原真场景并感受场景信息,与历史时空进行“对话”,产生真实的代入感。这种时空交互感会使用户形成认知和情感,进而作用于现实世界的行为认知。
  (五)文化资本:符号消费,仪式破壁
  非遗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实现非遗文化资本再生产,能够促进非遗价值转换和循环。传统的非遗仪式,比如舞狮、社火等,仅限于地缘群体内部,文化和经济价值都相对有限,而元宇宙能够打破地缘桎梏,集结趣缘群体,扩大非遗仪式范围,为非遗文化资本转化提供平台和场景。在非遗元宇宙中,趣缘用户通过仪式可以塑造共同认知和情感凝聚,打破圈层壁垒,激活更多用户的非遗文化记忆,从而形成集体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二、非遗元宇宙融合多元情境
  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显示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1]。融合性是元宇宙的基本特征和属性,非遗元宇宙能够将非遗现实场景融入虚拟世界,吸引“Z世代”青年用户,扩大非遗文化的趣缘群体,完成传统非遗文化的网络书写,从而实现代际融合、场景融合和文化融合。
  (一)代际融合
  在城镇一体化进程中,大量乡镇青年进城发展,乡村“空巢”现象严重。一方面,青年多在节假日时才会回乡,缺乏完整的时段来传习非遗;另一方面,乡村经济环境和文化生活都已变迁,农闲时可供选择的娱乐休闲方式更加多元,从而导致非遗传承人断层现象严重。从传播特点来看,社交媒体信息分发碎片化,用户养成了“短平快”的信息接收习惯,并且,在微时代,信息具有快速生产、快速复制、快速消亡的特点;而非遗文化历史积淀厚重,必须利用整段时间持续学习,因此,非遗与青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传承人呈现老龄化特征。

nlc202209271022



  非遗文化要在当代获得传承和发展,就必须拥有年轻一代的用户基础,只有让青年了解非遗、喜爱非遗,非遗文化才能良性传承。非遗元宇宙能够打破传播壁垒,扩大非遗代际圈层,创新非遗传承形式和渠道,吸引更多“Z世代”青年参与非遗文化传承。
  (二)场景融合
  展示什么?如何展示?一直是非遗传承的重点。科技的发展使得用户对非遗的感知程度有了更高要求,而缺乏实际应用场景所带来的感受缺失是传统非遗传承的难题。从“眼见为实”的标准中不难觉察人类对感官体验的依赖,一旦超出感知范围,媒介即成为人体的延伸。社交媒体时代,鼠标键盘和屏幕“延伸”了眼睛,弥补了场景缺失,但是多局限于二维平面场景,缺乏三维立体原真。
  元宇宙则拓展了互联网早期“双目可及”的平面场景,将壁画式的二维场景变得鲜活立体,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从虚拟到真实、从观看到沉浸的高度融合。非遗元宇宙利用VR、AR技术,深度模拟非遗文化的生成环境,并结合拟现实智能建模,既保留了细节特征,又沉浸式地再现了人文环境和历史场景,从而能够原真地展示活态非遗。
  (三)文化融合
  非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样式,要打破文化壁垒进入大众文化视野,就离不开与主流文化和网络亚文化的融合。“国潮”正是将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既满足了“Z世代”青年的审美趣味,又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了“Z世代”青年和传统文化间的连结链条,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一般情况下,传统非遗文化在特定岁时节令、社祭庙会等大型民俗活动现场才能引发人们驻足留观,传播时空有限,仪式结束后可能就“束之高阁”了。而非遗元宇宙不仅创建了一个文化交融的多维空间,能够实现非遗文化、大众文化、网络亚文化和消费文化多元融合,让非遗文化中的“自者”和之外的“他者”共享文化消费,还能通过“再媒介化”,以沉浸式交互打破文化区隔,引发群体传承和集体记忆。
  三、非遗元宇宙沉浸用户体验
  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变迁,由于缺乏实用场景,非遗渐渐难以满足青年一代的精神需求,被动的“口传身授”只会让非遗传承停留在“听说”和“知道”的表层。非遗元宇宙从非遗平台场景搭建到内容生产和社交互动,强化了用户参与,有利于非遗传承由“表”及“里”、由“观赏”到“共建”。
  (一)身体沉浸
  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到梅洛・庞蒂的“我就是我的身体”,西方哲学家在思辨中赋予了“身体”多元内核。身体是人与世界的居间体,不同的社会感知塑造了不同的身体符号。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和AR、VR等虚拟装置,现实身体延伸至元宇宙,赛博格身体获取了沉浸体验。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认为,人类的存在既非离身的心智也非复杂的机器,其主体性在于作为活跃的生物以人类身体所持有的生理结构介入世界[2]。这种身体在场的“身体思维”,强调主客体之间因身体连结而发生的生理体验感,传统非遗口传身授的传授模式正是基于这种在场的身体体验。美国哲学家唐・伊德提出“三个身体”概念,即物质身体、文化身体和技术身体。从农耕时代到信息时代,经验获取越来越脱离物质身体本身,符号化和技术化的“分身”成为了身体体验的中介。
  在社交媒体时代,身体体验源于符号化的文化身体,物质身体不仅被图像化处理,也被影像符号化投射到赛博格,网民只能获取身体的符号感知,比如,朋友圈的精修照片、抖音里的视频分享等。而元宇宙通过AR/VR技术,连结物质身体神经元,打造技术分身,形成了沉浸式体验,其叙事“倒写”了人类与故事的关系[3]。在元宇宙中,物质身体与技术身体合二为一,融于一体。非遗元宇宙通过技术身体与真实身体的连结,实现了用户具身在场的沉浸体验,弥补了传统非遗传承中物质身体不在场的缺憾,能够让用户沉浸式地体验非遗文化。
  (二)情感沉浸
  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霍顿(DonaldHorton)认为,媒介使用者会“不知不觉地融入节目中人物的行动和内部社会关系之中……并产生亲密感[4]。社交媒介时代,跨时空沟通越来越便捷,但是缺乏情感沉浸,使得用户越交流越孤独。数字交往的核心是人―――物―――实践融合中的人的主导性[5],元宇宙中真实的可触摸、可观感式传播情境,能够让用户快速实现情感沉浸,并建构亲密感。在非遗元宇宙中,用户甚至可以参与内容编辑,通过参与搭建非遗原生态文化环境,产生体验式传播效果。
  体验式参与能够增强非遗趣缘群体的情感能量,这种情感能量折射到现实社会中便会转换为行为动力。比如,用户通过购买、消费非遗文化商品,增加了非遗文化资本,获取了更多的情感能量回报;而非遗文化商品消费后,可再次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强化非遗元宇宙中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
  四、结 语
  元宇宙赋能非遗数智转型,一方面,应加强“元宇宙”的前瞻性运用;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跟风“蹭热点”,同时,“元宇宙”作为一种虚拟新事物,要警惕泡沫、跟风乱象、数据安全、资本绑架和伦理风险等问题。发展非遗元宇宙要以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实基础,还要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现虚实互动,这样才能让元宇宙成为非遗大众化的良性载体,才能让非遗赋予元宇宙文化灵魂。
  参考文献:
  [1] 王儒西,向安玲.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2021-09-16.
  [2] FUSAR-POLIP,STANGHELLINIG.MauriceMerleau-Pontyandthe“embodiedsubjectivity”(1908-61)[J].Medicalanthropologyquarterly,2009,23(2):91-93.
  [3] 周志强.元宇宙、叙事革命与“某物”的创生[J].探讨与争鸣,2021(12).
  [4] Horton,D.Wohl,R.R.MassCommunicationand Para-SocialInteraction[J].Psychiatry,1956,19(3):215-229.
  [5] 杜骏飞.数字交往论(2):元宇宙,分身与认识论[J].新闻界,2021(12).
  [责任编辑:武典]

nlc202209271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440331.htm

相关文章